创建或修改目录:/www/wwwroot/104.219.215.234/data 失败!
[自拍偷拍]藝校美女孔雀妹妹三人組同時表演才藝 東觀漢記 二十四卷 永樂大典本 - 欧美性爱天天影视
欧美性爱天天影视
色图小说
你的位置:欧美性爱天天影视 > 色图小说 > [自拍偷拍]藝校美女孔雀妹妹三人組同時表演才藝 東觀漢記 二十四卷 永樂大典本

[自拍偷拍]藝校美女孔雀妹妹三人組同時表演才藝 東觀漢記 二十四卷 永樂大典本

2024-11-17 08:04    点击次数:72

書名:東觀漢記[自拍偷拍]藝校美女孔雀妹妹三人組同時表演才藝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案《東觀漢記》,《隋書•經籍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今考之範《書》,珍未嘗為長水校尉。且此書創始在明帝時,不可題珍等居首。案:《范書•班固傳》云: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因又撰元勋、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此《漢記》之初創也。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安帝詔史官謁者僕射劉珍、諫議医师李尤雜作《紀》、《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諸傳,起建武,訖永初。《范書•劉珍傳》,亦稱鄧太后詔珍與劉騊駼作《建武以來名臣傳》。此《漢記》之初續也。《史通》又云:珍、尤繼卒,複命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医师黃景作《諸王》、《王子》、《元勋恩澤侯表》,與《單于》、《西羌傳》、《地舆志》。元嘉元年,複令大中医师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想等後。《儒林傳》入崔篆諸东谈主。寔、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元勋《孫程》、《郭願》、《鄭眾》、《蔡倫》等傳凡百十有四篇,號曰《漢記》。《範書•伏湛傳》亦云:元嘉中,桓帝詔伏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紀》。《延篤傳》亦稱篤與朱穆、邊韶共著述《東觀》。此《漢記》之再續也。蓋至是而史體粗備,乃肇有《漢記》之名。《史通》又云:熹平中,光祿医师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盧植著述《東觀》,接續紀傳之可成者。而邕別有《朝會》、《車服》二志。後坐事徙朔方,上書求還,續成十志。董卓作亂,舊文发放。及在許都,楊彪頗存注紀。案:《范書•蔡邕傳》,邕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後漢記》,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多不存。《盧植傳》亦稱,熹平中,植與邕、說並在東觀,補續《漢記》。又劉昭補注《司馬書》,引《袁崧書》云:劉洪與蔡邕共述《律曆紀》。又引《謝承書》云:胡廣博綜舊儀,蔡邕因以為志。又引《謝沈書》云:蔡邕引中興以來所修者為《祭祀志》。章懷太子《范書注》,稱邕上書云:臣科條諸志,所欲刪定者一,所當接續者四,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五。此《漢記》之三續也。其稱《東觀》者,《後漢書注》引雒陽宮殿名云:南宮有東觀。《范書•竇章傳》云:永初中,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谈家蓬萊山。蓋東漢初,著述在蘭台,至章和以後,圖籍盛於東觀,修史者齐在是焉,故以名書。《隋志》稱書凡一百四十三卷,而《新舊唐書志》則云一百二十六卷,又錄一卷。蓋唐時已有闕佚。《隋志》又稱是書起光武,訖靈帝。

今考《列傳》之文,間紀及獻帝時事,蓋楊彪所補也。晉時以此書與《史記》、《漢書》為三史,东谈主多習之。故六朝及初唐东谈主隸事釋書,類多徵引。自唐章懷太子集諸儒注《範書》,盛行於代,此書遂微。北宋時尚有殘本四十三卷。趙希弁《讀書附志》、邵博《聞見後錄》並稱其書乃高麗所獻,蓋已罕得。南宋《中興書目》則止存《鄧禹》、《吳漢》、《賈複》、《耿弇》、《寇恂》、《馮異》、《祭遵》、《景丹》、《蓋延》九傳,共八卷。有蜀中刊本流傳,而錯誤不可讀。上蔡任始以秘閣本讎校,羅願為序行之,刻版於江夏。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所見本,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第八二卷。卷數雖似稍多,而核其《列傳》之數,亦止九篇。則固無異於書目所載也。自元以來,此書已佚。《永樂大典》於鄧、吳、賈、耿諸韻中,並無《漢記》一語。則所謂九篇者,明初即已不存矣。本朝姚之駰撰《後漢書補逸》,曾蒐集遺文,析為八卷。然所采只據劉昭《續漢書十志補注》、《後漢書注》、虞世南《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記》五書。又接续掇拾不盡,掛漏殊多。今謹據姚本舊文,以《永樂大典》各韻所載,參考諸書,補其闕逸,所增者幾十之六。其書久無刻版,傳寫多訛。姚本隨文鈔錄,謬戾百出。且《漢記•目錄》雖佚,而紀、表、志、傳、載記諸體例,《史通》及各書所載,约莫尚逐一可尋。姚本不加考證,隨意標題,割裂顛倒,不可殫數。今悉加釐正,分為《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其篇第無可考者,別為《佚文》一卷,而以《漢紀》與《范書》異同附錄於末。雖殘珪斷璧,雕残不完,而古澤斑斕,罔非瑰寶。書中所載,如章帝之詔增修群祀、杜林之議郊祀、東平王蒼之議廟舞,並一朝大典,而《範書》均不詳載其文。他如張順預起義之謀、王常贊昆陽之策、楊政之嚴正、趙勤之潔清,亦複概從闕如,殊為疏略。惟賴茲殘笈,讀史者尚有所稽。則其有資考證,良非淺鮮,尤不可不亟為表章矣。

東觀漢記卷一 紀一

世祖光武皇帝

 世祖光武皇帝,〔01〕高祖九世孫,承文、景之統,〔02〕出自長沙定王發,〔03〕定王生舂陵節侯。〔04〕舂陵本在零陵郡,節侯孫考侯以地皮下濕,〔05〕元帝時,求封南陽蔡陽白水鄉,因故國名曰舂陵。〔06〕(《類聚》卷一二)

 皇考初為濟陽令,〔07〕濟陽有武帝行過宮,〔08〕常封閉。上將生,皇考以令陋屋濕,開宮後殿居之。〔09〕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上生時,有赤光,室中盡明。〔10〕皇考異之,使卜者王長卜之。長曰:〔11〕「此好事不可言。」是歲嘉禾生,〔12〕一莖九穗,大於凡禾,縣界大豐熟,因名上曰秀。是歲鳳凰來集濟陽,〔13〕故宮齐畫鳳凰。〔14〕聖瑞萌兆,始形於此。上為东谈主隆準,日角,〔15〕大口,好意思鬚眉,〔16〕長七尺三寸。在舂陵時,〔17〕望氣者蘇伯阿望舂陵城曰:「好意思哉!王氣鬱鬱蔥蔥。」仁智明遠,〔18〕多權略,樂施愛东谈主。在家重慎畏事,勤於稼穡。兄伯升好俠,非笑上事田作,比之高祖兄。〔19〕年九歲而南頓君卒,〔20〕隨其叔父在蕭,入小學,後之長安,受《尚書》於中医师廬江許子威。〔21〕資用乏,〔22〕與同舍生韓子合錢買驢,令從者僦,以給諸公費。〔23〕大義略舉,因學世事。朝政每下,必先聞知,具為同舍解說。高才好學,〔24〕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里姦邪,吏治得失。時會朝請,舍長安尚冠里,南陽大东谈主往來長安,為之邸,闇稽疑議。為季父故舂陵侯詣大司馬府,〔25〕訟地皇元年十二月壬寅前租二萬六千斛、芻稿錢若干萬。時宛东谈主朱福亦為舅訟租於尤。尤止車獨與上語,不視福。上歸,戲福曰:「莊公寧視卿邪?」王莽時,〔26〕雒陽以東米石二千,莽遣三公將運關東諸倉賑貸窮乏,又分遣医师謁者教民煮木為酪,酪不可食,重為煩擾,流民入關者數十萬东谈主。置養贍官以廩之,盜發其廩,民餓死者十七八,东谈主民相食。末年,世界大旱,蝗蟲蔽天,盜賊群起,四方潰畔。荊州下江平林兵起,〔27〕王匡、王鳳為之渠率。時南陽旱餓,〔28〕而上田獨收。宛大姓李伯玉從弟軼數遣客求上,〔29〕上欲避之。先是時伯玉同母兄公孫臣為醫,〔30〕伯升請呼難,伯升殺之。上恐其怨,故避之。使來者言李氏欲相見款誠無他意,上乃見之,懷刀自備,入見。固始侯昆仲為上言:〔31〕「世界擾亂饑餓,下江兵盛,南陽豪右云擾。」因具言讖文事。「劉氏當復起,李氏為輔。」〔32〕上殊不料,獨內念李氏结实,父為宗卿師,〔33〕語言譎詭,殊非按序,嘗疾毒諸家子數犯功令,李氏家结实,何為如是,否则諾其言。諸李遂與南陽府掾史張順等連謀。上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弩,〔34〕絳衣赤幘。〔35〕時伯升在舂陵亦已聚會客矣。上歸舊廬,望見廬南若火光,〔36〕以為东谈主办火,呼之,光遂盛,显明屬天,〔37〕有頃不見,異之。〔38〕遂從南郭歸宅,乃與伯升相見。初,伯升之起也,諸家子弟齐逃自匿,曰:「伯升殺我。」及聞上至,絳衣大冠,〔39〕將軍服,〔40〕乃驚曰:「以為獨伯升如斯也,中謹厚亦如之。」〔41〕齐合會,共勞饗新市、平林兵王鳳、王匡等,因率舂陵子弟隨之,兵合七八千东谈主。上騎牛與俱,殺新野尉後乃得馬。〔42〕光武起義兵,〔43〕暮聞塚上有哭聲,後有东谈主著大冠絳單衣。使劉終詐稱江夏吏,〔44〕誘殺湖陽尉。五威將軍莊尤擊下江兵,〔45〕上奉糗一斛,脯三十朐詣幕府營。進圍宛城。〔46〕王莽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將兵來征,立异立,以上為太常偏將軍。〔47〕時無印,得定武侯家丞印,佩之入朝。〔48〕二公兵到潁川,〔49〕莊尤、陳茂與合。〔50〕尤問城中出者,言上不敢取財物,但合會諸兵為之計策。尤笑言曰:「是好意思端倪者耶?〔51〕欲何為乃如斯?」初,莽遣二公,〔52〕欲盛英武,以振山東,甲衝輣,〔53〕战争旗子,戰攻之具甚盛。至驅豺狼犀象,〔54〕奇偉猛獸,以長东谈主巨無霸為壘尉,〔55〕自秦、漢以來師出未始有也。上邀之於陽關。二公兵盛,漢兵反走,上馳入昆陽,諸將焦灼,各欲散歸。與諸將議:「城中兵穀少,宛城未拔,力不行相救。今昆陽即破,一日之間,諸將亦滅。不同力救之,反欲歸守其浑家財物耶?」諸將怒曰:「劉將軍缘何敢如斯!」上乃笑,且去,唯王常是上計。會候騎還,言大兵已來,長數百里,望不見其後尾,前已至城北矣。諸將遽請上,上到,為陳相救之勢。諸將素輕上,及迫急,上為畫成敗,〔56〕齐從所言。時漢兵八九千东谈主,〔57〕留王鳳令守城,〔58〕夜出城南門。二公兵已五六萬到,〔59〕遂環昆陽城作營,〔60〕圍之數重,〔61〕云車十餘丈,瞰臨城中,旗幟蔽野,塵熛連云,〔62〕金饱读之聲數十里。或為地突,〔63〕或為衝車撞城,積弩射城中,矢下如雨,城中負戶而汲。二公自以為功成漏刻。有流星墜尋營中,〔64〕正晝有云氣如壞山,〔65〕直營而霣,不足地尺而散,吏士齐壓伏。〔66〕時漢兵在定陵郾者,聞二公兵盛,齐怖。上歷說其意,為陳大命,請為前行諸部堅陣。上將步騎千餘,前往大軍四五里。〔67〕二公遣步騎數千乘合戰,上奔之,斬首數十級。〔68〕諸部將喜曰:「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69〕今見大敵勇,甚奇怪也。」〔70〕上復進,二公兵卻,諸部乘之,斬首數百千級,連勝。遂令輕足將書與城中諸將,言宛下兵復到,而陽墜其書。讀之,恐。上遂選精兵三千东谈主,從城西水上奔陣。二公兵於是大奔北,〔71〕殺司徒王尋,而昆陽城中兵亦出,中外並擊。會天大雷風,暴雨下如注,水潦成川,滍水盛溢。二公大眾遂潰亂,奔赴水溺死者以數萬,滍水為之不流。〔72〕王邑、莊尤、陳茂輕騎乘死东谈主渡滍水逃去。漢軍盡獲其珍寶輜重車甲,連月不盡。五月,齊武王拔宛城。〔73〕六月,上破二公於昆陽。破宛後數日,〔74〕收伯升部將劉稷,而伯升強爭之。立异遂用譖訴,復收伯升,即日齐物故。上降潁陽,〔75〕雖得入,意不安。門下有擊馬著饱读者,〔76〕馬驚硠磕。鄧晨起走出視之,乃馬也。上在父城,徵詣宛,拜上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立异害齊武王,〔77〕光武飲食語笑如世俗,獨居輒不御酒肉,枕席有涕零處。立异欲北之雒陽,以上為司隸校尉,先到雒陽整頓官府,文書移與屬縣,〔78〕三輔官府吏東迎雒陽者見立异諸將過者已數十輩,齐冠幘,衣婦东谈主衣,諸於繡擁[衤屈],〔79〕大為長安所笑。知者或畏其衣,驱驰入邊郡。見司隸官屬,齐相指視之,極望老吏或垂涕曰:「粲然復見漢官威儀。」〔80〕賢者蟻附。立异欲以近親巡行河北,〔81〕大司徒賜言上第一可用。〔82〕立异以上為大司馬,遣之河北。十月,上持節度孟津,鎮撫河北,安集庶民。〔83〕上至邯鄲,〔84〕趙王庶兄鬍子進狗[月枼]馬醢。故趙繆王子臨說上灌赤眉。〔85〕趙王庶兄鬍子立邯鄲卜者王郎為皇帝,〔86〕移檄購求公十萬戶。光武為王郎所追,〔87〕至饒陽,稱邯鄲使臣,入傳舍。廚吏方進食,官屬從者饑,遮奪之。吏卒驚起聚語,乃椎饱读數十通,詐言邯鄲將軍至,官屬齐懼失容。上臨升車還坐,曰:「請邯鄲將軍入。」久乃升,後有傳呼,寺門開之,是雒陽吏耳。上出,蒙犯霜雪。〔88〕光武大會真定,自擊築。〔89〕上率鄧禹等擊王郎橫野將軍劉奉,大破之,〔90〕還過鄧禹營,禹進食炙魚,上大餐啗。時庶民以上新破大敵,鼓舞聚觀,見上餐啗,〔91〕勞勉吏士,威嚴甚厲,於是齐竊言曰:「劉公真天东谈主也。」〔92〕世祖引兵攻邯鄲,連戰,郎兵迤逦。郎遣諫議医师杜長威持節詣軍門,〔93〕上遣棨戟迎,〔94〕延請入軍,見公據地曰:「實成帝遺體子輿也。」公曰:「正使成帝復生,世界不可復得也。況詐子輿乎!」長威請降得萬戶侯。公曰:「一戶不可得。」長威曰:「邯戰雖鄙,君臣並力城守,尚可支一歲,終不君臣相率而降但得全身也。」辭去。而郎少傅李立反郎,開城門。漢兵破邯鄲,誅郎。入王宮收文書,得吏民謗毀公言可擊者數千章,〔95〕公會諸將燒之,〔96〕曰:「令反側者自安也。」〔67〕上圍邯鄲未下,〔98〕彭寵遺米糒魚鹽以給軍糧,由是破邯鄲。立异遣使臣即立公為蕭王。〔99〕諸將議上尊號,上不許。又擊破銅馬,〔100〕受降適畢,封降賊渠率,〔101〕諸將未能信,賊亦兩心。上敕降賊各歸營勒兵待,〔102〕上輕騎入,按行賊營。〔103〕賊將曰:〔104〕「蕭王推忠诚置东谈主腹中,安得不投死。」〔105〕由是齐自安。詔馮異軍鴈門,〔106〕卒萬餘东谈主降之。光武北擊尤來、大搶、五幡於元氏,追至北平,〔107〕連破之。後反為所敗,軍中不見光武,或云已歿。上已乘王豐小馬先到矣,營門不覺。上破賊,〔108〕入漁陽,諸將上尊號,上不許。議曹掾張祉言:「俗以為燕东谈主愚,方定大事,反與愚东谈主相守,非計也。」上大笑。光武發薊還,〔109〕士眾喜樂,師行饱读舞,〔110〕饱读聲歌詠,〔111〕八荒震動。過范陽,命諸將收葬吏士。至中山,〔112〕諸將復請上尊號,曰:「帝王不可久曠。〔113〕大王社稷為計,萬姓為心。」耿純說上曰:〔114〕「天時东谈主事,已可知矣。」初,王莽時,上與伯升及姊婿鄧晨、穰东谈主蔡少公燕語,〔115〕少自制讖言劉秀當為皇帝,或曰是國師劉子駿也。〔116〕上戲言:「何知非僕耶?」〔117〕坐者齐大笑。時傳聞不見《赤伏符》文軍中所,〔118〕上未信,到鄗,上所與在長安同舍諸生彊華自長安奉《赤伏符》詣鄗,與上會。群臣復固請,上奏世祖曰:〔119〕「符瑞之應,昭然著聞矣。」乃命有司設壇於鄗南千秋亭五成陌。〔120〕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禋於六宗。〔121〕改元為建武,改鄗為高邑。〔122〕十月,帝入雒陽,幸南宮,遂建都焉。〔123〕光武破聖公,與朱伯然書曰:〔124〕「交鋒之日,神星晝見,太白清朗。」二年正月,〔125〕益吳漢、鄧禹等封。上封元勋齐為列侯,〔126〕大國四縣,餘各有差。博士丁恭等議:「古帝王封諸侯不過百里,〔127〕故利以建侯,取法於雷。」〔128〕上曰:「古之一火國,齐以無谈,未嘗聞封元勋地多而滅者也。」〔129〕乃遣謁者,即授印綬。自漢草創德運,正朔服色未有所定,高祖因秦,以十月為正,以漢水德,立北畤而祠黑帝。至孝文,賈誼、公孫臣以為秦水德,漢當為土德。至孝武,倪寬、司馬遷猶從土德。自上即位,案圖讖,推五運,漢為火德。周蒼漢赤,水生火,赤代蒼,故上都雒陽。制郊兆於城南七里,北郊四里,〔130〕為圓壇,〔131〕寰宇位其上,齐南面西上。行夏之時,時以平旦,服色、犧牲尚黑,〔132〕明火德之運,徽熾尚赤,四時隨色,季夏黃色。〔133〕議者曰:「昔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天主。圖讖著伊堯赤帝之子,俱與后稷並奉命而為王。漢劉祖堯,〔134〕宜令郊祀帝堯以配天,〔135〕宗祀高祖以配天主。」有司奏議曰:「追跡先代,無郊其五運之祖者。故禹不郊白帝,周不郊帝嚳。漢雖唐之苗,堯以歷數命舜,高祖自感赤龍火德,承運而起,當以高祖配堯之後,還復於漢,宜脩奉濟陽成陽縣堯冢,云臺请安祭祀禮亦宜之。」上遣游擊將軍鄧隆與幽州牧朱浮擊彭寵,隆軍潞,浮軍雍奴,相去百餘里。遣吏上奏言:「寵破在旦暮。」上讀檄未竟,怒曰:「兵必敗,比汝歸可知。」吏還,未至隆軍,果為寵兵掩擊破。浮軍遠,至不行救,〔136〕以兵走幽州。咸曰上神。〔137〕南越獻白雉。〔138〕三年,光武征秦豐,幸舊宅。〔139〕十月,上幸舂陵,祠園廟,大置酒,〔140〕與舂陵长辈故东谈主為樂。以皇祖皇考墓為昌陵,〔141〕後改為章陵,因以舂陵為章陵縣。〔142〕隗囂上書,報以殊禮。〔143〕四年五月,上幸盧奴,為征彭寵故也。

 自王莽末,世界旱霜連年,百穀不成。元年之初,耕耘家少,民饑饉,黃金一斤易粟一石。〔一四四〕至二年秋,天辞职穀旅生,麻菽尤盛,〔一四五〕或生瓜菜實,野蠶成繭被山,民收其絮,〔一四六〕採獲穀果,以為蓄積。至是歲,野穀生者顾惜,而南畝亦益闢矣。〔一四七〕建武五年,〔一四八〕初起太學,諸生吏子弟及民以義助作。〔一四九〕上自齊歸,幸太學,賜博士弟子有差。野穀彌多。〔一五0〕六年二月,吳漢下朐城,〔一五一〕世界悉定,唯獨公孫述、隗囂未平。上曰:「取此兩子置度外。」〔一五二〕乃休諸將,置酒,賞賜之。每幸郡國,下輿見吏輒問以數十百歲能吏按序,下至掾史。〔一五三〕簡練臣下之行,〔一五四〕下無所隱其情,谈數十歲事若案文書,吏民驚惶,〔一五五〕不知是以,东谈主自以見識,家自以蒙恩。遠臣受顏色之惠,坐席之間,以要其起劲。當此之時,賊檄日以百數,憂不可勝,上猶以餘間講經藝,〔一五六〕發圖讖。制告公孫述,署曰「公孫皇帝」。〔一五七〕囂雖遣子入侍,尚持兩心。囂故吏馬援謂囂曰;「到朝廷凡數十見,〔一五八〕自当事者未常見明主如斯也。材直驚东谈主,其勇非东谈主之敵。〔一五九〕開心見誠,與东谈主語,好醜無所隱諱。圖講世界事,極盡下恩。兵事方略,量敵校勝。〔一六0〕闊達多大節,與高帝等。經學博覽,政治文辯,前世無比。」囂曰:「如卿言,勝高帝耶?」曰:「不如也。高帝大度,無可無不可。今上好吏事,動如節度,不飲酒。」囂大笑曰:「如卿言,反復勝也。」〔一六一〕代郡太守劉興將數百騎攻賈覽,〔一六二〕上狀檄至,光武知其必敗,報書曰:「欲復進兵,恐失其頭首也。」詔書到,興已為覽所殺。長史得檄,以為國家坐知沉也。七年正月,詔群臣奏事無得言「聖东谈主」。又舊制上書以青布囊素裹封書,〔一六三〕不收用不得上。既上,詣北軍待報,〔一六四〕前後相塵,〔一六五〕連歲月乃決。上躬親萬機,急於下情,乃令上書啟封則用,〔一六六〕不得刮璽書,〔一六七〕取具笔墨良友。奏詣闕,平旦上,其有當見及冤結者,常以日出時,〔一六八〕騶騎馳出召入,其餘以俟中使臣出報,〔一六九〕即罷去,所見如神,〔一七0〕遠近不偏,幽隱上達,民莫敢不必情。追念前世,園陵至盛,贵爵外戚,葬埋僭侈,吏民相效,浸以無限,詔誥世界令薄葬。〔一七一〕八年閏月,〔一七二〕車駕西征,河西大將軍竇融與五郡太守步騎三萬迎上。〔一七三〕隗囂士眾震壞,齐降,囂走入城。〔一七四〕吳漢、岑彭追守之。九年正月,隗囂餓,出城餐糗糒,〔一七五〕腹脹死。〔一七六〕十二年,吳漢引兵擊公孫述,入犍為界,〔一七七〕小縣多城守未下。詔書告漢直擁兵到成都,〔一七八〕據其亲信,後城營自结束。漢意難前,獨言朝廷以為我縛賊昆仲矣。〔一七九〕遣輕騎至成都,燒市橋,〔一八0〕武陽以東小城營齐驱驰降,竟如詔書。漢兵乘勝追奔,述距守。詔書又戒漢曰:「成都十萬东谈主,不可輕也。〔一八一〕且堅據廣都城,〔一八二〕去之五十里,待其即營攻城,罷倦引去,乃首尾擊之,勿與爭鋒。述兵不敢來,轉營即之,移徙輒自堅。」〔一八三〕十一月,眾軍至城門,述自將,背城而戰。吳漢攻之,述軍大破,刺傷述,扶輿入壁,其夜死。夷述浑家,傳首於洛陽。縱兵大掠,舉火燔燒。上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禹曰:〔一八四〕「城降,嬰兒老母,〔一八五〕口以萬數,一朝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家有弊帚,享之令嫒。〔一八六〕禹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仰視天,俯視地,觀於放麑啜羹之義,〔一八七〕二者孰仁矣。〔一八八〕失斬將弔民之義。」又議漢殺述親屬太多。是時名都王國有獻名馬寶劍,〔一八九〕直百金。馬以駕饱读車,劍以賜騎士。〔一九0〕苑囿池之官廢,弋獵之事不御。雅性不喜聽音樂,手不持珠玉,〔一九一〕衣服大絹,而不重綵。征伐嘗乘革輿羸馬。公孫述故哀帝時,〔一九二〕即以數郡備皇帝用。述破,益州乃傳送瞽師、郊廟樂、葆車、乘輿物,〔一九三〕是後乃稍備具焉。述伏誅之後,而事少閑,官曹文書減舊過半,下縣吏無百里之繇,〔一九四〕民無出門之役。十三年,〔一九五〕封殷紹嘉公為宋公,周承休公為衛公。〔一九六〕越裳獻白兔。〔一九七〕十四年,封孔子後孔志為褒成侯。〔一九八〕十五年,詔曰:〔一九九〕「刺史太守多為詐巧,不務實核,苟以度田為名,聚东谈主田中,並度廬屋裡落,聚东谈主遮谈啼呼。」〔二00〕十七年,〔二0一〕上以日食避正殿,〔二0二〕讀圖讖多,御坐廡下淺露,中風發疾,苦眩甚。操纵有白大司馬史,病苦如斯,不行動搖。自強從公,出乘,以車行數里,病差。四月二日,車駕宿偃師。病差數日,入南陽界,到葉。以車騎省,留數日行,黎陽兵馬千餘匹,遂到章陵,起居平愈。幸章陵,〔二0三〕修園廟舊宅田裡舍。鳳皇至,〔二0四〕高八九尺,〔二0五〕毛羽五彩,集潁川,群鳥並從,蓋地數頃,〔二0六〕留十七日乃去。商賈重寶,〔二0七〕單車露宿,〔二0八〕牛馬放牧,谈無拾遺。

 十九年,〔二0九〕光武下詔曰:「唯孝宣皇帝有功德,其上尊號曰中宗。」上幸南陽、汝南,至南頓,止令舍,大置酒,賜吏民,復南頓田租一歲。〔二一0〕吏民叩頭言:「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識知寺舍,〔二逐一〕每來輒加厚恩,但復一歲少薄,願復十歲。」上曰:「世界重寶大器,常恐不任,日慎一日,安敢自遠期十歲。」復增一歲。二十年六月,上風眴黃癉病發甚,〔二一二〕以衛尉關內侯陰興為侍中,興受詔云臺廣室。〔二一三〕甘雨降四十五日。〔二一四〕二十五年,〔二一五〕烏桓獻狗尾续豹皮,詣闕朝賀。二十六年正月,詔曰:「前以费用不足,吏祿薄少,乃自益其俸。」〔二一六〕自三公下至佐史各有差。初作壽陵,〔二一七〕始營陵地於臨平亭南。將作大匠竇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帝曰:「古帝王之葬,齐陶东谈主瓦器,木車茅馬,使後世之东谈主不知其處。臨平望平陰,河水洋洋,舟船闲居,善矣夫!周公、孔子猶不得存,安得松、喬與之而共遊乎!〔二一八〕太宗識終始之義,景帝能遵孝谈,遭世界反覆,而獨完其福,豈不好意思哉!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活水良友。〔二一九〕迭興之後,〔二二0〕亦無丘壟,使合古法。本日月已逝,當豫自作。臣子攀附,不得有加。」乃令陶东谈主作瓦器。上常自細書,〔二二一〕一札十行,報郡縣。旦聽朝,至日晏,夜講經聽誦。〔二二二〕坐則元勋特進在側,論時政畢,谈古行事,次說在家所識鄉里能吏,按序比類。又谈忠臣孝子義夫節士,坐者莫不激揚悽愴,怡然和悅。群臣爭論向前,常連日。皇太子嘗承間言:「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谈。今世界大安,少省想慮,養精神。」上答曰:「我自樂此。」時城郭丘墟,掃地更為,上悔前徙之。〔二二三〕三十年,有司奏封襌。詔曰:「災異連仍,日月薄食,庶民怨歎,而欲有事於太山,汙七十二代編錄,〔二二四〕以羊皮雜狗尾续裘,何強顏耶?」三十二年,〔二二五〕群臣復奏言:「登封胜利,為民報德,百王所同也。」遂登太山,勒石紀號。改元為中元。〔二二六〕中元元年,〔二二七〕上幸長安,祠長陵,還洛陽宮。是時醴泉出於京師,郡國飲醴泉者,痼疾齐愈,獨眇蹇者不差。〔二二八〕有赤草生於水涯。〔二二九〕郡國上甘雨降。群臣上言:「地祇靈應而失草萌,宜命太史撰具郡國所上。」上遂不聽,是以史官鮮記焉。冬十月甲申,〔二三0〕使司空馮魴告祠高廟曰:「高皇呂太后不宜配食。薄太后慈仁,孝文皇帝賢明,子孫賴福,延至於今,宜配食地祇高廟。今上薄太后尊號為高皇后,遷呂太后於園,四時上祭。」是歲,起明堂、辟雍、靈臺,及北郊兆域。〔二三一〕二年二月戊戌,帝崩於南宮前殿,在位三十三年,時年六十二。遺詔曰:「朕無益庶民,如孝文皇帝舊制,葬務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齐無離城郭,〔二三二〕無遣吏及因郵奏。」太子襲尊號為皇帝。群臣奏謚曰光武皇帝,廟曰世祖。三月,葬原陵。〔233〕(《御覽》卷九○)

 漢以炎精布耀,或幽而光。〔234〕(《文選》卷逐一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李善注)

 上東西赴難,以車上為家,傳榮合戰,〔235〕跨馬操兵,身在行伍。〔236〕(《書鈔》卷一三九)

 帝即有仁聖之明,氣勢形體,自然之姿,〔237〕固非东谈主之敵,翕然龍舉云興,〔238〕三雨而濟世界,蕩蕩东谈主無能名焉。〔239〕(《御覽》卷九○)

 光武詔曰:「明設图画之信,廣開束手之路。」〔240〕(《文選》卷二三〈阮籍詠懷〉李善注)

 光武元勋鄧禹等二十八东谈主齐為侯,封餘元勋一百八十九东谈主。〔241〕(《御覽》卷二○○)

 帝以世界既定,想念欲完元勋爵土,不令以吏職為過,故齐以列侯就第,恩遇甚厚,遠方貢甘珍,必先遍賜列侯,而大官無餘。有功輒增封邑,故齐保全。〔242〕(聚珍本)

 光武封新野主子鄧泛為吳侯,〔243〕伯父皇皇考姊子周均為富波侯,〔244〕追封外祖樊重為壽張侯,〔245〕重子丹為射陽侯,〔246〕孫茂為平望侯,〔247〕尋玄鄉侯,〔248〕從子沖更父侯,〔249〕後父陰睦宣恩侯,〔250〕子識原鹿侯,〔251〕就為信陽侯,〔252〕皇考女弟子來歙征羌侯,〔253〕弟由宜西侯,〔254〕以寧平公主子李雄為新市侯,〔255〕後父郭昌為陽安侯,〔256〕子流綿曼侯,〔257〕兄子竟新郪侯,〔258〕匡發干侯,〔259〕以姨子馮邯為鍾離侯。〔260〕(《類聚》卷五一)

 光武皇帝雖發師旁縣,东谈主馬席薦羈靽齐有成賈,而貴不侵民,樂與官市。(《御覽》卷三五九)

〔01〕 「世祖光武皇帝」,即劉秀,字文叔,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袁宏《後漢紀》卷一至卷八。汪文臺輯謝承《後漢書》卷一、薛瑩《後漢書》、司馬彪《續漢書》卷一、謝沈《後漢書》、袁山松《後漢書》亦略載其事。

〔02〕 「承文、景之統」,此句原無,聚珍本有,《文選》卷四張衡〈南都賦〉李善注引亦有此句,今據增補。

〔03〕 「發」,此字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九○引亦有,今據增補。

〔04〕 「舂陵節侯」,名買。

〔05〕 「考侯」,原作「孝侯」,《後漢紀》卷一同,齐誤。范曄《後漢書.城陽恭王祉傳》云:「敞曾祖父節侯買,以長沙定王子封於零谈之舂陵鄉,為舂陵侯。買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考侯仁嗣。」又《文選》卷四張衡〈南都賦〉李善注云:「《東觀漢記》曰:『舂陵節侯,長沙定王中子買。節侯生戴侯,戴侯生考侯。』……『考』或為『孝』,非也。」今據校改。

〔06〕 「因故國名曰舂陵」,此條《御覽》卷六三、《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亦引,字句簡略。此句下尚有「上隆準日角」云云一段笔墨,因與下條重複,今刪去。

〔07〕 「令」,原脫,聚珍本有,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論亦云:『皇考南頓君初為濟陽令。」今據增補「令」字。

〔08〕 「濟陽有武帝行過宮」,原脫「濟陽」二字。《文選》卷二○謝瞻〈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李善注引云:「濟陽有武帝行過宮。」玉海卷一五五引同,今據增補。

〔09〕 「開宮後殿居之」,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論李賢注引蔡邕光武碑文云:「光武將生,皇考以令舍不顯,開宮後殿居之而生。」與此投合。《御覽》卷八七三,《合璧事類》卷一九、卷二二,《記纂淵海》卷四引云:「光武生於濟陽縣舍。」《類聚》卷八五、卷九九,《御覽》卷八三九、卷九一五引云:「光武生於濟陽。」

〔10〕 「有赤光,室中盡明」,此二句《類聚》卷一○引同,《書鈔》卷一引作「赤光照室」,《初學記》卷二四引作「有赤光,堂上盡明如晝」,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論李賢注引作「光照室中,盡明如晝」。

〔11〕 「使卜者王長卜之,長曰」,「卜之長」三字原脫,不成文理。姚本、聚珍本有此三字,《類聚》卷一○引同,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論云:「欽異焉,使卜者王長占之,長辟操纵曰:『此兆吉不可言。』亦可證當有此三字。《論衡.吉驗篇》云:「光武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生於濟陽宮後殿第二內中。皇考為濟陽令,時夜無火,室內自明,皇考怪之,即召功曹吏充蘭使出問卜工。蘭與馬下卒蘇永俱之卜王長孫所。長孫卜謂永、蘭曰:『此吉事也,毋多言。』」蔡邕《蔡中郎文集》卷五光武濟陽宮碑云:「世祖光武皇帝,考南頓君,初生濟陽令,有武帝行過宮,常封閉。帝將生,考以令陋屋濕,開空後殿居之。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帝生時,赤光,室中有明,使卜者王長卜之。長曰:『此好事不可言。』歲月嘉禾一莖生九穗,長於凡禾,因為尊諱。」「初生」當作「初為」,「空」當作「宮」。

〔12〕 「是歲嘉禾生」,《水經注》卷七,《書鈔》卷一,《文選》卷二○應貞〈晉武帝華林園集詩〉李善注,晏元《獻公類要》卷四、卷九亦引此事。

〔13〕 「是歲鳳凰來集濟陽」,「是歲」二字姚本、聚珍本作「先是」,《類聚》卷九九、《御覽》卷九一五引同。「皇」字《玉海》卷一九九引同,《書鈔》卷一引作「凰」,二字同。《論衡.吉驗篇》云:「有鳳凰下濟陽宮,故訖今濟陽有鳳凰廬。」

〔14〕 「故宮齐畫鳳凰」,「宮」字下聚珍本有「中」字,《事類賦》卷一八引亦有「中」字,《類聚》卷九九、《御覽》卷九一五引齐無「中」字。

〔15〕 「日角」,額上之骨凸起如日,古东谈主以為帝者之象。《御覽》卷三六七引云:「光武為东谈主日角,大口,好意思鬚眉。」

〔16〕 「好意思鬚眉」,《書鈔》卷一引作「好意思鬚髯」。

〔17〕 「在舂陵時」,此句至「王氣鬱鬱蔥蔥」諸句原無。《書鈔》卷一五一引「望氣者蘇伯阿望舂陵城曰」以下三句。聚珍本有此數句,作「在舂陵時,望氣者言舂陵城中有喜氣,曰:『好意思哉!王氣鬱鬱蔥蔥。』」今據《書鈔》卷一五一引輯錄,並據聚珍本增補「在舂陵時」一句。

〔18〕 「遠」,姚本、聚珍本作「達」,《書鈔》卷六引亦作「達」。

〔19〕 「高祖兄」,「兄」字下聚珍本有「仲」字。仲為漢高祖劉邦兄,能治產業。《史記.高祖本紀》云:「未央宮成,……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东谈主常以臣無賴,不行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20〕 「年九歲」,此上原有「伯升」二字,聚珍本無。按當無「伯升」二字,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复活南頓令欽,欽生光武。光武年九歲而孤,養於叔父良。」可證,今刪去。

〔21〕 「受尚書於中医师廬江許子威」,此句原作「受尚書經,師事廬江許子威」,今從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校改。《書鈔》卷一二僅引「師事子威」一句。

〔22〕 「資用乏」,此句至「以給諸公費」諸句原無,姚本、聚珍本和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有,今據增補。《文選》卷三八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李善注引亦有,「諸公」二字下有「之」字。

〔23〕 「以給諸公費」,《書鈔》卷三引「僦驢給費」四字,即括引此文。

〔24〕 「高才好學」,此句至「舍長安尚冠里」七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今據增補。

〔25〕 「為季父故舂陵侯詣大司馬府」,此句至「莊公寧視卿邪」諸句原無,而有「嘗訟逋租於大司馬莊尤,尤見而奇之」二句,今據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增改。此段笔墨聚珍本作「嘗為季父故舂陵侯訟逋租於大司馬莊尤,尤止車獨與帝語,不視祜。帝歸戲福曰:『莊公寧視卿耶?』」朱祜即朱福。據范曄《後漢書.朱祜傳》李賢注,《東觀漢記》「祜」作「福」,避安帝諱改。光武帝為舂陵侯訟租事,《書鈔》卷三亦引,字句甚簡。

〔26〕 「王莽時」,此句至「四方潰畔」諸句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

〔27〕 「荊州下江平林兵起」,此下二句原無,聚珍本有,《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亦有,今據增補。

〔28〕 「時南陽旱餓」,此下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地皇三年,南陽荒餓,諸家賓客多為小盜。光武避吏新野,因賣穀於宛。」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時南陽旱饑,而上田獨收。」今據增補。聚珍本亦有此二句,「上」字作「帝」。

〔29〕 「李伯玉」,聚珍本注云:「以下文事蹟推之,李伯玉蓋即李通,而范書《李通傳》止云字次元,不言其又名伯玉,是可補其闕略。」

〔30〕 「先是時伯玉同母兄公孫臣為醫」,范曄《後漢書.李通傳》李賢注引《續漢書》云「先是李巴结母弟申徒臣能為醫,難使,伯升殺之。」《後漢紀》卷一云:「初,巴结母弟申屠臣善為醫術,以其難使也,縯殺之。」《書鈔》卷一二三引《東觀漢記》亦云李巴结母弟為申徒臣,與此不同。

〔31〕 「固始侯」,原誤作「因始侯」,聚珍本作「固始侯」,今據改正。范曄《後漢書.李通傳》云:「建武二年,封固始侯。」

〔32〕 「劉氏當復起,李氏為輔」,此二句讖語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八七二引亦有,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載此讖語,但無「當」字。

〔33〕 「父為宗卿師」,范曄《後漢書.李通傳》云:通父守,「初事劉歆,好星歷讖記,為王莽宗卿師」。李賢注云:「平帝五年,郡國置宗師以主宗室,蓋特尊之,故曰宗卿師也。」

〔34〕 「市兵弩」,《書鈔》卷三引「市弓弩」三字,即出於此。

〔35〕 「絳衣赤幘」,此四字上《書鈔》卷一二七引有「齐著」二字,《御覽》卷六八七、卷八一四、卷八七二引無。

〔36〕 「若火光」,此三字上《御覽》卷八七二引有「有」字。

〔37〕 「显明屬天」,此句《御覽》卷八七二引作「曈曈上屬天」。

〔38〕 「異之」,此句姚本作「上異之」,《御覽》卷八七二引同。

〔39〕 「大冠」,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董巴《輿服志》云:「大冠者,謂武冠,武官冠之。」

〔40〕 「將軍服」,此三字上聚珍本有「服」字。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通鑑》卷三八胡三省注引云:「上時絳衣大冠,將軍服也。」「將軍服」上亦無「服」字。

〔41〕 「中」,聚珍本作「仲」。按「中」字讀作「仲」。此指光武帝劉秀。《御覽》卷六九○引云:「光武起義,衣絳單衣,赤幘。初,伯升之起,諸家子弟齐曰:『伯升殺我。』及見上絳衣大冠,乃驚曰:『謹厚者亦復為之。』」《御覽》卷六八七、《玉海》卷八一亦引,字句簡略。

〔42〕 「殺新野尉」,「殺」字下原衍「進」字,姚本、聚珍本無,《類聚》卷九三、《御覽》卷二六九引亦無,今據刪。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

〔43〕 「光武起義兵」,此句至「後有东谈主著大冠絳單衣」三句原無,《書鈔》卷一二八引此三句,今據增補。姚本作「光武起義兵,攻南陽,暮聞冢上有哭聲,後有东谈主著大冠絳單衣」。聚珍本同,惟「光武」二字改作「帝」。二本所輯齐有「攻南陽」一句,係出陳禹謨刻本書鈔。聚珍本於「著大冠絳單衣」下注云:「此有闕文。考范書殺新野尉即在是時。」

〔44〕 「使劉終詐稱江夏吏」,此下二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進屠唐子鄉,又殺湖陽尉。」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劉終詐稱江夏吏,誘殺之。」姚本、聚珍本即據此增改。

〔45〕 「五威將軍莊尤擊下江兵」,此下三句原無。《書鈔》卷一四七引作「上擢穀相,五威將嚴尤當擊江賊,上奉糗一斛,脯三十朐詣幕府營」。《御覽》卷八六○引作「嚴尤擊江賊,世祖奉糗一斛,脯三十朐」。聚珍本亦有此三句,作「嚴尤擊下江兵,帝奉糗一斛,脯三十朐」。今綜合三處笔墨增補。《漢書.王莽傳》地皇三年載:「是時下江兵盛,……莽遣司命大將軍孔仁部豫州,納言大將軍嚴尤、秩宗大將軍陳茂擊荊州。……世祖與兄齊武王伯升、宛东谈主李通等帥舂陵子弟數千东谈主,招致新市平林朱鮪、陳牧等合攻拔棘陽。是時嚴尤、陳茂破下江兵。」

〔46〕 「進圍宛城」,據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立异元年進圍宛城。立异元年即王莽地皇四年。

〔47〕 「立异立,以上為太常偏將軍」,《四庫全書》考證云:「按前漢書《莽傳》云:『莽地皇四年三月,漢立聖公為帝。四月,莽遣尋、邑發兵。』范書《光武紀》與《漢書》同,惟謂立异即位在是年二月,今尋繹本文,則似立异之立,又在王莽發兵之後,與班、范二書異。」

〔48〕 「入朝」,此二字原無,《御覽》卷六八三引亦無此二字。姚本、聚珍本有,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亦有,今據增補。

〔49〕 「二公」,聚珍本作「尋、邑」。

〔50〕 「莊尤」,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桓譚《新論》云:「莊尤,字伯石,此言『嚴』,避明帝諱也。」

〔51〕 「好意思端倪」,聚珍本作「好意思鬚端倪」,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作「好意思須眉」。

〔52〕 「二公」,聚珍本作「尋、邑」,以下齐同。《御覽》卷三三六、卷三三九引作「王尋、王邑」。

〔53〕 「甲衝輣」,此下三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三三六引亦有,今據增補。《書鈔》卷一三九引作「甲衝棚,戰攻之具甚盛」。《御覽》卷三三九引作「甲衝輣,战争旗子甚盛」。「衝」,橦車,是一種陷陣戰車。「輣」,樓車。

〔54〕 「虎」,此字原脫,姚本、聚珍本有,《書鈔》卷逐一八、《類聚》卷一二引亦有,今據增補。

〔55〕 「巨無霸」,《漢書.王莽傳》云:「夙夜連率韓博上言:『有奇士,長丈,大十圍,來至臣府,曰欲奮擊胡虜。自謂巨毋霸,出於蓬萊東南,五城西北昭如海瀕,軺車不行載,三馬不行勝。』」「壘尉」,即壘校尉,主軍壘之事。姚本、聚珍本作「中壘校尉」,《書鈔》卷逐一八引同。《類聚》卷一二引作「壘校尉」,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作「壘尉」。

〔56〕 「為畫成敗」,《書鈔》卷一四引作「圖畫成敗」。

〔57〕 「時漢兵八九千东谈主」,此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類聚》卷一二引亦有,今據據補。

〔58〕 「留王鳳令守城」,此下二句原無,聚珍本有,《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亦有,今據增補。

〔59〕 「五六萬」,聚珍本同,《書鈔》卷逐一七引亦同。姚本作「五六十萬」,《書鈔》卷一二一、《類聚》卷一二引與姚本同。

〔60〕 「作」,原無此字,聚珍本有,《類聚》卷一二、《御覽》卷三三六引亦有,今據增補。尋、邑圍昆陽事,《文選》卷五七潘岳〈馬汧督誄〉李善注亦引,字句較簡。

〔61〕 「數重」,《御覽》卷三三六引同,司馬彪《續漢書.天文志》云尋、邑「圍營數重」,《後漢紀》卷一亦云「圍之數重」。姚本作「數百重」,《類聚》卷一二引亦作「數百重」。聚珍本作「數十重」,與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同。聚珍本注云:「姚之駰本作『數百重』,參范書帝紀,則『百』字誤。」

〔62〕 「塵熛連云」,此句《文選》卷七潘岳〈藉田賦〉李善注引作「埃塵連天」。

〔63〕 「地突」,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作「纯正」,《後漢紀》卷一作「地窟」。

〔64〕 「尋」,此字原無,姚本、聚珍本有,《類聚》卷一二引亦有,今據增補。

〔65〕 「正晝有云氣如壞山」,司馬彪《續漢書.天文志》云:「晝有云氣如壞山,墮軍上,軍东谈主齐厭,所謂營頭之星也。占曰:『營頭之所墮,其下覆軍,流血三沉。』」劉昭注引袁山松書云:「怪星晝行,名曰營頭,行振大誅也。」

〔66〕 「壓」,聚珍本同,《御覽》卷八七七引亦作「壓」。姚本作「厭」,《類聚》卷一二引亦作「厭」。按二字通。

〔67〕 「前往大軍四五里」,此句聚珍本作「前往尋、邑軍四五里而陣」,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作「前往大軍四五里而陳」。

〔68〕 「數十」,原脫「十」字,姚本、聚珍本有,與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投合,今據增補。《書鈔》卷逐一八引云「斬首千級」。

〔69〕 「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書鈔》卷一四引此下二句,笔墨稍異。

〔70〕 「甚奇怪也」,此句姚本作「甚可怪也」,《書鈔》卷逐一八引同。

〔71〕 「二公兵於是大奔北」,此下二句聚珍本作「尋、邑兵大奔北,於是殺尋」。

〔72〕 「滍水為之不流」,《書鈔》卷一三引「滍水不流」四字。

〔73〕 「齊武王」,即劉伯升,光武帝建武十五年,追謚伯升為齊武王。

〔74〕 「六月」,此句至「收伯升部將劉稷」四句聚珍本作「後數日,立异收齊武王部將劉稷」。

〔75〕 「上降潁陽」,此句至「乃馬也」諸句原無,《御覽》卷三九四引有此段笔墨。聚珍本把此段笔墨連綴於上文「即日齐物故」句下。按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光武因復徇下潁陽。會伯升為立异所害,光武自父城馳詣宛謝。」據此,聚珍本所作念連綴基本着实,今從之。

〔76〕 「擊」,聚珍本作「繫」。

〔77〕 「立异害齊武王」,此句至「枕席有涕零處」諸句原無,聚珍本有,《類聚》卷三五,《御覽》卷三八七、卷四八八引亦有,今據增補。《文選》卷四○任昉〈百辟勸進今上牋〉李善注引亦有此段笔墨,字句稍異。

〔78〕 「文書移與屬縣」,此句原無,聚珍本有,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通鑑》卷三九胡三省注引亦有,今據增補。

〔79〕 「諸於」,《漢書.元后傳》云:「是時政君坐近太子,又獨衣絳緣諸於。」顏師古註:「諸於,大掖衣,即褂衣之類也。」「於」即「衧」之省。「繡擁[衤屈]」,原「擁」字為空格,聚珍本有此字,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諸於繡镼。」李賢注云:「或『繡』下有『擁』字。」李賢又注云「字書無『镼』字,《續漢書》作『[衤屈]』,音其物反。楊雄《方言》曰:『襜褕,其短者,自關西謂之[衤充][衤屈]。』郭璞注云:『俗名[衤屈]掖。』據此,即是諸於上加繡[衤屈],如今之半臂也。」「擁[衤屈]」即[衤充][衤屈]。

〔80〕 「粲然」,此二字原無,聚珍本有,《文選》卷三○謝朓〈五言詩〉始出尚書省李善注引亦有,今據增補。「復見漢官威儀」,《書鈔》卷一七引作「復見漢官儀」,《文選》卷三○謝朓詩李善注引作「復見官府儀體」。

〔81〕 「立异欲以近親巡行河北」,此下二句原無,《御覽》卷二○九引,今據增補。聚珍本亦有此二句,惟下句「上」字作「帝」。

〔82〕 「賜」,劉賜,光武帝族兄,事見范曄《後漢書.宗室四王三侯傳》。

〔83〕 「安集庶民」,《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云:「聖公為皇帝,以上為大司馬,遣之河北,安集庶民。」

〔84〕 「上至邯鄲」,此下二句原無,聚珍本有,《書鈔》卷一四六引有此二句,今據增補。又《書鈔》卷一四五亦引,惟「上」字作「光武」。

〔85〕 「故趙繆王子臨說上灌赤眉」,原無此句。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進至邯鄲,故趙繆王子林說光武曰:『赤眉今在河東,但決水灌之,百萬之眾可使為魚。』光武不答,去之真定。」李賢注云:「《東觀記》『林』作『臨』字。」是知《東觀漢記》有臨說光武帝事,今撮取范書莽撞增補此句。「趙繆王」,即劉元,以刃殺奴才,謚曰繆。事見《漢書.景十三王傳》。

〔86〕 「趙王庶兄鬍子立邯戰卜者王郎為皇帝」,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光武帝「去之真定,林於是乃詐以卜者王郎為成帝子子輿,十二月,立郎為皇帝,都邯鄲,遂遣使臣降下郡國」。鬍子與臨是否為一东谈主,無從確考。「皇帝」,原誤作「太子」,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

〔87〕 「光武為王郎所追」,此句至「是雒陽吏耳」諸句原無,《書鈔》卷一三九引,今據增補。《書鈔》卷一三九所引無「光武為王郎所追」一句,此句係據《書鈔》卷一四四引增補。又「至饒陽」句上《書鈔》卷一三九引有「上發」二字,為使文義通順,刪此二字。此段笔墨聚珍本作「王郎追帝,帝自薊東南馳至饒陽。官屬齐乏食,帝乃自稱邯鄲使臣,入傳舍。傳吏方進食,從者饑,爭奪之。傳吏疑其偽,乃椎數十通,紿言邯鄲將軍至,官屬齐失容。帝升車欲馳,而懼未免,還坐,曰:『請邯鄲將軍入。』久乃駕去」。姚本作「光武至饒陽,官屬齐乏食」,其下各句與聚珍本同,惟聚珍本「帝」字姚本作「光武」。此段笔墨《書鈔》卷一四三引作「光武至饒陽,稱邯鄲使臣,如傳合。廚吏方進食,官屬從者饑,遮奪之」。

〔88〕 「上出,蒙犯霜雪」,此二句原無。《文選》卷二○應瑒〈五言詩〉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李善注引「蒙犯霜雪」一句,今連綴於此。為使文理通順,又增「上出」二字。聚珍本把「蒙犯霜雪」一句繫於《光武帝紀》篇末,當作年代不可考者。據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所載,光武帝離饒陽傳舍後,「南出,晨夜兼行,蒙犯霜雪,天時寒,面齐龙套」。是《文選》李善注所引「蒙犯霜雪」一句當編次於此,聚珍本失考。

〔89〕 「光武大會真定,自擊築」,此二句原無,《書鈔》卷逐一○引云:「光武大會真定,王制楊自擊築。」今據增補,刪「王制楊」三字。「制楊」二字義不可解,必有舛誤。此二句聚珍本作「大會真定,帝自擊築」,其上又有以下一段笔墨:「夜止蕪蔞亭,大風雨,馮異進一笥麥飯兔肩。聞王郎兵至,復驚去。至南宮,天大雨,帝引車入谈旁空舍,灶中有火,馮異抱薪,鄧禹吹火,帝對灶炙衣。」考之范曄《後漢書》,此段笔墨當入《馮異傳》。《御覽》卷九○未引此段笔墨,聚珍本輯者是據《書鈔》卷一二九、卷一三五、卷一四四所引連綴。

〔90〕 「上率鄧禹等擊王郎橫野將軍劉奉」,此句至「劉公真天东谈主也」諸句原無。《御覽》卷九○屢引《東觀漢記》,有一處引云:「上破王郎,還,過鄧禹營,禹進食炙魚,上大餐啗。時庶民以上新破大敵,鼓舞聚觀,見上餐,勞勉吏士,威嚴甚厲,於是齐竊言曰:『劉公真天东谈主也。』」又卷九三五引云:「世祖率鄧禹等擊王郎橫野將軍劉奉,大破之。上過禹營,禹進炙魚,上餐啗,勞勉士吏,威嚴甚厲,眾齐竊言:『劉公真天东谈主也。』」今綜合兩處所引增補。聚珍本有此段笔墨,字句微異。又《書鈔》卷一四五、《御覽》卷八四七、范曄《後漢書.鄧禹傳》李賢注亦引,字句較簡略。

〔91〕 「餐啗」,《書鈔》卷一四五引作「食噉」。

〔92〕 「劉公真天东谈主也」,杜工部《草堂詩箋補遺》卷二四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引云:「光武過鄧禹營,勞勉吏士,眾齐竊言:『劉公真天东谈主也。』」節刪頗多。

〔93〕 「杜長威」,范曄《後漢書.王郎傳》、袁宏《後漢紀》卷二亦載杜長威詣光武帝營請降事,「杜長威」作「杜威」。「持節詣軍門」,此五字及下二句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

〔94〕 「棨戟」,范曄《後漢書.杜詩傳》云:「世祖召見,賜以棨戟。」李賢註:「《漢雜事》曰:『漢制假棨戟以代斧鉞。』崔豹《古今注》曰:『棨戟,前驅之器也,以木為之。後代刻偽,無復典刑,以赤油韜之,亦謂之油戟,亦曰棨戟,王公已下通用之昔日驅也。』」

〔95〕 「得吏民」,此三字上《類聚》卷一二引有「尋」字。

〔96〕 「公會諸將燒之」,《書鈔》卷九引「燒吏民謗帝」一句,即係括引此文。

〔97〕 「令反側者自安也」,上文「漢兵破邯鄲」至此句,《四庫全書》考證云:「按范書《光武紀》文與此同,《王郎傳》則云:『郎夜一火走,谈死,追斬之。』說復小異。又此數句,姚本有之,而文有異同,今從《永樂大典》本。」「反側」,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註:「不安也。《詩.國風》曰:『展轉反側。』」「者」,姚本作「子」,《類聚》卷一二、《文選》卷四三丘遲〈與陳伯之書〉李善注引亦作「子」,與范書《光武帝紀》、《後漢紀》卷二同。

〔98〕 「上圍邯鄲未下」,此下三句原無,聚珍本有,《書鈔》卷一四七引,今據增補。

〔99〕 「立异遣使臣即立公為蕭王」,《文選》卷四○吳質〈答魏太子牋〉李善注引此一句,無「即」字,又「公」作「光武」。《初學記》卷九亦引立异立光武帝為蕭王事,字句極疏略。

〔100〕 「又擊破銅馬」,此句至「由是齐自安」諸句原無,類聚卷一二引,今據增補。聚珍本亦有此段笔墨,字句微異。

〔101〕 「封降賊渠率」,此下二句《類聚》卷一二引無,今據文選卷四三丘遲與陳伯之書李善注引增補。

〔102〕 「營」,此字類聚卷一二引無,聚珍本有,文選卷四三丘遲與陳伯之書李善注引亦有,今據增補。

〔103〕 「按行賊營」,書鈔卷一四引此一句。

〔104〕 「將」,此字類聚卷一二引無,今據文選卷四三丘遲與陳伯之書李善注引增補。

〔105〕 「投」,聚珍本同,御覽卷三七一引亦同,又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後漢紀卷二也作「投」,惟文選卷四三丘遲與陳伯之書李善注引作「效」。

〔106〕 「詔馮異軍鴈門」,此下二句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姚本亦有此下二句,作「詔曰,馮異軍鴈門,囗卒萬餘东谈主降之」。聚珍本注云:「『詔』字下原本衍『曰』字,今刪。考范書帝紀及馮異傳俱不載此詔,惟異拒朱鮪、李軼時曾北攻天井關,拔上黨兩城,則軍鴈門當即在是時。」

〔107〕 「光武北擊尤來、大搶、五幡於元氏,追至北平」,此二句至「營門不覺」諸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光武北擊尤來、大搶、五幡於元氏,追至右北平,連破之。又戰於順水北,乘勝輕進,反為所敗。賊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遇突騎王豐,下馬授光武,光武撫其肩而上,顧笑謂耿弇曰:「幾為虜嗤。」弇頻射卻賊,得免。士卒死者數千东谈主,散兵歸保范陽。軍中不見光武,或云已歿,諸將不知所為。」李賢於「追至右北平」句下注云:「東觀記、續漢書並無「右」字,此加「右」,誤也。營州西南別有右北平郡故城,非此地。」由此可知,東觀漢記原有光武擊尤來、大搶、五幡事。今據范書酌補「光武北擊尤來」至「或云已歿」諸句,以使高下文理通順。李賢又於「或云已歿」句下引東觀漢記云:「上已乘王豐小馬先到矣,營門不覺。」今亦補入。

 〔一0八〕「上破賊」,此句至「上大笑」諸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四九九引,今據增補。

 〔一0九〕「光武發薊還」,此句至「命諸將收葬吏士」諸句原無,今據御覽卷五五三引增補。聚珍本有此諸句,笔墨微異。

 〔逐一0〕「師行饱读舞」,此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四六八引亦有,今據增補。

 〔逐一一〕「饱读聲歌詠」,此句聚珍本作「歌詠雷聲」,御覽卷四六八引同。

 〔逐一二〕「至中山」,原有「上發薊」三字,為幸免與上文重複,今刪去。

 〔逐一三〕「曰:帝王不不错久曠」,此二句至「萬姓為心」諸句原無。文選卷三七劉琨勸進表李善注云:「東觀漢記:「諸將上奏世祖曰:「帝王不不错久曠。」」」又注云:「東觀漢記:「群臣上奏世祖曰:「大王社稷為計,萬姓為心。」」」今綜合兩處所引增補。聚珍本未輯「帝王不不错久曠」句。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光武從薊還,過范陽,命收葬吏士。至中山,諸將復上奏曰:「……大王初征昆陽,王莽自潰。後拔邯鄲,北州弭定。參分世界而有其二,跨州據土,帶甲百萬。言武力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無所與辭。臣聞帝王不不错久曠,天命不不错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為計,萬姓為心。」光武又不聽。」

 〔逐一四〕「耿純說上曰」,此下三句原無,聚珍本有,文選卷四九干寶晉紀總論李善注引亦有此三句,今據增補。

 〔逐一五〕「伯升」,姚本、聚珍本作「伯叔」,類聚卷一二引同。按「伯升」二字是,范曄後漢書鄧晨傳云:「光武嘗與兄伯升及晨俱之宛,與穰东谈主蔡少公等讌語。」

 〔逐一六〕「劉子駿」,即劉歆。歆字子駿,哀帝建平元年更名秀,字穎叔。

 〔逐一七〕「何知非僕耶」,此句類聚卷一二引作「何用知僕非也。」

 〔逐一八〕「時傳聞不見赤伏符文軍中所」,此句姚本作「時傳聞赤伏符不見文章軍中所」,類聚卷一二引同。

 〔逐一九〕「上奏世祖曰」,此下三句原無,聚珍本亦未輯錄。文選卷三七劉琨勸進表李善注引,今據增補。

 〔一二0〕「乃命有司設壇於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原無「五成陌」三字,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云:「乃命有司設壇場於鄗之陽千秋亭五成陌。」今據增「五成陌」三字。

 〔一二一〕「燔燎告天,禋於六宗」,此二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五二八亦引,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云;「精意以享謂之禋。續漢志:「平帝太初中,謂六宗為易卦六子之氣,水、火、雷、風、山、澤也。光武中興,遵而不改。至安帝即位,初改六宗為寰宇四方之宗,祠於洛陽之北,戌亥之地。」」

 〔一二二〕「改鄗為高邑」,此句原無,聚珍本有,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亦引,今據增補。此句下聚珍本尚有以下一段笔墨:「詔曰:「故密令卓茂,束身自爱,執節惇固,斷斷無他,其心休休焉。夫士誠能為东谈主所不行為,則名冠世界,當受世界重賞。故武王誅紂,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今以茂為太傅,封宣德侯,食邑二千戶,賜安車一乘,衣一襲,金五斤。」」御覽卷九0未引此段笔墨。據范曄後漢書,光武帝此詔在卓茂傳,今依范書編次。

 〔一二三〕「遂建都焉」,此句原無,聚珍本有,又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云:「建武元年十月,車駕入洛陽,遂建都焉。」今據補「遂建都焉」句。

 〔一二四〕「光武破聖公,與朱伯然書曰」,此二句至「太白清朗」諸句原無,御覽卷五引,姚本、聚珍本亦有此數句,今據增補。「朱伯然」,御覽卷五引誤作「伯叔」。書鈔卷一五0引云:「光武破二公,與朱伯然書曰:「交鋒之月,神星晝見,太白清朗。」」今據改作「朱伯然」。姚本、聚珍本作「朱然」。聚珍本注云:「范書帝紀,未即位前使馮異、寇恂破立异大司馬朱鮪軍,即位後使鄧禹破立异定國公王匡軍,此云交鋒未知何時。又「朱然」太平御覽作「伯叔」。本文似有訛脫。」按朱伯然,不見范曄後漢書、後漢紀,此段笔墨的前後內容無從考知。

 〔一二五〕「二年」,原誤作「三年」,聚珍本作「二年」,與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後漢紀投合,今據改正。

 〔一二六〕「上封元勋齐為列侯」,此句至「即授印綬」諸句原無,類聚卷五一引,今據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所載,將此段笔墨連綴於建武二年正月下。聚珍本把此段笔墨移入丁恭傳內,無所依據。

 〔一二七〕「古帝王封諸侯不過百里」,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云:「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

 〔一二八〕「故利以建侯,取法於雷」,「雷」字御覽卷一九八引同,書鈔卷四七引作「周」。按「雷」字是,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作「雷」。李賢注云:「易屯卦震下坎上,震為雷,初九曰「利建侯」,又曰「震驚百里」,故封諸侯地方百里,以法雷也。」

 〔一二九〕「聞」,類聚卷五一引無此字,聚珍本有,御覽卷一九八引亦有,今據增補。

 〔一三0〕「制郊兆於城南七里,北郊四里」,此二句原作「制郊祀於城南」。御覽卷五二七引云:「上都雒陽,制兆於城南七里,北郊四里。」今據增改。聚珍本與御覽卷五二七引同,惟「上」字作「故帝」二字。

 〔一三一〕「為圓壇」,此下三句原無,玉海卷九四引云:「光武於雒陽城南為圓壇,寰宇位其上,齐南面西上。」今據增補。姚本、聚珍本齐未輯此段笔墨。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李賢注引續漢書云:「制郊兆於洛陽城南七里,為壇,八陛,中又為重壇,寰宇位齐在壇上。」

 〔一三二〕「時以平旦,服色、犧牲尚黑」,此二句原無「時以」六字,聚珍本有,御覽卷五二七引亦有,今據增補。

 〔一三三〕「季夏黃色」,此句至「云臺请安祭祀禮亦宜之」諸句,原僅有「郊祀帝堯以配天,宗高祖以配天主」二句,且「宗」下又脫「祀」字。今據御覽卷五二七引增補。聚珍本亦有此段笔墨,末句作「云臺请安祭祀之禮儀亦如之」。

 〔一三四〕「漢劉祖堯」,原脫「堯」字,聚珍本有,今據增補。

 〔一三五〕「宜令」,此二字原誤倒,今據聚珍本乙正。

 〔一三六〕「至不行救」,此句聚珍本作「不敢救」。後漢紀卷四云:「浮遠,不行救。」四庫全書考證云:「按是時浮為幽州牧,彭寵攻浮於薊,則寵為客,浮為主,非浮遠至也。范書云:「帝讀檄,怒曰:「營相去百里,其勢豈得相及。」寵果大破隆軍,浮遠,遂不行救。」最得其實,本書「至」字疑衍。」按「至」字與「不行救」三字作一句讀,文義可通。考證誤以「至」字與上文連讀,遂疑「至」字為衍文。

 〔一三七〕「咸曰上神」,後漢紀卷四云:「吏還說上語,齐以為神也。」

 〔一三八〕「南越獻白雉」,此句原無,稽瑞引云:「光武建武二年,南越獻白雉。」今據增補。

 〔一三九〕「光武征秦豐,幸舊宅」,此二句原無,聚珍本有,文選卷四張衡南都賦李善注、玉海卷一七五亦引,今據增補。聚珍本注云:「范書帝紀及岑彭傳,春三月,帝自將南征。夏四月,破斬鄧奉。五月,還宮,令岑彭等南擊秦豐。秋七月,大破於黎丘。至冬十月,乃幸舂陵。此牽連書之,殊未澄莹。」

 〔一四0〕「上幸舂陵,祠園廟,大置酒」,此事類聚卷三九、御覽卷五二六亦引,字句交流。書鈔卷一六引「置酒舊宅」四字,當為并吞事。

 〔一四一〕「以皇祖皇考墓為昌陵」,此下三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五五七亦引,今據增補。

 〔一四二〕「因以舂陵為章陵縣」,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六年春正月丙辰,改舂陵鄉為章陵縣。世世復傜役,比豐、沛,無有所豫。」此蓋牽連後事言之。文選卷四張衡南都賦李善注亦引此句,笔墨微異。

 〔一四三〕「隗囂上書,報以殊禮」,此二句原無,聚珍本有,書鈔卷九亦引,今據增補。書鈔卷逐一引「待以殊禮」四字,與此為并吞事。范曄後漢書隗囂傳云:「建武二年,大司徒鄧禹西擊赤眉,屯云陽。禹裨將馮愔引兵叛禹,西向天水,囂逆擊,破之於高平,盡獲輜重。於是禹承製遣使節命囂為西州大將軍,得專制涼州、朔方事。及赤眉去長安,欲西上隴,囂遣將軍楊廣迎擊,破之,又追敗之於烏氏、涇陽間。囂既有功於漢,又受鄧禹爵,署其腹心,議者多勸通使京師。三年,囂乃上書詣闕。光武素聞其風聲,報以殊禮,言稱字,用敵國之儀,是以慰藉之良厚。」

 〔一四四〕「一石」,書鈔卷一五六引作「一斗」。

 〔一四五〕「天辞职穀旅生,麻菽尤盛」,編珠卷四、類聚卷八五亦引此文。「旅」,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李賢注云:「寄也。不因播種而生,故曰旅。」類聚卷八五引作「旋」,誤。

 〔一四六〕「其」,聚珍本作「為」,文選卷三四枚乘七發李善注引亦作「為」。

 〔一四七〕「野穀生者顾惜,而南畝亦益闢矣」,稽瑞引云:「光武建武二年,野蠶自繭,披於山阜,民收其利,其後耘蠶稍廣,二物漸息。」與此笔墨收支較多。又引云:「光武建武二年,野穀櫓生。五年彌多。」「櫓」當作「穭」,與「旅」字古通。「五年彌多」句,諸書齐未引徵。

 〔一四八〕「建武五年」,此句至「賜博士弟子有差」諸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五三四引,今據增補。

 〔一四九〕「諸生吏子弟」,其上原有「宮」字,係衍文,聚珍本無,書鈔卷八三、類聚卷三八引齐無此字,今據刪。

 〔一五0〕「野穀彌多」,此句原無,稽瑞引云:「光武建武二年,野穀櫓生,五年彌多。」今據增補。「櫓」乃「穭」之訛,上文注已有說。

 〔一五一〕「吳漢下朐城」,清闲董憲、龐萌,見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後漢紀卷五。

 〔一五二〕「取此兩子置度外」,范曄後漢書隗囂傳云:「六年,關東悉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

 〔一五三〕「至」,此字原脫,從文義來看,當有此字。聚珍本有,今據增補。

 〔一五四〕「簡練臣下之行」,書鈔卷七引「簡練臣下」四字。

 〔一五五〕「吏民驚惶」,後漢紀卷五云:「每幸郡國,見长辈掾吏,問數十年纪,吏民齐驚喜。」

 〔一五六〕「上猶以餘間講經藝」,「講」字書鈔卷一四引作「謀」,誤。書鈔卷一0三、類聚卷五八引云:「光武數召諸將,置酒賞賜,坐席之間,以要其起劲。當此之時,賊檄日以百數,憂不可勝,上猶以餘間講經藝。」御覽卷五九七、永樂大典卷二0八五0引同,惟脫「賞」字。

 〔一五七〕「署曰「公孫皇帝」」,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云:「述亦好為符命鬼神瑞應之事,妄引讖記。以為孔子作春秋,為赤制而斷十二公,明漢至平帝十二代,歷數盡也,一姓不得再奉命。又引錄運法曰:「廢昌帝,立公孫。」括地象曰:「帝軒轅奉命,公孫氏捏。」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謂西方太守而乙絕卯金也。……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龍興之瑞。數移書中國,冀以感動眾心。帝患之,乃與述書曰:「圖讖言「公孫」,即宣帝也。代漢者當塗高,君豈高之身邪?乃復以掌文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賊臣亂子,倉卒時东谈主齐欲為君事耳,何足數也。君日月已逝,浑家弱小,當早為定計,不错無憂。世界神器,不可力爭,宜留三想。」署曰「公孫皇帝」。述不答。」

 〔一五八〕「到朝廷凡數十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云:「前到朝廷,上引見數十。」李賢注云:「東觀記曰凡十四見。」通鑑卷四一胡三省注引同。

 〔一五九〕「材直驚东谈主,其勇非东谈主之敵」,此二句書鈔卷一四引作「才直驚东谈主,勇非东谈主敵」。

 〔一六0〕「校」,書鈔卷一四引作「受」。

 〔一六一〕「反復勝也」,據范曄後漢書馬援傳,隗囂聽信馬援之言,遂遣長子恂入質。而此記載隗囂遣子入侍在馬援之言昔日,互相歧異。

 〔一六二〕「代郡太守劉興將數百騎攻賈覽」,此句至「以為國家坐知沉」諸句原無,文選卷四0任昉奏彈曹景宗李善注引有,今據增補。聚珍本亦有此段笔墨,字句微異。書鈔卷七引,僅有「坐知沉」四字。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六年六月載;「代郡太守劉興擊盧芳將賈覽於高柳,戰歿。」又盧芳傳云:建武「六年,芳將軍賈覽將胡騎擊殺代郡太守劉興」。

 〔一六三〕「又舊制上書以青布囊素裹封書」,此句書鈔卷一三六引作「上書以青布製囊素裹封書」。

 〔一六四〕「報」,原誤作「執」,聚珍本作「報」,今據改。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亦作「報」。

 〔一六五〕「塵」,聚珍本同,注云:「太平御覽作「屬」。」是聚珍本輯者所用御覽與影宋本御覽字異。按作「塵」作「屬」,於義均通,而以「塵」字義長。文選卷一五張衡想玄賦李善注;「塵,久也。」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作「塵」。

 〔一六六〕「上書」,聚珍本同,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作「尚書」。

 〔一六七〕「刮璽」,聚珍本同,注云:「太平御覽作「引經」。」與影宋本御覽字異。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作「刮璽」。

 〔一六八〕「常以日出時」,「日」字下原衍一「日」字,聚珍本無,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亦無,今據刪。

 〔一六九〕「其餘以俟中使臣出報」,此句聚珍本作「其餘禺中使臣出報」,字有脫誤,當以御覽卷九0所引為正。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作「其餘遇中使臣出報」,亦有訛脫。

 〔一七0〕「所見」,聚珍本脫,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亦脫。

 〔一七一〕「詔誥世界令薄葬」,「詔」字下原衍「有」字,聚珍本無,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亦無,今據刪。

 〔一七二〕「八年閏月」,此年閏四月。

 〔一七三〕「五郡」,原誤作「五部」,聚珍本不誤,今據改。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八年「閏月,帝自征囂,河西大將軍竇融率五郡太守與車駕會高平」。李賢註:「五郡謂隴西、金城、天水、酒泉、張掖。」後漢紀卷六云:建武閏四月,「竇融與五郡太守將步騎數萬、輜重五千兩與上會第一」。第一屬高平縣。

 〔一七四〕「入」,聚珍本同,注云:「太平御覽作「西」。」聚珍本輯者所用御覽與影宋本御覽字異。

 〔一七五〕「出城餐糗糒」,「餐」字下原衍「糧」字,聚珍本無,今據刪。范曄後漢書隗囂傳云:建武「九年春,囂病且餓,出城餐糗糒,恚憤而死」。李賢注云:「鄭康成注周禮曰:「糗,熬大豆與米也。」說文曰:「糒,乾飯也。」」

 〔一七六〕「腹脹死」,此下聚珍本有以下一段笔墨:「十一年,幸章陵,修園廟舊宅田裡舍。」注云:「文選李善注作「過章陵,祠園廟」。」按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十一年……三月己酉,幸南陽;還,幸章陵,祠園陵。」後漢紀卷六云:「十一年春三月己酉,上幸南陽,過章陵,祠園廟。」通鑑卷四二云:「十一年春三月己酉,帝幸南陽,還幸章陵,庚午,車駕還宮。」齐不言修園廟舊宅田裡舍。初學記卷二四引東觀漢記云:「建武十七年,幸章陵,修園廟舊宅田裡舍。」顯然,聚珍本所輯是據初學記,把十七年纪誤繫於十一年。范書光武帝紀十七年載:冬十月「甲申,幸章陵,修園廟,祠舊宅,觀田廬,置酒作樂,賞賜。……。乃悉為舂陵宗室起祠堂。……。十二月,至自章陵」。事又見通鑑卷四三。初學記所引與范書、通鑑全都投合。又光武帝在建武十一年幸章陵,來去急遽,未能久停,不可能修園廟舊宅。而十七年幸章陵,停留兩月之久,故有時間修園廟舊宅。聚珍本編次失誤,不错细则無疑。又按文選卷四張衡南都賦李善注引東觀漢記云:「建武中,更名舂陵為章陵,光武過章陵,祠園廟。」此所引乃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建武三年文,已見前。聚珍本在此引李善注所引為注,舛亂失次。

 〔一七七〕「入犍為界」,聚珍本注云:「范書帝紀,吳漢伐公孫述,出師實在十一年十二月。下「入犍為界」云云,乃在次年正月,方是十二年纪,此蓋通始事言之。」

 〔一七八〕「詔書告漢直擁兵到成都」,此「成都」乃「廣都」之誤。後漢紀卷六云:「漢入犍為界,諸縣多城守。詔令漢直到廣都,據其亲信,諸城自下。漢意難之。既進兵廣都,諸城齐降。」可為確證。

 〔一七九〕「獨言朝廷以為我縛賊昆仲矣」,此句文義不解,必有脫文。

 〔一八0〕「遣輕騎至成都,燒市橋」,此為拔廣都後事,上文敘事未完。范曄後漢書吳漢傳云:「入犍為界,諸縣齐城守。漢乃進軍攻廣都,拔之。遣輕騎燒成都市橋,武陽以東諸小城齐降。」

 〔一八一〕「成都十萬东谈主,不可輕也」,原無下句。此二句聚珍本作「成都十萬餘眾,不可輕也」,今據補下句。范曄後漢書吳漢傳云:「帝戒漢曰:「成都十餘萬眾,不可輕也。」」

 〔一八二〕「且」,范曄後漢書吳漢傳作「但」。

 〔一八三〕「移徙輒自堅」,此敘事未完。據范曄後漢書吳漢傳、後漢紀卷六所載,此下有吳漢違詔兵敗事,被引書者刪去。

 〔一八四〕「下詔讓吳漢副將劉禹曰」,此句文選卷五二魏文帝典論李善注引作「上詔讓漢曰」。後漢記卷六作「詔讓吳漢、劉尚曰」。按范曄後漢書吳漢傳云:漢「副將武威將軍劉尚」。李賢注云:「東觀記、續漢書「尚」字作「禹」。」

 〔一八五〕「嬰」,文選卷五二魏文帝典論李善注作「孩」,與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同。

 〔一八六〕「家有弊帚,享之令嫒」,此二句原無,聚珍本有,文選卷五二魏文帝典論李善注、王應麟急就篇補注卷三亦引,今據增補。「家有弊帚,享之令嫒」,為民間習語,言东谈主各自以其总计為善。

 〔一八七〕「放麑」,韓非子說林云:「孟孫獵得麑,使秦巴西持之歸,其母隨之而啼,秦巴西弗忍而與之。孟孫歸,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與其母。」孟孫盛怒,逐之。居三日,復召以為其子傅。其御曰:「曩將罪之,今召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又載淮南子东谈主間訓、說苑貴德。「啜羹」,戰國策魏策云:「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盡一杯。文侯謂師贊曰:「樂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贊對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樂羊既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一八八〕「矣」,聚珍本注云:「太平御覽作「且」。」與影宋本御覽字異。

 〔一八九〕「名都王國」,聚珍本同,書鈔卷一三九、類聚卷九三、文選卷一四顏延之赭白馬賦李善注、玉海卷一四八引亦同。御覽卷三四二、事類賦卷一三引無「名都」二字。書鈔卷三一兩引,一引作「屠耆國」,一引作「屠耆」。

 〔一九0〕「馬以駕饱读車,劍以賜騎士」,書鈔卷一五、卷一二二亦引此事。

 〔一九一〕「手不持珠玉」,書鈔卷八引「不持珠玉」四字,與此投合。

 〔一九二〕「公孫述故哀帝時」,此下有脫文。按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云:「公孫述,字子陽,扶風茂陵东谈主也。哀帝時,以父任為郎。……述性苛細,察於小事。敢誅殺而不見大體,好改易郡縣官名。然少為郎,習漢家轨制,收支法駕,鑾旗旄騎,陳置陛戟,然後輦出房闥。」由此不错推知下文莽撞是說述哀帝時為郎,習見漢家轨制,據蜀時,以數郡之地備漢家威儀。

 〔一九三〕「益州乃傳送瞽師、郊廟樂、葆車、乘輿物」,「郊」字原誤作「交」,「樂」字下又脫「器」字。聚珍本作「郊」,亦脫「器」字。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益州傳送公孫述瞽師、郊廟樂器、葆車、輿輦,於是法物始備。」

 〔一九四〕「下縣吏無百里之繇」,此下二句書鈔卷一五亦引。

 〔一九五〕「十三年」,此句至「封孔子後孔志為褒成侯」諸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二0一亦引,今據增補。「十三年」,御覽引誤作「建武二年」。

 〔一九六〕「殷紹嘉公為宋公,周承休公為衛公」,聚珍本注云:「范書帝紀,建武二年,封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至是改封。」

 〔一九七〕「越裳獻白兔」,此句原無,稽瑞引云:「光武建武十三年,越裳獻白兔。」今據增補。

 〔一九八〕「封孔子後孔志為褒成侯」,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十四年載:「夏四月辛巳,封孔子後志為褎成侯。」李賢註:「平帝封孔均為褒成侯。志,均子。古今注曰志時為密令。」

 〔一九九〕「十五年,詔曰」,此二句至「聚东谈主遮谈啼呼」諸句原無,聚珍本有,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亦引有此段笔墨,惟無「十五年,詔曰」五字,今據增補。

 〔二00〕「聚东谈主遮谈啼呼」,聚珍本注云:「范書帝紀:十五年,「詔下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十六年,「河南尹及諸郡守十餘东谈主,坐度田不實,齐下獄死」。又劉隆傳:「世界墾田多不以實,戶口年紀互有增減。十五年,詔下州郡檢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起义均,或優饒豪右,侵刻枯瘦,庶民嗟怨,遮谈號呼。隆坐徵下獄。」此所載詔文未完。」

 〔二0一〕「十七年」,此句至「起居平愈」諸句原無,聚珍本有,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亦引,僅無「十七年」三字,今據增補。書鈔卷九六、卷一三九,御覽卷七四一亦引此段笔墨,字句齐較簡略。

 〔二0二〕「上以日食避正殿」,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十七年載:「二月乙未晦,日有食之。」

 〔二0三〕「幸章陵」,此下二句原無,初學記卷二四引,今據增補。聚珍本誤置於建武十一年。

 〔二0四〕「鳳皇至」,此句至「留十七日乃去」諸句原無,初學記卷三0引,今據增補。「至」,聚珍本作「五」,御覽卷九一五引同,類聚卷九九引作「出」。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十七年十月載:「甲申,幸章陵,修園廟,祠舊宅,觀田廬,……有五鳳凰見於潁川之郟縣。」

 〔二0五〕「高八九尺」,御覽卷九一五引同。姚本作「高八尺」,六帖卷九四、萬花谷後集卷四0、合璧事類別集卷六二、玉海卷一九九、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亦作「高八尺」。聚珍本作「高八尺九寸」,類聚卷九九引同。

 〔二0六〕「蓋地數頃」,此上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有「行列」二字。

 〔二0七〕「商賈重寶」,此句至「谈無拾遺」諸句原無,聚珍本有,文選卷四九干寶晉紀總論李善注亦引,今據增補。此句上李善注引又有「建武十七年」五字。

 〔二0八〕「單車露宿」,書鈔卷一五引此一句。

 〔二0九〕「十九年」,此句至「其上尊號曰中宗」諸句原無,聚珍本有,惟「光武」二字作「帝」。御覽卷八九引亦有此段笔墨,僅無「十九年」三字。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十九年春正月庚子,追认孝宣皇帝曰中宗。」

 〔二一0〕「一歲」,類聚卷三九引作「一年」。

 〔二逐一〕「陛下識知寺舍」,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云:「風俗通曰:「寺,司也。諸官府所止齐曰寺。」光武嘗從皇考至南頓,故識知官府舍宇。」

 〔二一二〕「眴」,原誤作「」,聚珍本作「眩」,御覽卷七四一引亦作「眩」,按「眴」與「眩」,二字通。

 〔二一三〕「廣室」,御覽卷七四一引作「廟室」。按當作「廣室」。范曄後漢書陰興傳李賢注云:「洛陽南宮有云臺廣德殿。」通鑑卷四三胡三省注云:「余謂廣室者,寢殿也。據晉書元帝紀有司奏太極殿廣室施絳帳,帝令夏施青練帷,冬施青布,則廣室之為寢殿明矣。」

 〔二一四〕「甘雨降四十五日」,此句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按御覽卷一二引云:「光武帝時,甘雨降四十五里。」又卷八七二引云:「光武時,甘雨降四十五日。」合璧事類卷一九引同。所引齐未明言具體年代,范曄後漢書、後漢記、通鑑諸書亦未載降甘雨事,聚珍本繫於建武二十年,不知何據。

 〔二一五〕「二十五年」,此下三句原無,聚珍本有,類聚卷九五亦引,今據增補。御覽卷九一二引作「建武二十五年,烏桓詣闕朝賀,獻狗尾续皮」。

 〔二一六〕「乃自益其俸」,此句聚珍本作「今益其俸」,王先謙後漢書光武帝紀集解引作「□今益其奉」。

 〔二一七〕「初作壽陵」,此句至「乃令陶东谈主作瓦器」一段笔墨原引作「四月,始營陵地於臨平亭南。詔曰:「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活水良友。迭興之後,亦無丘壟,使合古法。本日月已逝,當豫自作。臣子攀附,不得有加。」乃令陶东谈主作瓦器」。而御覽卷五五七引云:「二十六年春正月,初作壽陵,將作大匠寶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帝曰:「古帝王之葬,齐陶东谈主瓦器,木車茅馬,使後世之东谈主不知其處。太宗識終始之義,景帝能遵孝谈,遭世界反覆,而獨完其福,豈不好意思哉!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陵地,裁令活水良友。」」卷九0又引云:「臨平望平陰,河水洋洋,舟船闲居,善矣夫!周公、孔子猶不得存,安得松、喬與之而共遊乎!文帝曉終始之義,景帝所謂孝子也,故遭反覆,霸陵獨完,非成法耶?」今綜合各處所引增訂。聚珍本所輯重複竄亂。「壽陵」,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云:「初作陵未驰名,故號壽陵,蓋取久長之義也。漢自文帝以後齐預作陵,今循舊制也。」

 〔二一八〕「松、喬」,赤松子、王子喬,齐仙东谈主。

 〔二一九〕「陂池」,刊謬正俗卷五云:「陂池,東觀漢記述光武初作壽陵,云「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為山陵陂池,裁令活水良友」。按陂池讀如吊二世賦「登陂陀之長阪」。凡陂陀者,猶言靡陀耳。光武言不須如前世諸帝高着山陵,但令小凸起陂陀然,裁得流泄水潦,不墊壞耳。今之讀者謂為陂池,令得活水,此讀非也。」

 〔二二0〕「迭興」,通鑑卷四四胡三省注云:「謂易姓而王者。」

 〔二二一〕「上常自細書」,此為建武二十六年纪。此句上原有「臨平望平陰」至「霸陵獨完,非成法耶」一段笔墨,詳見注〔二一七〕。為幸免與上文重出,今刪去。

 〔二二二〕「夜講經」,書鈔卷一二僅引此三字。

 〔二二三〕「時城郭丘墟,掃地更為,上悔前徙之」,此三句原無,聚珍本有,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二十六年李賢注亦引,今據增補。聚珍本注云:「范書帝紀,建武十五年,徙鴈門、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居庸以東。二十年,省五原郡,徙其吏东谈主置河東。二十五年,南單于奉蕃稱臣。二十六年,遣中郎將段郴授南單于璽綬,令入居云中。於是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鴈門、上谷、代八郡民歸於原土。遣謁者分將弛刑補理城郭。所謂掃地更為者此也。」此三句下聚珍本有「草創苟合,未有還东谈主」二句。按「草創」云云二句,范曄後漢書趙傳李賢注引,今歸入趙傳。

 〔二二四〕「汙七十二代」,書鈔卷八引此五字。史記封禪書云:「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正義引韓詩外傳云:「孔子升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东谈主,不得而數者萬數也。」說文解字敘云:「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初學記卷九引桓譚新論云:「太山之上,有石刻凡千八百餘處,而可識知者七十有二。」論衡書虛篇云:「太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是知封太山、禪梁父有七十二家,此為通行說法。

 〔二二五〕「三十二年」,此句至「勒石紀號」諸句原作「三十年,群臣復奏宜封禪。遂登太山,勒石紀號」。聚珍本同,惟「三十年」作「三十二年」。書鈔卷九一引東觀漢記光武紀云:「中元元年,群臣復奏言:「登封胜利,為民報德,百王所同也。」」今據聚珍本改「三十年」作「三十二年」,又據書鈔卷九一所引光武紀增補「群臣復奏言」云云四句。此段笔墨御覽卷五三六亦引,收入本書郊祀志。

 〔二二六〕「中元」,原誤作「中平」,聚珍本不誤,今據改。

 〔二二七〕「中元元年」,此句至「獨眇蹇者不差」諸句原無,聚珍本有,類聚卷九八亦引,今據增補。又御覽卷八七三亦引此段笔墨,字句較為簡略。中元元年即建武三十二年,是年四月改元。

 〔二二八〕「差」,御覽卷八七三引同,聚珍本作「瘥」。按二字通。

 〔二二九〕「有赤草生於水涯」,此句至「上遂不聽,是以史官鮮記焉」諸句原無,類聚卷九八引,今據增補。聚珍本亦有此段笔墨,惟「上遂」二字作「帝」,「記」作「紀」,又無「焉」字。餘與類聚卷九八引同。稽瑞引云:「光武中元元年,有赤草生於水涯。」又引云:「光武中元元年,祀長陵,醴泉出京師,又赤草生於水涯。」所引齐甚簡略。

 〔二三0〕「冬十月甲申」,此句至「四時上祭」諸句原無,御覽卷一三六引云:「中元元年,告祠高廟曰:「高皇呂后不宜配食。薄太姬慈仁,孝文皇帝賢明,子孫賴福,延至於今,宜配食地祇高廟。今上薄太后尊號為高皇后,遷呂太后於園,四時上祭。」又卷五三一引云:「中元元年十月甲申,使司空馮魴告祀高祖廟,呂太后不宜配食,以薄太后配。遷呂太后於園,四時上祭。」今綜合兩處所引增補。聚珍本有此段笔墨,僅個別字歧異。書鈔卷二四僅引「太后慈仁,子孫賴福」二句。

 〔二三一〕「是歲,起明堂、辟雍、靈臺,及北郊兆域」,此三句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初學記卷一三引云:「光武中元年,營造明堂、辟雍、靈臺。」類聚卷三八引同。惟無「光武中」三字。御覽卷五二七引云:「光武中元年,起明堂、辟雍、靈臺及北郊。」三書所引齐有脫文。此三句下聚珍本尚有「宣布圖讖於世界」一句,不知輯自何書。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中元元年載:「是歲,初起明堂、靈臺、辟雍,及北郊兆域。宣布圖讖於世界。」

 〔二三二〕「長吏」,原脫「吏」字,聚珍本同,今據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後漢紀卷八所載光武帝遺詔增補。

 〔二三三〕「原陵」,通鑑卷四四胡三省注云:「帝王紀曰:「原陵,在臨平亭東南,去雒陽十五里。」水經註:「光武葬臨平亭南,西望平陰,大河逕其北。」」

 〔二三四〕「或幽而光」,此條文選卷四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李善注、卷四六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李善注,玉海卷四六亦引,笔墨全同。書鈔卷四引「炎精布耀」四字,文選卷五0范曄後漢書光武紀贊李善注引「漢以炎精布曜」六字,書鈔卷三引「或幽而光」四字。按此條笔墨出自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序,文選卷逐一、卷四六、卷五0和玉海卷四六於此條笔墨前齐冠有「東觀漢記序」五字。

 〔二三五〕「傳榮」,此二字有誤,無從更正。

 〔二三六〕「身在行伍」,此條笔墨從內容上看,似為光武帝紀序中語。

 〔二三七〕「自然之姿」,此四字書鈔卷五亦引。

 〔二三八〕「龍舉云興」,此四字書鈔卷一三亦引。

 〔二三九〕「蕩蕩东谈主無能名焉」,此條笔墨從內容上看,當是光武帝紀序中語。

 〔二四0〕「廣開束手之路」,此條笔墨不見范曄後漢書、後漢紀,年代不可確考,姑繫於篇末。以下各條笔墨情況交流。

 〔二四一〕「封餘元勋一百八十九东谈主」,聚珍本注云:「范書帝紀:「建武十三年,元勋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东谈主。」與此異。」

 〔二四二〕「故齐保全」,此條笔墨聚珍本有,不知輯自何書。

 〔二四三〕「新野主」,原誤作「新野王」,聚珍本不誤,今據改。「吳侯」,當作「吳房侯」。范曄後漢書鄧晨傳云:「晨初娶光武姊元。……漢兵敗小長安,……元及三女齐牵扯。……光武即位,封晨屋子侯。帝又感悼姊沒於亂兵,追封謚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立廟於縣西。封晨長子汎為吳房侯,以奉公主之祀。」李賢註:「吳房,今豫州縣也。」

 〔二四四〕「周均為富波侯」,聚珍本注云:「封均事范書不載。」

 〔二四五〕「外祖樊重為壽張侯」,范曄後漢書樊宏傳云:建武「十八年,帝南祠章陵,過湖陽,祠重墓,追爵謚為壽張敬侯,立廟於湖陽」。

 〔二四六〕「重子丹為射陽侯」,封於建武十三年,見范曄後漢書樊宏傳。

 〔二四七〕「孫茂為平望侯」。封於建武二十七年,見范曄後漢書樊宏傳。

 〔二四八〕「尋玄鄉侯」,原誤作「彝鄉侯」,今據聚珍本校改。據范曄後漢書樊宏傳,尋於建武十三年封玄鄉侯。

 〔二四九〕「從子沖更父侯」,「沖」字范曄後漢書樊宏傳作「忠」。沖封更父侯在建武十三年,見范書。

〔250〕 「後父陰睦宣恩侯」,「睦」字原誤作「隆」,「恩」字原誤作「陽」,今據聚珍本改。書鈔卷四七引東觀漢記云:「建武三年,追认貴东谈主父睦為宣恩侯。睦,皇后父也。」聚珍本陰睦傳「三年」作「二年」。范曄後漢書光烈陰皇后紀載,建武九年,下詔「追爵謚貴东谈主父陸為宣恩哀侯」。陸即睦。

〔251〕 「子識原鹿侯」,封於建武十五年,見范曄《後漢書.陰識傳》。

〔252〕 「就為信陽侯」,范曄《後漢書.陰興傳》云:「興弟就,嗣父封宣恩侯,後改封為新陽侯。」李賢註:「新陽,縣,屬汝南郡,故城在今豫州真陽縣西南。」「信陽」與「新陽」,二者未知孰是。范書《虞延傳》、《樂恢傳》,《井丹傳》、《吳良傳》齐稱「信陽侯陰就」,馮衍傳、朱暉傳稱「新陽侯陰就」。

〔253〕 「來歙征羌侯」,范曄《後漢書.來歙傳》云:建武十一年,歙遇刺一火,帝「使太中医师贈歙中郎將、征羌侯印綬,謚曰節侯,……改汝南之當鄉縣為征羌國焉」。

〔254〕 「弟由宜西侯」,「西」字下聚珍本有「鄉」字。范曄《後漢書.來歙傳》云:建武「十三年,帝嘉歙忠節,復封歙弟由為宜西侯」。李賢註:「《東觀記》曰:『宜西鄉侯』。」

〔255〕 「寧平公主」,李通娶光武女弟伯姬,是為寧平公主。「李雄」,李通少子。范曄《後漢書.李通傳》載雄封召陵侯,未言具體年月。

〔256〕 「後父郭昌為陽安侯」,追封於建武二十六年,見范曄《後漢書.光武郭皇后紀》。

〔257〕 「流綿曼侯」,范曄《後漢書.光武郭皇后紀》作「況綿蠻侯」。流之封在建武二年。

〔258〕 「兄子竟新郪侯」,范曄《後漢書.光武郭皇后紀》云:建武十七年,「后從兄竟,以騎都尉從征伐有功,封為新郪侯」。

〔259〕 「匡發干侯」,范曄《後漢書.光武郭皇后紀》云:建武十七年,「竟弟匡為發干侯」。

〔260〕 「馮邯為鍾離侯」,不見范曄《後漢書》。

******************

東觀漢記卷二 紀二 顯宗孝明皇帝 肅宗孝章皇帝 穆宗孝和皇帝 孝殤皇帝

顯宗孝明皇帝 孝明皇帝諱陽,〔01〕又名莊,世祖之中子也。〔02〕建武四年五月甲申,〔03〕皇子陽生,豐下銳上,顏赤色,〔04〕有似於堯,上以赤色名之曰陽。〔05〕年十歲通《春秋》,〔06〕上循其頭曰「吳幼子」。〔07〕陽對曰:〔08〕「愚戇無比。」及阿养娘以問師傅,曰:「少推誠對。」師傅無以易其辭。母光烈皇后,初讓尊位為貴东谈主,故帝年十二以皇子立為東海公,〔09〕三歲進爵為王。〔10〕幼而聰明叡智,面孔壯麗,〔11〕世祖異焉,數問以政議,應對敏達,謀謨甚深。溫恭好學,敬愛師傅,是以承事昆仲,親密九族,〔12〕內外周洽。世祖愈珍上德,以為宜承先序。建武十七年十月,詔廢郭皇后,〔13〕立陰貴东谈主為皇后,以上為皇太子,〔14〕治尚書,〔15〕備師法,兼通四經,〔16〕略舉大義,博觀群書,以助術學,無所不照。〔17〕中元二年二月,〔18〕世祖崩,皇太子即位。〔19〕帝即祚。〔20〕長想遠慕,至踰年,乃率諸贵爵、公主、外戚、郡國計吏上陵,如會殿前禮。正月,上謁原陵,〔21〕夢先帝、太后如平生,親率百官上陵,其日降甘雨,〔22〕積於樹,百官取以薦。會畢,上伏御床視太后鏡奩中物,感動悲涕,令易脂澤妝具。操纵齐泣,莫能仰視。長水校尉樊鯈奏言,〔23〕先帝大業,當以時实施,欲使諸儒共正經義,頗令學者得以自助。於是下太常、將軍、医师、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王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明帝封太后弟陰興子慶為鮦陽侯,〔24〕子博隱強侯,〔25〕陰盛為無錫侯,楚王舅子許昌龍舒侯。永平二年正月,〔26〕上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上及公卿列侯始服冕冠、一稔。祀畢,登靈臺。〔27〕三月,〔28〕上初臨辟雍,行大射禮。〔29〕十月,上幸辟雍,初行養老禮。詔曰:〔30〕「十月元日,〔31〕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32〕安車輭輪,朕親袒割牲,祝哽在前,祝噎在後。〔33〕三老常山李躬,〔34〕年耆學明,以二千石祿養終身。五更沛國桓榮,〔35〕以尚書教朕十有餘年,其賜爵關內侯,食邑五千戶。」甲子,上幸長安,〔36〕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歷覽館舍邑居舊處,〔37〕會郡縣吏,勞賜作樂。有縣三年老言:〔38〕「陛下入東都,臣望顏色容儀,類似先帝,臣一驩喜。百官嚴設如舊時,臣二驩喜。見吏賞賜,識先帝時事,臣三驩喜。陛下聽用直諫,沉默受之,臣四驩喜。陛下至明,懲艾苛吏,視东谈主如小儿,臣五驩喜。進賢用能,各得其所,臣六驩喜。世界太平,德合於堯,臣七驩喜。」帝令上殿,〔39〕欲觀上衣,因舉虎頭衣以畏三老。上曰:「屬者所言我堯,削章不如飽飯。」十一月,〔40〕詔京兆、右扶風以中牢祠蕭何、霍光,出郡錢穀給蕭何子孫,在三百里內者,悉令侍祠。〔41〕永平三年詔曰:〔42〕「登靈臺,正儀度。」春二月,〔43〕圖二十八將於云臺,〔44〕冊曰:「部符封侯,或以德顯。」秋八月,〔45〕詔曰:「琁璣鈐曰:『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會明帝改其名,郊廟樂曰太予樂,〔46〕正樂官曰太予樂官,以應圖讖。十月,〔47〕上與皇太后幸南陽章陵,周觀舊廬,召見陰、鄧故东谈主。上在於谈所幸見吏,勞賜省事畢,步碾儿觀部署,〔48〕不必輦。〔49〕甲夜讀眾書,〔50〕乙夜盡乃寐,先五饱读起,率常如斯。四年,〔51〕詔書曰:「朕親耕於藉田,〔52〕以祈農事。」五年十月,上幸鄴,趙王栩會鄴,〔53〕賜錢百萬。六年,〔54〕廬江太守獻寶鼎,出王雒山,納於太廟。詔曰:「易鼎足象三公,〔55〕豈非公卿奉職得理乎?太常其以礿祭之日陳鼎於廟,〔56〕以備工具。」七年,〔57〕公卿以芝生前殿,奉觴上壽。八年十月,〔58〕上臨辟雍,養三老、五更。禮畢,上手書赦令,〔59〕尚書僕射持節詔三公。〔60〕九年,詔為四姓小侯置學。〔61〕十年閨月,〔62〕行幸南陽,祠章陵。以日北至,〔63〕復祠於舊宅。〔64〕禮畢,召校官弟子作雅樂,〔65〕奏鹿鳴,〔66〕上自御塤箎和之,〔67〕以娛嘉賓。〔68〕至南頓,〔69〕勞饗三老、官屬。是時世界安平,东谈主無徭役,歲比登稔,庶民殷富,粟斛三十,牛被野。〔70〕十二年,〔71〕以益州徼外哀牢王率眾慕化,地曠遠,置永昌郡。十三年二月,上耕藉田畢,〔72〕賜觀者食。有一諸生前舉手曰:「善哉!文王之遇太公也。」上書板曰:「生非太公,予亦非文王也。」有司奏楚王英聚姦猾。〔73〕十四年,〔74〕帝作壽陵,陵東北作廡,長三丈,五步出外為小廚,財足祠祀。明帝自製石槨,〔75〕廣丈二尺,長二丈五。十五年二月,東巡狩。癸亥,帝耕於下邳。〔76〕三月,幸孔子宅,〔77〕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78〕御講堂,〔79〕命太子、諸王說經。幸東平王宮。〔80〕上憐廣陵侯昆仲,〔81〕賜以服御之物,又以皇子輿馬,悉賦予之。〔82〕十七年春,甘雨仍降,樹枝內附,〔83〕芝生前殿,〔84〕神雀五色,翔集京師。〔85〕是夜,上夢見先帝、太后,〔86〕夢中喜覺,因悲不行寐。〔87〕明旦上陵,百官、胡客悉會,太常丞上言陵樹華有甘雨,上令百官採甘雨。受賜畢,罷,上從席前伏御床,視太后鏡奩中物,流涕,敕易奩中脂澤妝具。自帝即位,依循建武之政,〔88〕有加而無損。初,世祖閔傷前世權臣太盛,外戚預政,上濁明主,〔89〕下危臣子,漢家中興,唯宣帝取法。至於建武,朝無權臣,异族陰、郭之家,不過九卿,親屬勢位,〔90〕不行及許、史、王氏之半。至永平,后妃外家貴者,裁家一东谈主備列將校尉,在兵馬官,充奉宿衛,闔門良友無封侯豫朝政者。自皇子之封,齐減舊制。嘗案輿地圖,〔91〕皇后在傍,言鉅鹿、樂成、廣平各數縣,租穀百萬,帝令滿二千萬止。諸小王齐當略與楚、淮陽比拟,〔92〕什減三四,〔93〕曰:「我子不當與先帝子等。」又國遠而小於王,善節約謙儉如斯。〔94〕八月,〔95〕帝崩於東宮前殿,在位十八年,時年四十八,謚曰孝明皇帝,葬顯節陵。〔96〕十二月,有司奏上尊號曰顯宗,廟與世宗廟同日而祠,祫祭於世祖不登大雅,共進武德之舞,如孝文皇帝祫祭高廟故事。孝明皇帝尤垂意於經學,〔97〕即位,刪定擬議,稽合圖讖,封師太常桓榮為關內侯,親自製作五行章句。每饗射禮畢,正坐自講,〔98〕諸儒並聽,四方欣欣。是時學者尤盛,冠帶搢紳遊辟雍而觀化者以億萬計。〔99〕(《御覽》卷九一)

〔01〕 「孝明皇帝」,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袁宏《後漢紀》卷九、卷一○。汪文臺輯薛瑩《後漢書》、司馬彪《續漢書》卷一、謝沈《後漢書》、袁山松《後漢書》、華嶠《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類聚》卷一二引袁山松《後漢書》云:「皇帝諱陽,又名莊,字子麗。」《四庫全書》考證云:「明帝真名陽,建武十九年立為皇太子,始更名莊。范書《明帝紀》直作諱莊,蓋舉後以概前,觀光武建武十九年詔書可見。」

〔02〕 「世祖之中子也」,《初學記》卷一七、《御覽》卷四逐一引云:「明帝,光武第四子。」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顯宗孝明皇帝諱莊,光武第四子也。」

〔03〕 「建武四年五月甲申」,此句至「師傅無以易其辭」諸句原無,《御覽》卷九一引,今據增補。

〔04〕 「顏」,《類聚》卷一二引同,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李賢注引作「項」。

〔05〕 「以」,《御覽》卷九一引作「曰」,《類聚》卷一二引作「以」,今據改。

〔06〕 「年十歲通《春秋》」,原誤作「至十三年通《春秋》」。《類聚》卷一二引作「年十三通《春秋》」,「三」乃「歲」之訛。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十歲能通《春秋》。」可證。

〔07〕 「循」,撫摩。《漢書.李陵傳》云:「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顏師古注云:「循謂摩順也。」「頭」,《類聚》卷一二引作「頸」。「幼子」,即季札。

〔08〕 「陽對曰」,《四庫全書》考證云:「按東觀為本朝之史,不應稱帝名,當屬後东谈主所加。」

〔09〕 「年」,此字原無,《類聚》卷一二引有,今據增補。

〔10〕 「三歲進爵為王」,原無「進」字,《類聚》卷一二引有,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建武十五年封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王。」

〔11〕 「面孔壯麗」,《書鈔》卷一引此一句。

〔12〕 「親密九族」,《書鈔》卷六引此一句。

〔13〕 「詔廢郭皇后」,原無「詔」字,《類聚》卷一二引有,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十七年載:「冬十月辛巳,廢皇后郭氏為中山太后,立貴东谈主陰氏為皇后。」

〔14〕 「以上為皇太子」,此句《類聚》卷一二引作「上以東海王立為皇太子」。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十九年載:「六月戊申,詔曰:『春秋之義,立子以貴。東海王陽,皇后之子,宜承大統。皇太子彊,崇執謙退,願備藩國。父子之情,重久違之。其以彊為東海王,立陽為皇太子,更名莊。」

〔15〕 「治尚書」,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師事博士桓榮,學通尚書。」《桓榮傳》云:「建武十九年,年六十餘,始辟大司徒府。時顯宗始立為皇太子,選求明經,乃擢榮弟子豫章何湯為虎賁中郎將,以尚書授太子。世祖從容問湯本師為誰,湯對曰:『事沛國桓榮。』帝即召榮,令說尚書,甚善之。拜為議郎,賜錢十萬,入使授太子。」

〔16〕 「四」,原作「九」,聚珍本同。《書鈔》卷一二、《類聚》卷一二、《唐類函》卷二五引作「四」,今據改。

〔17〕 「無所不照」,此句以上一段笔墨,聚珍本據各書所引連綴為「孝明皇帝諱陽,又名莊,世祖之中子也。建武四年夏五月甲申,帝生,豐下銳上,項赤色,有似於堯。世祖以赤色名之曰陽。幼而聰明贤明,面孔莊麗,十歲通《春秋》,推誠對,師傅無以易其辭。母光烈皇后初讓尊位為貴东谈主,故帝年十二以皇子立為東海公。時世界墾田齐不實,詔下州郡檢覆,庶民嗟怨,州郡各遣使奏其事。世祖見陳留吏牘上有書曰:『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因詰吏,吏抵言於長壽街得之。世祖怒。時帝在幄後曰:『吏受郡敕,當欲以墾田相方耳。』世祖曰:『即如斯,何故言河南、南陽不可問?』對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踰制,不可為準。』世祖令虎賁詰問,乃首服,如帝言。遣謁者考實,具知姦狀,世祖異焉。數問以政議,應對敏達,謀謨甚深,溫恭好學,敬愛師傅,是以承事昆仲,親密九族,內外周洽。世祖愈珍帝德,以為宜承先序。十七年冬十月,詔廢郭皇后,立陰貴东谈主為皇后。帝進爵為王,十九年,以東海王立為皇太子,治尚書,備師法,兼通九經,略舉大義,略覽群書,以助術學,無所不照」。其中「時世界墾田齐不實」至「具知姦狀」一段笔墨,係綜合《類聚》卷一六,《御覽》卷一九五、卷六○六所引輯錄。據范曄《後漢書.劉隆傳》,此段笔墨當出《東觀漢記.劉隆傳》,今從《顯宗孝明皇帝紀》中刪去,移入《劉隆傳》。

〔18〕 「中元二年二月」,「元」字原誤作「平」,聚珍本尚不誤,今據改正。「年」字下聚珍本有「春」字。據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世祖光武帝卒於中元二年春二月戊戌。

〔19〕 「皇太子即位」,「皇」字下原有「后」字,顯係衍文,今刪去。

〔20〕 「帝即祚」,此句至「莫能仰視」,諸句原無,《御覽》卷四逐一引,今據增補。原無「帝」字,據文義補入。《初學記》卷一七引云:「明帝,光武第四子,陰后所生。即祚,長想慕,至踰年正月,當謁原陵,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朝率百官上陵,上伏御床視太后鏡奩中物,感動悲涕,令易脂澤妝具,操纵齐泣,莫敢仰視。」字句稍略。

〔21〕 「上謁原陵」,《通鑑》卷四四云:「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於原陵,如元會儀。乘輿拜神坐,退,坐東廂,侍衛官齐在神坐後,太官上食,太常奏樂,郡國上計吏以次前,當神軒占其郡穀價及民所艰难。」「原陵」,光武帝葬此。

〔22〕 「其日降甘雨」,《書鈔》卷六引「甘雨降」一句,即出於此。

〔23〕 「長水校尉樊儵奏言」,此句至「講議五經同異」諸句原無,聚珍本有,不知輯自何書,今據增補。《書鈔》卷一二僅引「會儒白虎觀」一句,《唐類函》卷二五引同。

〔24〕 「明帝封太后弟陰興子慶為鮦陽侯」,此句至「楚王舅子許昌龍舒侯」諸句原無,聚珍本有,《類聚》卷五一亦引,今據增補。原脫「子慶」二字,范曄《後漢書.陰興傳》云:「永平元年詔曰:『……其以汝南之鮦陽封興子慶為鮦陽侯,慶弟博為濦強侯。』」袁宏《後漢紀》卷九云:「永平元年四月癸卯,封故衛尉陰興子慶為鮦陽侯,博為隱強侯,楚王舅子許昌為龍舒侯。」今據校補。

〔25〕 「博」,原誤作「傅」,今據范曄《後漢書.陰興傳》、袁宏《後漢紀》卷九更正。

〔26〕 「永平二年正月」,此句至「登靈臺」諸句原無,《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云:「永平二年正月,上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祀畢,登靈臺。」又引云:「永平三年正月,上宗祀武皇帝於明堂,禮畢,升靈臺。」「三年」乃「二年」之訛。又引云:「永平二年,上及公卿列侯始服冕冠、一稔。」此段笔墨即據以上各處所引增補。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一稔、玉佩、絇屨以行事。禮畢,登靈臺」。袁宏《後漢紀》卷九云: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祀光武皇帝於明堂,始服冕、珮玉。禮畢,登靈臺,觀云物,大赦世界」。

〔27〕 「登靈臺」,據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二年春正月宗祀光武帝於明堂,禮畢,登靈臺,遂使尚書令持節詔驃騎將軍、三公曰:「今令月朔日,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以配五帝」云云。《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云:「明帝宗祀五帝於明堂,光武皇帝配之。」即係括引詔文莽撞。此二句未便連綴於本書《明帝紀》中,姑置於注中。「五帝」,范書《明帝紀》李賢注引《五經通義》云:「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炬,黑帝協光紀。」

〔28〕 「三月」,此句原作「永平二年二月」。「永平二年」四字,為幸免與上文重出,今刪去。「二月」乃「三月」之訛,《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有一處引作「三月」,卷三張衡〈東京賦〉李善注亦引作「三月」,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二年載:「三月,臨辟雍,初行大射禮。」《通鑑》卷四四同,今據改正。

〔29〕 「大」,此字原脫,《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兩引齐有「大」字,又卷三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亦有「大」字,今據增補。

〔30〕 「詔曰」,此二字原無,據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下文「元日」云云為明帝詔文,此當有「詔曰」二字。聚珍本已補入,今從之。

〔31〕 「十月元日」,此句至「祝噎在後」諸句原無。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李賢注於明帝詔「令月元日」句下引《東觀漢記》注云:「十月元日。」《書鈔》卷六七引云:「永平二年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朕親袒割牲,祝哽在前,祝咽在後。」又引云:「明帝永平二年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車輭輪。」又引云:「永平二年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文選》卷三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云:「永明二年詔曰:『十月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朕親袒割牲。』」「永明」乃「永平」之訛。此段笔墨即綜合以上諸書所引增補。

〔32〕 「尊事三老,兄事五更」,《禮記.文王世子》云:「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鄭玄註:「三老、五更各一东谈主也,齐大哥更致仕者也,皇帝以父兄養之,示世界之孝悌也。」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劉昭注引盧植《禮記》注云:「選三公老者為三老,卿医师中之老者為五更。」《漢書.禮樂志》云:「養三老、五更於辟雍。」

〔33〕 「祝哽在前,祝噎在後」,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李賢注云:「老东谈主食多血泪,故置东谈主於前後祝之,令其不血泪也。」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載養三老、五更之儀云:「養三老、五更之儀,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講師故三公东谈主名,用其德行大哥者一东谈主為老,次一东谈主為更也。齐服都紵大袍單衣,皁緣領袖中衣,冠進賢,扶王杖。五更亦如之,不杖。齐齋於太學講堂。其日,乘輿先到辟雍禮殿,御坐東廂,遣使臣安車迎三老、五更。皇帝迎於門屏,交禮,谈自阼階,三老升自賓階。至階,皇帝揖自禮。三老升,東面,三公設幾,九卿正履,皇帝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祝鯁在前,祝饐在後。五更南面,公進供禮,亦如之。」

〔34〕 「三老常山李躬」,此下三句原無,《書鈔》卷六七引《東觀漢記》云:「《明帝紀》云:『永平二年詔曰:「三老常山李躬,年耆學明。」』」又《唐類函》卷四九引云:「三老常山李躬,年耆學明,以二千石祿養終身。」此下三句即據二書所引增補。聚珍本有《李躬傳》,輯入「三老常山李躬」云云三句。《書鈔》卷六七已明言此為《明帝紀》語,聚珍本不編於《明帝紀》,而置於《李躬傳》,失之。

〔35〕 「五更沛國桓榮」,此下四句原無,《書鈔》卷六七引云:「明帝永平二年詔曰:『五更沛國桓榮,以尚書教朕十有餘年,其賜爵關內侯,食邑五千戶。』」今據增補。本書《桓榮傳》亦載此詔,笔墨大同小異。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二年載:「冬十月壬子,幸辟雍,初行養老禮。詔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禮,而未及臨饗。眇微小子,屬當聖業。閒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令月元日,復踐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車輭輪,供綏執授。侯王設醬,公卿饌珍,朕親袒割,執爵而酳。祝哽在前,祝噎在後。……三老李躬,年耆學明。五更桓榮,授朕尚書。《詩》曰:「無德不報,無言不酬。」其賜榮爵關內侯,食邑五千戶。三老、五更齐以二千石祿養終厥身。……』」是此所輯詔語多所脫佚。

〔36〕 「甲子,上幸長安」,《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云:「永平二年十月,西巡,幸長安。」與此略有不同。卷三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云:「永明二年十月,幸長安,祠高廟。」「永明」乃「永平」之訛。

〔37〕 「歷覽館舍邑居舊處」,此句《御覽》卷四六七引作「歷覽宮館舊處」。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二年十月載:「甲子,西巡狩,幸長安,祠高廟,遂有事於十一陵。歷覽館邑,會郡縣吏,勞賜作樂。」

〔38〕 「有縣三年老言」,此句惠棟《後漢書.明帝紀》補注卷二引作「時有縣三老上章云」。此句至「臣七驩喜」諸句原無,《御覽》卷四六七引,今據增補。聚珍本亦輯錄此段笔墨,字句全同。

〔39〕 「帝令上殿」,此句至「削章不如飽飯」諸句原無。《書鈔》卷一二九引云:「明帝時,至長安,有縣三老上章云:『見陛下甚喜。』帝令上殿,欲觀上衣,因舉虎頭衣以畏三老。」又卷一四四引云:「顯宗西巡,三老懷章大言。上曰:『屬者所言我堯,削章不如飽飯。』」今據二處所引增補。

〔40〕 「十一月」,此句至「悉令侍祠」諸句原無,《類聚》卷三八引,今據增補。此段笔墨《御覽》卷五二六亦引,字句微異。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二年載:「十一月甲申,遣使臣以中牢祠蕭何、霍光。」

〔41〕 「祠」,《御覽》卷五二六引同,聚珍本作「祀」。

〔42〕 「永平三年詔曰」,「三年」原誤作「二年」,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永平「三年春正月癸巳,詔曰:『朕奉郊祀,登靈臺,見史官,正儀度』」云云。是此詔在永平三年,今據改正。聚珍本把此詔輯入永平二年,不着实。

〔43〕 「春二月」,此句至「或以德顯」諸句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文選》卷四○任昉〈到大司馬記室牋〉李善注引云:「明帝冊曰:『剖符封侯,或以德顯。』」疑聚珍本即據此輯錄,又依文意略有增補。

〔44〕 「圖二十八將於云臺」,《通鑑》卷四四明帝永平三年二月載:「帝想中興元勋,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云臺,以鄧禹為首,次馬成、吳漢、王梁、賈復、陳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堅鐔、馮異、王霸、朱祜、任光、祭遵、李忠、景丹、萬脩、蓋延、邳肜、銚期、劉植、耿純、臧宮、馬武、劉隆。又益以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合三十二东谈主。馬援以椒房之親,獨不與焉。」胡三省注云:「云臺元勋之次,以鄧禹、吳漢、賈復、耿弇、寇恂、岑彭、馮異、朱祜、祭遵、景丹、蓋延、銚期、耿純、臧宮、馬武、劉隆為一列,馬成、王梁、陳俊、杜茂、傅俊、堅鐔、王霸、任光、李忠、萬脩、邳肜、劉植、王常、李通、竇融、卓茂為一列。此序其次,不與前史合。」

〔45〕 「秋八月」,此句至「以應圖讖」諸句原無。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三年載:「秋八月戊辰,改大樂為大予樂。」李賢注云:「尚書琁機鈐曰:『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故據琁機鈐改之。」《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東觀漢記》云:「孝明詔曰:『琁璣鈐曰:「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雅。」』會明帝改其名,郊廟樂曰太子樂,正樂官曰太子樂官,以應圖讖。」「雅」字乃「予」字之訛,「太子樂」乃「太予樂」之訛,「太子樂官」乃「太子樂官」之訛。今據《文選》李善注所引輯補,又參酌范書《明帝紀》增補「秋八月」三字。《文選》卷四六顏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李善注引云:「孝明詔曰:『梗直樂官曰大予樂官。』」字句較略。此段笔墨聚珍本輯作「秋八月,詔曰:『尚書璇璣鈐曰:「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其改郊廟樂曰大予樂,樂官曰大予樂官,以應圖讖。』」所輯字句多有改易。

〔46〕 「郊廟樂曰太予樂」,《通鑑》卷四四胡三省注引蔡邕《禮樂志》云:「漢樂四品,一曰太予樂,典郊廟、上陵殿諸食舉之樂。二曰周頌雅樂,典辟雍、饗射、六宗、社稷之樂。三曰黃門荧惑,皇帝是以宴樂群臣。四曰短簫鐃歌,軍樂也。」

〔47〕 「十月」,此句上原有「三年」二字,與上複出,今刪去。

〔48〕 「步碾儿觀部署」,「行觀」二字原誤倒,姚本、聚珍本作「行觀」,又《書鈔》卷一四○引云:「明帝幸南陽,所在見吏勞賜,步碾儿觀部署,不必輦。」亦作「行觀」,今據改正。《書鈔》卷一六引云:「歷覽宮觀,步觀部署。」與此有異。

〔49〕 「不必輦」,此句下聚珍本尚有「車」字。《御覽》卷四三一引云:「明帝行部署,不必輦晝,甲夜乃解,偃讀眾書,乙夜盡寢,先五饱读起,率常如斯。」「晝」乃「車」之訛。

〔50〕 「甲夜讀眾書」,「讀」字,晏元《獻公類要》卷九引作「觀」。《書鈔》卷一二引「甲夜讀書」一句。

〔51〕 「四年」,此句至「以祈農事」諸句原無,《文選》卷三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永平「四年春二月辛亥,詔曰:『朕親耕藉田,以祈農事。京師冬無宿雪,春不燠沐,煩勞群司,積精禱求。而比再得時雨,宿麥潤澤。其賜公卿半奉。有司勉遵時政,務平刑罰。』」此所引刪削頗多。

〔52〕 「藉田」,范書《明帝紀》李賢注引《五經要義》云:「皇帝藉田,以供天主之粢盛,是以先庶民而致贡献也。藉,蹈也。言親自蹈履於田而耕之。」

〔53〕 「趙王栩會鄴」,此句原誤作「徽趙王會鄴」。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永平五年「冬十月,行幸鄴,與趙王栩會鄴」。此句下聚珍本有「常山」二字,係衍文。

〔54〕 「六年」,此句至「以備工具」諸句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僅引「永平六年,廬江太守獻寶鼎,出王雒山」三句,又引「明帝曰:『太常其以初祭之日,陳鼎於廟,以備工具』」四句。「初祭」乃「礿祭」之訛。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六年載:「二月,王雒山出寶鼎,廬江太守獻之。夏四月甲子,詔曰:『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以象物,使东谈主知神姦,不逢惡氣。遭德則興,遷於商、周。周德既衰,鼎乃淪一火。吉祥之降,以應有德。方今政化多僻,缘何致茲?《易》曰鼎象三公,豈公卿奉職得其理邪?太常其以礿祭之日,陳鼎於廟,以備工具。……』」

〔55〕 「易鼎足象三公」,《通鑑》卷四五胡三省註:「三公鼎足承君,故云然。此蓋易緯之辭。」按《易.鼎卦九四爻》辭云:「鼎折足,覆公餗。」又《繫辭下》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足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此即括引易文莽撞,非出易緯。

〔56〕 「礿祭」,《爾雅.釋天》云:「夏祭曰礿。」

〔57〕 「七年」,此句至「奉觴上壽」三句原無,《御覽》卷九八五引,今據增補。

〔58〕 「八年十月」,袁宏《後漢記》卷一○云「八年冬十一月」,月份有誤。

〔59〕 「赦」,聚珍本作「詔」。

〔60〕 「尚書僕射持節詔三公」,「持」字原誤作「待」,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八年十月載:「丙子,臨辟雍,養三老、五更。禮畢,詔三公募郡國中都官死罪繫囚,減罪一等,勿笞,詣度遼將軍營,屯朔方、五原之邊縣,浑家自隨,便占著邊縣。父母同產欲相代者,悉聽之。其大逆無谈决死者,一切募下蠶室。一火命者令贖罪各有差。凡徙者,賜弓弩衣糧。」

〔61〕 「九年,詔為四姓小侯置學」,此二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六一三亦引,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九年載:「為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張酺傳》載:「永平九年,顯宗為四姓小侯開學於南宮,置五經師。酺以尚書确认,數講於御前。」《通鑑》卷四五明帝永平九年載:「帝顾惜儒學,自皇太子諸贵爵及大臣子弟、元勋子弟,莫不受經。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立學於南宮,號四姓小侯。置五經師,搜選高能以授其業。」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以非列侯,故稱「小侯」。《東漢會要》卷一八「小侯」條注云:「顏氏家訓謂以小年獲封,故曰『小侯』。」可備一說。

〔62〕 「十年閏月」,此年閏四月。聚珍本作「十年夏閏四月」。

〔63〕 「以日北至」,原無「北」字,聚珍本有。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日北至。」今據增補「北」字。范書《明帝紀》李賢注云:「北至,夏至也。」

〔64〕 「祠」,《水經注》卷二八引作「祀」。

〔65〕 「弟子」,聚珍本作「子弟」,《御覽》卷五八○引同。

〔66〕 「鹿鳴」,《詩.小雅》中的一篇,為宴群臣嘉賓之作。《毛詩.鹿鳴》序云:「鹿鳴,燕群臣嘉賓也。既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矣。」

〔67〕 「上自御塤箎和之」,明帝幸南陽,自御塤箎事,《書鈔》卷一二、卷一六、卷八二,《御覽》卷五八○亦引,又《書鈔》卷逐一一兩引,字句或詳或略。「塤」,《風俗通義.聲音篇》云:「世本:『暴辛公作塤。』《詩》云:『天之誘民,如塤如箎。』塤,燒土為也,圍五寸半,長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為六孔。」「箎」,《風俗通義.聲音篇》云:「世本:『蘇成公作箎。』管樂,十孔,長尺一寸。《詩》云:『伯氏吹塤,仲氏吹箎。』」

〔68〕 「嘉賓」,《水經注》卷二八引作「賓客」。按「嘉賓」二字義長。

〔69〕 「至南頓」,原誤作「至頃」,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十年夏四月閏月載:「閏月甲午,南巡狩,幸南陽,……還,幸南頓,勞饗三老、官屬。」

〔70〕 「牛被野」,「牛」字下聚珍本有「羊」字。

〔71〕 「十二年」,此句至「置永昌郡」諸句原無,《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今據增補。「十二年」三字李善注引原無,係據聚珍本補入。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永平「十二年春正月,益州徼外夷哀牢王相率內屬,於是置永昌郡,罷益州西部都尉」。西南夷傳云:「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东谈主內屬,其稱邑王者七十七东谈主,戶五萬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陽七沉,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

〔72〕 「上耕藉田畢」,此事《書鈔》卷九○、《類聚》卷三九亦引,字句大同小異。

〔73〕 「有司奏楚王英聚姦猾」,《書鈔》卷七○引《東觀漢記》云:「明帝紀云:『永平中,有司奏楚王英聚姦猾。』」楚王英謀反在永平十三年十一月,敗後,國除,遷於涇縣。「有司奏楚王英聚姦滑」當在永平十三年或昔日。因有司上奏具體年月不可確考,姑附置於此。姚本、聚珍本齐未輯此段笔墨。

〔74〕 「十四年」,此句至「財足祠祀」諸句原無。范曄《後漢書.明帝紀》十四年載:「初作壽陵。」十八年又載:「帝初作壽陵,制令活水良友,石槨廣一丈二尺,長二丈五尺,無得起墳。」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陵東北作廡,長三丈,五步出外為小廚,財足祠祀。」今據李賢注增補,又參酌范書增入「十四年,帝作壽陵」二句。此段笔墨姚本輯作「帝作壽陵,制令活水良友,陵東北作廡長三丈,五步外為小廚,財足祠祀」。聚珍本與姚本同,惟首句前增入「十四年」三字。

〔75〕 「明帝自製石槨」,此下三句原無,《御覽》卷五五二引,今據增補。聚珍本作「帝自置石槨,廣丈二尺,長二丈五尺」。

〔76〕 「癸亥,帝耕於下邳」,此二句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十五年春二月庚子,東巡狩。……癸亥,帝耕於下邳。」

〔77〕 「幸孔子宅」,《書鈔》卷一六僅引「祀孔子宅」一句。

〔78〕 「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二弟」二字原無,聚珍本有,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今據增補。

〔79〕 「御講堂」,《書鈔》卷一二僅引此一句。

〔80〕 「幸東平王宮」,「東平王」,謂劉蒼,光武帝子,建武十五年封東平公,十七年進爵為王。范曄《後漢書.東平王蒼傳》云:永平「十五年春,行幸東平,賜蒼錢千五百萬,布四萬匹」。

〔81〕 「上憐廣陵侯昆仲」,光武帝子劉荊於建武十五年封山陽公,十七年進爵為王,明帝時因罪徙封廣陵王,後自殺。永平十四年,封荊子元壽為廣陵侯,服王璽綬,食荊故國六縣,又封元壽弟三东谈主為鄉侯。見范曄《後漢書.廣陵想王荊傳》。

〔82〕 「又以皇子輿馬,悉賦予之」,「以」字原誤作「聖」,今據聚珍本更正。范曄《後漢書.廣陵想王荊傳》云:永平十五年,「帝東巡狩,徵元壽昆仲會東平宮,班賜御服器物,又取皇子輿馬,悉以與之」。

〔83〕 「內附」,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李賢注云:「內附謂木連理也。」

〔84〕 「芝生前殿」,《合璧事類》卷一九引云:「明帝永平十七年,芝草生殿前。」

〔85〕 「翔集京師」,此句下聚珍本有「正月,當謁原陵」二句。《通鑑》卷四五明帝十七年載:「春正月,上當謁原陵,夜,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行寐」云云。

〔86〕 「上夢見先帝、太后」,《類聚》卷九八引作「明帝夜夢見先帝、太后」,《御覽》卷一二引作「明帝永平十七年,夢見先帝、光烈皇后」。

〔87〕 「夢中喜覺,因悲不行寐」,《書鈔》卷六僅引「真覺不行寐」一句,「真」字又誤,當作「喜」。

〔88〕 「依循建武之政」,《書鈔》卷六有「奉建武王之政」句,即出《東觀漢記.明帝紀》。「王」字係衍文。

〔89〕 「上濁明主」,此下二句原無,聚珍本有,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李賢注、《東漢會要》卷二三引亦有,今據增補。

〔90〕 「勢」,此字事《文類聚前集》卷二二、《合璧事類》卷二三、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李賢注引齐作「榮」。

〔91〕 「嘗案輿地圖」,此句至「帝令滿二千萬止」諸句原無,聚珍本有,范曄《後漢書.孝明八王傳》論李賢注引亦有,今據增補。范書《明德馬皇后紀》云:永平「十五年,帝案地圖,將封皇子,悉半諸國。后見而言曰:『諸子裁食數縣,於制不已儉乎?』帝曰:『我子豈宜與先帝子等乎?歲給二千萬足矣。』」

〔92〕 「諸小王齐當略與楚、淮陽比拟」,原無「小」字,聚珍本有,范曄《後漢書.孝明八王傳》論李賢注引亦有,今據增補。

〔93〕 「什減三四」,《書鈔》卷七○引《東觀漢記》云:「《明帝紀》云:『十八年,食租且餓。』」疑「食租且餓」句當在此句下。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

〔94〕 「又國遠而小於王,善節約謙儉如斯」,此二句王先謙《後漢書.明帝紀集解》載惠棟說引《東觀漢記》作「又國遠而小,易於為善,節儉謙約如斯」。

〔95〕 「八月」,此為永平十八年八月。

〔96〕 「顯節陵」,《通鑑》卷四五永平十八年胡三省注引《帝王世紀》云:「顯節陵,故富壽亭也,西北去雒陽三十七里。」

〔97〕 「孝明皇帝尤垂意於經學」,《書鈔》卷一二僅引「垂意經學」一句,即出於此。此句以下一段笔墨聚珍本繫於永平二年「食邑五千戶」句下。

〔98〕 「正坐自講」,《書鈔》卷一二引「正坐自講,稽合圖讖」二句,即出於此。

〔99〕 「冠帶搢紳遊辟雍而觀化者以億萬計」,「萬」字原脫,聚珍本有,今據增補。《漢書.儒林傳》云:「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親行其禮。皇帝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谈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后,登靈臺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養三老、五更。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縉紳之东谈主,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肅宗孝章皇帝紀 孝章皇帝諱炟,〔01〕孝明皇帝太子也。〔02〕永平三年二月,〔03〕以皇子立為太子。年四歲,幼而聰達才敏,〔04〕多識世事,動容進止,〔05〕聖表有異。壯而仁明謙恕,溫慈惠和,〔06〕寬裕廣博,親愛九族,矜嚴方厲,威而不猛。〔07〕既志於學,始治尚書,遂兼五經,周覽古今,〔08〕無所不觀。於是上垂青之,〔09〕每事諮焉。以至孝稱,孜孜膝下。〔10〕永平十八年,孝明皇帝崩,帝即位。(《御覽》卷九一)

 詔曰:〔11〕「行太尉事趙憙,〔12〕三世在位,為國元老,其以憙為太尉。」〔13〕(《書鈔》卷五二)

 建初二年,詔齊相其止勿復送冰紈、方空縠、吹綸絮也。〔14〕(《御覽》卷八一九)

 建初四年,詔諸王、諸儒會白虎觀,講五經同異。〔15〕(《初學記》卷二一)

 章帝元和元年,日南獻白雉、白犀。〔16〕(《御覽》卷八九○)

 章帝行幸,〔17〕敕御史、司空,谈橋所過歷樹木,〔18〕今方春月,〔19〕無得有所伐,〔20〕輅車可引避也。(《御覽》卷一九)

 章帝元和二年,東巡狩,〔21〕至於岱宗,柴望畢,〔22〕有黃鵠三十從西南來,經祀壇上,東過於宮,翱翔而上。孔子後褒成侯等咸來助祭。〔23〕祀五帝於汶上明堂,〔24〕耕於定陶。〔25〕(《稽瑞》、《初學記》卷一三、《御覽》卷九一六、范曄《後漢書》卷三〈章帝紀〉李賢注)

 祠禮畢,命儒者論難。〔26〕(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中劉昭注)

 章帝東巡狩,祠泰山,還,幸東平王宮,涕零沾襟。(《御覽》卷四八八)

 章帝元和二年,鳳凰三十九、麒麟五十一、白虎二十九、黃龍四、青龍、黃鵠、鸞鳥、神馬、神雀、九尾狐、三足烏、赤烏、白兔、白鹿、白鷰、白鵲、甘雨、嘉瓜、秬秠、明珠、芝英、華平、朱草、木連理實,日月不絕,載於史官,不可勝紀。〔27〕(《類聚》卷九八)

 鳳凰見肥城句窳亭槐樹上。〔28〕(范曄《後漢書》卷三〈章帝紀〉李賢注)

 章帝元和二年,三足烏集沛國。三年,代郡高柳烏子生三足,大如雞,色赤,頭上有角,長寸餘。五月戊申,詔曰:〔29〕「乃者白烏、神雀、甘雨屢臻,〔30〕降自京師。」〔31〕又有赤烏、白燕。(《永樂大典》卷二三四五)

 元和三年,白虎見彭城。〔32〕(《玉海》卷一九八)

 章帝章和元年,嘉穀滋生。〔33〕(《稽瑞》)

 章和中,有華平生也。〔34〕(《稽瑞》)

 章帝時,白狐見,群臣上壽。(《稽瑞》)

 章帝時,〔35〕好意思陽得銅酒樽,采色青黃,有古文。(《御覽》卷七六一)

 章帝賜尚書劍各一,〔36〕手署姓名,韓稜楚龍泉,〔37〕郅壽蜀漢文,〔38〕陳寵濟南鍛成。〔39〕一室兩刃,其餘齐平劍。其時論者以為稜淵深有謀,故得龍泉。壽明達有文章,故得文劍。〔40〕寵敦樸,有善於內,不見於外,故得鍛成劍,齐因名而表意。(《初學記》卷逐一)

 明德太后姊子夏壽等私呼虎賁張鳴與敖戲爭鬥,上特詔曰:「爾虎賁將軍,蒙國厚恩,位在中臣,宿衛禁門,當進东谈主不避仇讎,舉罰不避親戚。今者反於殿中交通輕薄,虎賁蘭內所使,至命欲相殺於殿下,不避門內,畏懦恣縱,始不逐捕,此齐生於不學之門所致也。」〔41〕(《御覽》卷二四一)

 章帝時,嘉禾嘉麥,日月不絕。(《御覽》卷八七三)

 章和元年詔:「芝草之類,歲月不絕。」〔42〕(《合璧事類》卷一九)

 序曰:〔43〕孝乎惟孝,友於昆仲,〔44〕聖之至要也。乾乾夕惕,〔45〕寅畏皇天,〔46〕帝王之上行也。明德慎罰,湯、文所務也。〔47〕密靜世界,〔48〕容於小大,高宗之極致也。肅宗兼茲四德,以繼祖考。臣下百寮,力誦聖德,紀述明詔,不行辨章,豈敢废话增廣,以累日月之光。(《御覽》卷九一)

〔01〕 「孝章皇帝」,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袁宏《後漢紀》卷逐一、卷一二。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華嶠《後漢書》卷一、袁山松《後漢書》、薛瑩《後漢書》亦略載其事。

〔02〕 「太子」,聚珍本作「第五子也」。范曄《後漢書.章帝紀》云:「肅宗孝章皇帝諱炟,顯宗第五子也。」

〔03〕 「永平三年二月」,聚珍本無「二月」二字。下文「年四歲」移至此句下。

〔04〕 「幼而聰達才敏」,《書鈔》卷七引「幼而聰達」一句。

〔05〕 「止」,原誤作「正」,《書鈔》卷八、《晏元獻公類要》卷九引作「止」,今據改正。

〔06〕 「壯而仁明謙恕,溫慈惠和」,《文選》卷五七顏延年〈陽給事誄〉李善注僅引「章帝壯而仁明」一句,《書鈔》卷五僅引「溫茲惠和」一句,卷七引此二句,又脫「壯而」二字。

〔07〕 「矜嚴方厲,威而不猛」,《書鈔》卷八僅引此二句,笔墨全同。

〔08〕 「周覽古今」,《書鈔》卷一二僅引此一句,笔墨全同。

〔09〕 「於是上垂青之」,此句聚珍本作「由是明帝重之」。

〔10〕 「以至孝稱,孜孜膝下」,此二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今據增補。《初學記》卷一七引云:「章帝殂,明帝子,以至孝稱,孜孜膝下。」「殂」字係衍文。姚本、聚珍本即據此輯錄。

〔11〕 「詔曰」,明帝於永平十八年八月卒,章帝即位,十月即下此詔。

〔12〕 「趙憙」,原作「趙喜」,下同。按字當作「趙憙」,范曄《後漢書.趙憙傳》作「趙憙」,《文選》卷一○潘岳〈西征賦〉李善注引趙憙他事,字亦作「趙憙」,今據改正。

〔13〕 「其以憙為太尉」,本書《趙憙傳》、范曄《後漢書.趙憙傳》亦載此詔。但此條笔墨當繫於《章帝紀》,《書鈔》卷五二明言此條笔墨出「東觀章帝紀」。

〔14〕 「詔齊相其止勿復送冰紈、方空縠、吹綸絮也」,此條《御覽》卷八一六亦引,卷八一九又一處引徵,字句齐較簡略。范曄《後漢書.章帝紀》李賢注云:「紈,素也。冰言色鮮潔如冰。《釋名》曰:『縠,紗也。』方空者,紗薄如空也。或曰空,孔也,即今之方目紗也。綸,似絮而細。吹者,言吹噓可成,亦紗也。」《漢書.貢禹傳》載禹奏言:「故齊時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东谈主,一歲費數鉅萬。」顏師古注云:「三服官主作皇帝之服,在齊地。」東漢也是,故詔齊相止送冰紈等物。

〔15〕 「講五經同異」,此條《御覽》卷六一五亦引,字句稍略。范曄《後漢書.章帝紀》載,建初四年十一月,下詔命「太常、將、医师、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製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雨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通鑑》卷四六建初四年載:「校書郎楊終建言:『宣帝博徵群儒,論定五經於石渠閣。方今世界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世則。』帝從之。冬十一月壬戌,詔太常:『將、医师、博士、郎官及諸儒會白虎觀,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製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作白虎議奏,名儒丁鴻、樓望、成封、桓郁、班固、賈逵及廣平王羨齐與焉。」

〔16〕 「日南獻白雉、白犀」,范曄《後漢書.章帝紀》元和元年春正月載:「日南徼外蠻夷獻生犀、白雉。」《南蠻傳》載:「肅宗元和元年,日南徼外蠻夷究不事东谈主邑豪獻生犀、白雍。」

〔17〕 「章帝行幸」,《書鈔》卷一三九引無此句,而有「元和三年」一句。「三年」乃「元年」之誤。據范曄《後漢書.章帝紀》,此為元和元年纪。

〔18〕 「樹」,《書鈔》卷一三九引作「林」。

〔19〕 「今」,此字原無,《書鈔》卷一三九引有,今據增補。

〔20〕 「無得有所伐」,此句《書鈔》卷一三九引作「毋得斫伐」。

〔21〕 「章帝元和二年,東巡狩」,此為元和二年二月信。

〔22〕 「柴望畢」,此句姚本作「柴,望秩山川群神」。聚珍本同,惟「神」下有「畢」字。

〔23〕 「孔子後褒成侯等咸來助祭」,此句下聚珍本有「大赦世界」一句。

〔24〕 「祀五帝於汶上明堂」,《漢書.郊祀志》云:武帝「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轨制。濟南东谈主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復谈,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皇帝從之入,以拜祀天主焉。於是上令奉高着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座」。章帝祀五帝於汶上明堂,仍沿武帝舊制。

〔25〕 「耕於定陶」,《稽瑞》引云:「章帝元和二年巡狩至岱宗,燔柴望祀畢,有黃鵠從西南來壇上,東北過於宮,翱翔而上。」《初學記》卷一三引云:「章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祀五帝於汶上明堂,耕於定陶。」《御覽》卷九一六引云:「章帝至岱宗,柴望畢,白鵠三十從西南來,經祀壇上。」范曄《後漢書.章帝紀》李賢注引云:「孔子後褒成侯等咸來助祭。」此條即據以上諸書所引輯錄。又《類聚》卷三九、卷九○,《事類賦》卷一八亦引,字句較略。范曄《後漢書.章帝紀》元和二年二月載:「丙辰,東巡狩。己未,鳳凰集肥城。乙丑,帝耕於定陶。……辛未,幸太山,柴告岱宗。有黃鵠三十從西南來,經祠壇上,東北過於宮屋,翱翔升降。進幸奉高。壬申,宗祀五帝於汶上明堂。」

〔26〕 「命儒者論難」,范曄《後漢書.章帝紀》元和二年載:「三月己丑,進幸魯,祠東海恭王陵。庚寅,祠孔子於闕里,及七十二弟子,賜褒成侯及諸孔男女帛。」「命儒者論難」即在此時。

〔27〕 「不可勝紀」,此條他書引徵較多,齐略於此,况且間有異同。《稽瑞》引云:「章帝元和中,有嘉瓜生。」《類聚》卷九九引云:「章帝時,鳳凰百三十九見。」《御覽》卷九一五引云:「章帝時,鳳凰三十九見。」《類聚》卷九八引云:「章帝時,麟五十一見。」《御覽》卷八八九、《事類賦》卷二○引同。《玉海》卷一九八引云:「麒麟五十二。」《類聚》卷九八引云:「章帝元和二年,黃龍四見。」《玉海》卷一九八引同,僅無「章帝」二字。《類聚》卷九九引云:「章帝元和二年,九尾狐見。」卷九九又引云:「章帝元和二年,白兔見。」又引云:「章帝元和二年,白鹿見。」《玉海》卷一九八引同,僅無「章帝」二字。《玉海》卷一九七引云:「章帝元和二年,芝英、華平,日月不絕,載於史官,不可勝紀。」范曄《後漢書.賈逵傳》李賢注引云:「章帝時,鳳凰見百三十九,麒麟五十二,白虎二十九,黃龍三十四,神雀、白燕等,史官不可勝紀。」《玉海》卷一三、卷二○○引同。《玉海》卷二○○引云:「又有青龍、黃鵠、鸞鳥、神馬、九尾狐、三足烏、赤烏、白兔、白鹿、甘雨、嘉瓜、秬秠、明珠、芝英、華平、朱草、木連理,日月不絕,載於史官,不可勝紀。」疑此條係彙集符瑞之文而成。

〔28〕 「鳳凰見肥城句窳亭槐樹上」,《玉海》卷二○○亦引此條,「樹」作「木」。據范曄《後漢書.章帝紀》,此為元和二年纪。

〔29〕 「詔曰」,原脫「曰」字,《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云:「章帝詔曰:『乃者白烏、神雀屢臻,降自京師。』」今據增補。

〔30〕 「乃者」,此二字原無,今據《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增補。

〔31〕 「降自京師」,此句原無,今據《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李善注引增補。范曄《後漢書.章帝紀》元和二年五月戊申詔曰:「乃者鳳凰、黃龍、鸞鳥比集七郡,或一郡再見,及白鳥、神雀、甘雨屢臻。祖先舊事,或班恩施。其賜世界吏爵,东谈主三級,高年、鰥寡孤獨帛,东谈主一匹」云云。則此所載章帝詔文刪削頗多。此條《六帖》卷九四、《御覽》卷九二○、《合璧事類別集》卷七二、《玉海》卷九八亦引,字句稍略。

〔32〕 「白虎見彭城」,此條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

〔33〕 「孳」,與「滋」字同,蕃也。

〔34〕 「華」,與「花」字同。

〔35〕 「章帝時」,具體年代無考。聚珍本繫於代郡高柳烏生子事後,今從之。《玉海》卷八九引此條,亦云「章帝時」,未言確切年代。

〔36〕 「章帝賜尚書劍各一」,此事不知確切年月,姑繫於此。

〔37〕 「韓稜楚龍泉」,《書鈔》卷一九引「賜龍州」一句,即出此。「泉」字范曄《後漢書.韓稜傳》作「淵」,「州」乃「泉」或「淵」之訛。

〔38〕 「壽」,原誤作「燾」,下同,姚本亦作「燾」。聚珍本作「壽」,《書鈔》卷一二二、《御覽》卷二一二、《萬花谷後集》卷九、《合璧事類後集》卷二六、《翰苑新書》卷一四齐作「壽」,與范曄《後漢書.郅壽傳》合,今據改正。

〔39〕 「鍛成」,《書鈔》卷一二二引作「椎成」。范曄《後漢書.韓稜傳》云:稜「五遷為尚書令,與僕射郅壽、尚書陳寵,同時俱以材干稱。肅宗嘗賜諸尚書劍。唯此三东谈主办以寶劍,自手書其名曰:『韓稜楚龍淵,郅壽蜀漢文,陳寵濟南椎成。』時論者為之說,以稜淵深有謀,故得龍淵。壽明達有文章,故得漢文。寵敦樸,善不見外,故得椎成」。李賢注云:「《漢官儀》『椎成』作『鍛成』。」姚本、聚珍本齐作「鍛成」,《御覽》卷二一二、《萬花谷後集》卷九、《合璧事類後集》卷二六、《翰苑新書》卷一四亦齐作「鍛成」。

〔40〕 「文劍」,此二字聚珍本作「漢文劍」,《書鈔》卷一二二引作「漢文」,《御覽》卷二一二引作「蜀漢文劍」。

〔41〕 「此齐生於不學之門所致也」,范曄《後漢書》未載此事,章帝下詔的具體時間無從確考。今參考聚珍本,姑將此條編置於此。

〔42〕 「歲月不絕」,范曄《後漢書.章帝紀》章和元年載壬戌詔曰:「朕聞明君之德,啟□鴻化,緝熙康乂,光照六幽,訖惟东谈主面,靡不率俾,仁風翔於海表,威霆行乎鬼區。然後敬恭明祀,膺五福之慶,獲來儀之貺。朕以不德,受祖先弘烈。乃者鳳凰仍集,麒麟並臻,甘雨宵降,嘉穀滋生,芝草之類,歲月不絕。朕夙夜祗畏上天,無以彰於先功。今改元和四年為章和元年。」則此所引章和元年詔,刪削頗多。

〔43〕 「序曰」,此句下聚珍本有「書曰」二字。

〔44〕 「孝乎惟孝,友於昆仲」,《論語.為政篇》云:「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昆仲,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作偽古文尚書者把「惟孝,友於昆仲」二句採入君陳篇。

〔45〕 「乾乾夕惕」,《書鈔》卷九引作「朝乾夕惕」。《易.乾卦.九三爻辭》云:「正人終日乾乾,夕惕若厲。」「乾乾」,自強之意。「惕」,懼也。

〔46〕 「寅畏皇天」,《尚書.無逸篇》云:「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云云。「寅畏」,敬畏。此序所言即本《尚書.無逸篇》。

〔47〕 「明德慎罰,湯、文所務也」,《書鈔》卷五僅引「明德慎罰」一語。《尚書.康誥篇》云:「王若曰:『孟侯,朕之弟,小子封,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云云。《左傳》成公三年載申公巫臣言云:「《周書》曰:『明德慎罰』,文王是以造周也。」此序所言即本《尚書.康誥篇》。

〔48〕 「密靜世界」,《書鈔》卷一五僅引此一句。

穆宗孝和皇帝 孝和皇帝諱肇,〔01〕章帝之中子也。〔02〕母曰梁貴东谈主,早薨。上自岐嶷,〔03〕至於總角,孝順聰明,寬和篤仁。〔04〕孝章由是深珍之,〔05〕以為宜承天位。年四歲,以皇子立為太子,初治尚書,遂兼覽書傳,〔06〕好古樂谈,〔07〕無所不照。章和二年春二月,章帝崩,太子即位。永元元年,〔08〕詔有司京師離宮園池,悉以假貧东谈主也。二年二月壬午,〔09〕日有食之,史官不覺,涿郡言之。三年春正月,〔10〕帝加元服。〔11〕時太后詔袁安為賓,〔12〕賜束帛、乘馬。詔曰:〔13〕「高祖元勋,蕭、曹為首,有傳世不絕之誼。〔14〕曹相國後容城侯無嗣,〔15〕朕甚愍焉。望長陵東門,見二臣之墓,〔16〕生既有節,終不遠身,誼臣受寵,古今所同。遣使臣以中牢祠,〔17〕大鴻臚悉求近親宜為嗣者,須景風紹封,〔18〕以彰厥功。」〔19〕四年春正月,〔20〕單于求和,賜玉具劍,羽蓋車一駟,中郎將持節衛護焉。六月,〔21〕大將軍竇憲潛圖弒逆,〔22〕幸北宮,詔收捕憲黨射聲校尉郭瑝,〔23〕使謁者收憲大將軍印綬,遣憲及弟篤、景就國,到齐自殺。五年正月,宗祀五帝於明堂,遂登靈臺,望云物,大赦世界。自京師離宮果園上林廣成囿悉以假貧东谈主,〔24〕恣得收捕,〔25〕不收其稅。六月,〔26〕郡國大雨雹,大如鴈子。六年六月,和帝初令伏閉晝日。〔27〕七月,〔28〕京師旱。幸洛陽寺,〔29〕錄囚徒,舉冤獄。未還宮而澍雨。〔30〕九年春正月,永昌徼外蠻夷及擅國重譯奉貢。〔31〕改殯梁皇后於承光宮,〔32〕儀比敬園。〔33〕初,后葬有闕,竇后崩後,乃議改葬。十年五月丁巳,〔34〕京師大雨,南山水流出至東郊,壞民廬舍。十一年,〔35〕復置右校尉官,置在西河鵠澤縣。十二年,象林蠻夷攻燔官寺。〔36〕秭歸山高四百餘丈,〔37〕崩填谿水,厭殺百餘东谈主。〔38〕十一月癸酉夜,〔39〕白氣長三丈,起國東北,指軍市旬日。是月,西域蒙奇、疏勒二國歸義。十三年春正月上日,〔40〕上以五經義異,〔41〕書傳意殊,親幸東觀,覽書林,閱篇籍。〔42〕十六年十一月己丑,行幸緱氏,登百坯山。〔43〕元興元年五月,右扶風雍地裂。〔44〕朝無寵族,〔45〕政如砥矢,惠澤沾濡,鴻恩茂篤。〔46〕外憂庶績,內勤經藝,〔47〕自操纵近臣,齐誦詩、書。〔48〕德教在寬,仁恕並洽。是以黎元寧康,方國協和,〔49〕貞符瑞應,〔50〕八十餘品,帝讓而不宣,故靡得而記。元興元年十二月,〔51〕帝崩於章德前殿,在位十七年,時年二十七,葬順陵,廟曰穆宗。(《御覽》卷九一)

 序曰:穆宗之嗣世,正身履谈,以奉大業。〔52〕賓禮耆艾,動式舊典。宮無嬪嬙鄭、衛之讌,〔53〕囿無槃樂遊畋之豫。躬履玄德,虛靜自損。是以屢獲豐年,遠近承風云爾。〔54〕(《御覽》卷九一)

〔01〕 「孝和皇帝」,事詳范曄《後漢書》卷四〈孝和帝紀〉,袁宏《後漢紀》卷一三、卷一四。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

〔02〕 「章帝之中子也」,據范曄《後漢書.和帝紀》,和帝為章帝第四子。

〔03〕 「自」,姚本、聚珍本同,《類聚》卷一二引亦同。王先謙《後漢書.和帝紀集解》載惠棟說引作「幼」。「岐嶷」,謂幼年聰慧。《詩.大雅.生民》云:「誕實匍匐,克岐克嶷。」毛亨傳云:「岐,知意也。嶷,識也。」鄭玄箋:「能匍匐則岐岐然意有所知也。其貌嶷嶷然有所識別也。」

〔04〕 「篤仁」,此二字《書鈔》卷六引同,姚本、聚珍本作「仁孝」,《類聚》卷一二亦引作「仁孝」。

〔05〕 「孝章」,此二字王先謙《後漢書.和帝紀集解》載惠棟說引同,姚本作「帝」,《類聚》卷一二引亦作「帝」,聚珍本作「章帝」。

〔06〕 「兼覽書傳」,《書鈔》卷一二屢引本書,其中一條僅引此四字。

〔07〕 「樂」,《書鈔》卷一二引作「學」。

〔08〕 「永元元年」,此下三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初學記》卷二四亦引,今據增補。「永元」二字姚本、《初學記》卷二四引齐作「孝和」,聚珍本作「永元」,今從之。按此事不見范曄《後漢書》和袁宏《後漢紀》。范書《和帝紀》永元五年載:「二月戊戌,詔有司省減內外廄及涼州諸苑馬。自京師離宮果園上林廣成囿悉以假貧民。」事又見袁宏《後漢紀》和本篇下文。疑此所載即永元五年纪。

〔09〕 「二年二月壬午」,此下四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二年載:「二月壬午,日有食之。」李賢引《東觀漢記》注云:「史官不覺,涿郡言之。」今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词句增補。此段笔墨姚本作「和帝二年二月壬午日食時,史官不覺,涿郡言之」。聚珍本改「和帝二年二月」為「二年春二月」,餘與姚本同。二本所輯,亦係據李賢注所引,又參酌范書。

〔10〕 「三年春正月」,此句上原有「永元」二字。按上文已出「永元」年號,依修史體例,此不當重出,今刪去。此下二句聚珍本漏輯。

〔11〕 「元服」,《儀禮.士冠禮》云:「令月朔日,加爾元服。」《漢書.昭帝紀》顏師古注云:「元,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

〔12〕 「時太后詔袁安為賓」,此下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李賢注引,今據增補。此二句又輯入《袁安傳》。

〔13〕 「詔曰」,此句至「以彰厥功」諸句原無,《類聚》卷五一引,今據增補。《類聚》所引,原無「詔曰」二字,聚珍本輯作「三年詔曰」云云,《御覽》卷四七四引云:「和帝永元三年,詔曰」云云,《文選》卷三八任昉〈為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李善注引云:「和帝詔曰」云云,今據以上各書增補。姚本把此段笔墨未輯入《和帝紀》,而編入末卷散條中。

〔14〕 「誼」,姚本、聚珍本同,《御覽》卷四七四引作「義」。按二字古通。

〔15〕 「曹相國後容城侯無嗣」,王先謙《後漢書.和帝紀集解》引錢大昕云:「顧淞云:『此詔蕭、曹並舉,而獨云曹相國無後嗣,則酇侯有後矣。今據前書元勋表,酇侯九世孫禹,王莽建國元年,更為蕭鄉侯。莽敗絕,而平陽侯十世孫宏,光武建武二年,以舉兵佐軍紹封,傳子曠,表云今見,則孟堅修史時尚存也。此與詔文正相悖,未知其審。』予按《韋彪傳》亦云,建初七年,詔求蕭何後,封何末孫熊為酇侯。建初二年,已封曹參後曹湛為平陽侯,故不足焉,則曹之有後審矣。而一云建武所封,一云建初所封,其名又互異。且班表、韋傳齐云平陽侯,而此詔稱容城侯,齐事之可疑者也。」

〔16〕 「見二臣之墓」,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蕭何墓在長陵東司馬門谈北百步。」又引《廟記》云:「曹參冢在長陵旁谈北,近蕭何冢。」「墓」,姚本、聚珍本同,《御覽》卷四七四引亦同,《文選》卷三八任昉〈為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李善注引作「隴」。

〔17〕 「遣使臣以中牢祠」,此句上《御覽》卷四七四引有「可」字。「祠」,原作「禱」,姚本同。聚珍本作「祠」,《御覽》卷四七四引同,今從改。

〔18〕 「須」,原誤作「頃」,姚本、聚珍本尚不誤,今據改正。「景風紹封」,「景風」,或云南風,《史記》律書云:「景風居南边。景者,言陽氣谈竟,故曰景風。」或云東南風,《淮南子.墜形訓》云:「東南曰景風。」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李賢注引《春秋考異》郵云:「夏至四十五日,景風至,則封有功也。」《白虎通義.封公侯篇》云:「封諸侯以夏何?陽氣盛養,故封諸侯,盛養賢也。」

〔19〕 「以彰厥功」,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三年載:「十一月癸卯,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詔曰:『高祖元勋,蕭、曹為首,有傳世不絕之義。曹相國後容城侯無嗣。朕望長陵東門,見二臣之壟,循其遠節,每有感焉。忠義獲寵,古今所同。可遣使臣以中牢祠,大鴻臚求近親宜為嗣者,須景風紹封,以章厥功。』」與此字句大同小異。

〔20〕 「四年春正月」,此下五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云:永元「四年春正月,北匈奴右谷蠡王於除鞬自强為單于,款塞求和。遣大將軍左校尉耿夔授璽綬」。李賢引《東觀漢記》注云:「賜玉具劍,羽蓋車一駟,中郎將持節衛護焉。」此下五句即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姚本、聚珍本輯有「單于求和,賜玉具劍」云云四句[自拍偷拍]藝校美女孔雀妹妹三人組同時表演才藝,但聚珍本把此段笔墨誤繫於永元二年下。據范書《匈奴南單于傳》。持節衛護者為任尚。

〔21〕 「六月」,此句上原有「四年」二字,因與上文複出,今刪去。

〔22〕 「大將軍竇憲潛圖弒逆」,此句下聚珍本有「庚申」二字,與范曄《後漢書.和帝紀》同。

〔23〕 「詔收捕憲黨射聲校尉郭瑝」,原無「射聲校尉郭瑝」六字。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四年六月載:「庚申,幸北宮,詔收捕憲黨射聲校尉郭璜。」李賢注云:「《東觀記》『璜』作『瑝』,音同」是《東觀漢記》載及郭璜,且名作「瑝」字,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24〕 「自京師離宮果園上林廣成囿悉以假貧东谈主」,《六帖》卷三八引云:「詔有司京師果園悉以假貧东谈主。」字句較略。此為永元五年二月信,見范曄《後漢書.和帝紀》、袁宏《後漢紀》卷一三。

〔25〕 「收」,聚珍本脫,范曄《後漢書.和帝紀》作「采」。

〔26〕 「六月」,此下三句原無,《御覽》卷一四引,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五年載:「六月丁酉,郡國三雨雹。」李賢引《東觀漢記》注云:「大如鴈子。」此段笔墨姚本作「六月,雨雹,大如鴈子」,係輯自李賢注,又酌取范書笔墨作了增補。聚珍本則與《御覽》所引同。

〔27〕 「六年六月,和帝初令伏閉晝日」,此二句原無,《史記》封襌書索隱引下句,今據增補。上句則參考范曄《後漢書.和帝紀》補 入 。范書《和帝紀》永元六年載:「六月己酉,初令伏閉盡日。」李賢注引《漢官舊儀》云:「伏日萬鬼行,故盡日閉,不干它事。」此段笔墨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

〔28〕 「七月」,此句至「未還宮而澍雨」諸句原無,《御覽》卷六四二引,今據增補。

〔29〕 「寺」,《初學記》卷二○引無此字。按當有此字。「寺」謂官舍。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李賢注引《風俗通義》云:「寺,嗣也,理事之吏,嗣續其中也。」《通鑑》卷四三胡三省注引《風俗通義》云:「寺,司也,諸官府所止齐曰寺。」華嚴《經音義》卷四引《風俗通義》云:「寺,司也,延之有表率者也。今諸侯所止齐曰寺也。」

〔30〕 「未還宮而澍雨」,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六年載:「秋七月,京師旱。詔中都官徒各除半刑,謫其未竟,五月已下齐免遣。丁巳,幸洛陽寺,錄囚徒,舉冤獄。收洛陽令下獄抵罪,司隸校尉、河南尹齐左降。未及還宮而澍雨。」

〔31〕 「九年春正月,永昌徼外蠻夷及擅國重譯奉貢」,此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云:永元「九年春正月,永昌徼外蠻夷及撣國重譯奉貢」。李賢注云:「《東觀記》作『擅』,俗本以『襌』字相類或作『襌』者,誤也。」此二句即據李賢注,又摘取范書字句增補。

〔32〕 「改殯梁皇后於承光宮」,此句至「乃議改葬」諸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九年九月載:「甲子,追认皇妣梁貴东谈主為皇太后。冬十月乙酉,改葬恭懷梁皇后於西陵。」此下李賢引《東觀漢記》「改殯承光宮」至「乃議改葬」一段笔墨作注,今據李賢注所引增補。李賢注所引原無「梁皇后於」四字,聚珍本參酌范書增入,今從之。和帝母梁貴东谈主,為竇皇后所譖,憂死,竇皇后養和帝以為己子。和帝即位,竇皇后為皇太后,截至了朝政。永元九年閏八月皇太后卒,於是和帝始有改葬其生母之舉。

〔33〕 「儀比敬園」,范曄《後漢書.梁貴东谈主紀》云:和帝「以貴东谈主酷歿,歛葬禮闕,乃改殯於承光宮,上尊謚曰恭懷皇后,追服喪制,百官縞素,與姊大貴东谈主俱葬西陵,儀比敬園。」李賢注云:「敬園,安帝祖母宋貴东谈主之園也。」

〔34〕 「十年五月丁巳」,此句至「壞民廬舍」諸句原無,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三劉昭注引,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李賢注亦引,字句稍異。此段笔墨下,聚珍本輯有以下一段笔墨:「十一年,帝召諸儒,魯丕與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難,丕善對事,罷朝,特賜履襪。」此當出《魯丕傳》,今移入《丕傳》。姚本亦把此段笔墨輯入《和帝紀》。

〔35〕 「十一年」,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十一年四月載:「己巳,復置右校尉官。」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置在西河鵠澤縣。」《玉海》卷一三三、卷一三七亦引此句。此下三句即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词句增補。

〔36〕 「十二年,象林蠻夷攻燔官寺」,此二句原無,《文選》卷五七潘岳〈馬汧督誄〉李善注引下句,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十二年載:「夏四月,日南象林蠻夷反,郡兵討破之。」又《南蠻傳》載:「和帝永元十二年夏四月,日南象林蠻夷二千餘东谈主寇掠庶民,燔燒官寺,郡縣發兵討擊,斬其渠帥,餘眾乃降。」「十二年」一句則據范書增補。聚珍本有此二句。

〔37〕 「秭歸山高四百餘丈」,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李賢注引,今據增補。據范書《和帝紀》,永元十二年閏四月戊辰,秭歸山崩。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四亦云:永元「十二年夏閏四月戊辰,南郡秭歸山高四百丈,崩填谿,殺百餘东谈主」。

〔38〕 「厭」,讀作「壓」。

〔39〕 「十一月癸酉夜」,此句至「西域蒙奇、疏勒二國歸義」諸句原無,《御覽》卷一五引,今據增補。首句《御覽》卷一五原引作「和帝永和十二年癸酉夜」,「永和」乃「永元」之誤。今刪「和帝永和十二年」七字,又據《御覽》卷八七二所引增補「十一月」三字。

〔40〕 「十三年」,原誤作「十二年」,聚珍本作「十三年」,與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投合,今據改正。「上日」,朔日也。《尚書.堯典》云:「正月上日,受終於 文祖。」

〔41〕 「上」,此字原無,姚本有,《類聚》卷一二引亦有,今據增補。聚珍本作「帝」。

〔42〕 「覽書林,閱篇籍」,《書鈔》卷一二僅引此二句,笔墨全同。

〔43〕 「十六年十一月己丑,行幸緱氏,登百坯山」,此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十六年載:「十一月己丑,行幸緱氏,登百岯山。」李賢注云:「《東觀記》作『坯』,並音平眉反,流俗本或作『杯』者,誤也。」可見《東觀漢記》載和帝至緱氏縣,登境內百坯山事。今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词句增補此三句。

〔44〕 「元興元年五月,右扶風雍地裂」,此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和帝紀》元興元年載:「五月癸酉,雍地裂。」李賢注云:「東觀記》曰『右扶風雍地裂』,流俗本『雍』下有『州』者,誤也。」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45〕 「朝無寵族」,《書鈔》卷一五僅引此一句,「族」作「幸」。《御覽》卷九一所引此句與上文「閱篇籍」句相銜接,文義不相連屬,此句上有闕佚。

〔46〕 「篤」,聚珍本作「悅」。按「篤」字是。

〔47〕 「內勤經藝」,書鈔卷一二僅引此一句。

〔48〕 「自操纵近臣,齐誦詩、書」,《書鈔》卷一二僅引「操纵誦書」一句,係括引莽撞。

〔49〕 「方」,姚本、聚珍本作「萬」,《類聚》卷一二引同。

〔50〕 「貞符瑞應」,此句姚本、聚珍本作「符瑞」,類聚卷一二引同。按如作「符瑞」,則當與下句連讀。

〔51〕 「元興元年十二月」,此下一段笔墨聚珍本移置於上文「朝無寵族」句前。

〔52〕 「以奉大業」,《書鈔》卷一七僅引此一句。

〔53〕 「宮無嬪嬙鄭、衛之讌」,此下二句《書鈔》卷八引作「宮無嬪嬙之燕,囿無盤樂之豫」,文有節刪。「鄭、衛」謂春秋戰國時的鄭國和衛國的民間俗樂。因與雅樂不同,故被摒除,視為淫靡之樂。《禮記.樂記》云:「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

〔54〕 「遠近承風云爾」,此條笔墨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

孝殤皇帝 孝殤皇帝諱隆,〔01〕和帝之少子也。和帝皇子數十,生者輒夭,故殤帝養於民。元興元年十二月,和帝崩。是日倉卒,殤帝時生百餘日,乃立以為皇太子。其夜即位,尊皇后鄧氏為皇太后。帝在襁褓,太后臨朝。殤帝詔省荏弱平簟。〔02〕延平元年八月,帝崩於崇德前殿,年二歲,葬康陵。(《御覽》卷九一)

 孝殤襁褓承統,〔03〕寢疾不豫,天命早崩,國祚中絕,社稷無主,世界敖然,〔04〕賴皇太后臨朝,〔05〕孔子稱「有婦东谈主焉」,〔06〕信哉!(《御覽》卷九一)

〔01〕 「孝殤皇帝」,事詳范曄《後漢書》卷四〈孝殤帝紀〉、袁宏《後漢紀》卷一五。

〔02〕 「殤帝詔省荏弱平簟」,此句原無,《御覽》卷七○八引,聚珍本連綴於「延平元年八月」句前,今從之。此詔范曄《後漢書.殤帝紀》失載。「平簟」二字疑有訛誤。

〔03〕 「孝殤襁褓承統」,從笔墨內容來看,此下諸句是《殤帝紀》序中語。

〔04〕 「敖」,聚珍本作「嗷」。按「敖」乃「嗷」的同音假借字。又作「謷」、「熬」、「嗷」。說文云:「嗷,眾口愁也。」

〔05〕 「臨朝」,此二字聚珍本脫。

〔06〕 「孔子稱『有婦东谈主焉』」,《論語.泰伯篇》云:「舜有臣五东谈主而世界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东谈主。』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东谈主焉,九东谈主良友。三分世界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结束。』」所謂「婦东谈主」,是指文王妃太姒。《列女傳.母儀傳》云:「太姒者,武王之母,……旦夕勤勞,以進婦谈。太姒號曰文母。文王理陽谈而治外,文母理陰谈而治內。」

*********************

東觀漢記卷三 紀三 恭宗孝安皇帝 敬宗孝順皇帝 孝沖皇帝 孝質皇帝 威宗孝桓皇帝 孝靈皇帝

恭宗孝安皇帝 孝安皇帝諱祜,〔01〕清河孝王第二子也。〔02〕少聰明敏達,〔03〕慈仁惠和,寬容博愛,好樂施予。巩固邸第,數有神光赤蛇嘉應,照射於室內。又有赤蛇盤紆殿屋枕席之間,〔04〕孝王常異之。年十歲,善史書,〔05〕喜經籍,〔06〕和帝甚喜重焉,號曰「諸生」。數燕見在禁中,〔07〕特加賞賜,下及捉弄之物,諸王子没有與比。殤帝即位,鄧后臨朝,以帝幼小,詔留於清河邸,欲為儲副。殤帝崩,以王青蓋車迎,〔08〕齊於殿中,〔09〕拜為長安侯,〔10〕乃即帝位。謙讓恪懃,孜孜經學,志在供養,〔11〕委政長樂宮。永初元年,徼外羌龍橋等六種慕義降附。〔12〕永昌獻象牙、熊子。〔13〕號皇太后母鄧夫东谈主為新野君。〔14〕新城山泉水大出,突壞东谈主田,水深三丈。〔15〕十一月,上始講尚書,躭於典藝。〔16〕二年春正月,帝加元服。〔17〕六月,雹大如芋魁、雞子,風拔樹發屋。〔18〕閏七月,徼外羌薄申等八種舉眾降。〔19〕三年,鴈門烏桓及鮮卑叛,戰九原高梁谷。〔20〕四年,司隸、豫、袞、徐、青、冀六州蝗。〔21〕新野君薨,〔22〕贈以玄玉赤紱,賻錢三千萬,布三萬匹。五年,〔23〕漢陽东谈主杜琦叛,琦自稱安漢將軍。漢陽故吏杜習手刺殺之。六年正月甲寅,謁宗廟。〔24〕七年,郡國蝗飛過。〔25〕濱水縣彭城、廣陽、廬江、九江穀九十萬斛,送敖倉。〔26〕元初元年,〔27〕日南地坼長百八十二里,廣五十六里。二年,青衣蠻夷堂律等歸義。〔28〕从容太守杜恢與司馬鈞等並威擊羌,〔29〕恢乘勝潜入,至北地靈州丁奚城,為虜所害,鈞擁兵不救,收鈞下獄。蠻田山、高少等攻城,〔30〕殺長吏。州郡募五里蠻夷、六亭兵追擊,山等齐降。賜五里、六亭渠率金帛各有差。四年,〔31〕武庫火,燒兵物百二十五種,直千萬以上。詔曰:「方今八月案比之時。」〔32〕虔东谈主種羌大豪恬狼等詣度遼將軍降。〔33〕延光二年,〔34〕九真言嘉禾生,禾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三年,〔35〕鳳凰集濟南臺丞霍穆舍樹上,賜帛各有差。〔36〕衛縣木連理,定陵縣木連理。〔37〕潁川上言白鹿見。〔38〕潁川上言麟見。〔39〕黃龍見歷城,又見諸縣。〔40〕四年三月,帝崩於葉縣,在位十九年,時年三十二。御車所止,飲食、百官、饱读漏、起居、車騎、鹵簿还是。及還宮,皇后與兄顯,〔41〕中常侍江京、樊豐等共與偽詐,〔42〕不欲令群臣知上谈崩,〔43〕欲偽谈得病,遣司徒中分詣郊廟社稷,告天請命,誣罔靈衹,以一火為存。其夕發喪,〔44〕群寮庶民,如喪考妣,塞外蠻夷,致祭涕零。葬恭陵。(《御覽》卷九一)

 立章帝孫濟北惠王壽子北鄉侯犢。〔45〕(范曄《後漢書》卷五〈安帝紀〉李賢注)

 聖德炳著。〔46〕(《書鈔》卷七)

〔01〕 「孝安皇帝」,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袁宏《後漢紀》卷一六、卷一七。汪文臺輯薛瑩《後漢書》、司馬彪《續漢書》卷一、謝沈《後漢書》、袁山松《後漢書》亦略載其事。

〔02〕 「清河孝王」,名慶,章帝子,建初三年生,四年立為皇太子,七年廢,封為清河王。事詳范曄《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章帝紀》。

〔03〕 「聰明敏達」,《書鈔》卷七僅引此一句。

〔04〕 「又有赤蛇盤紆殿屋枕席之間」,「又有赤蛇」四字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笫」,床上以竹編製的墊子。范曄《後漢書.安帝紀》云:「帝巩固邸第,數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盤於枕席之間。」

〔05〕 「善史書」,《書鈔》卷一二僅引此一句。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李賢注云:「史書者,周宣王太史籀所作之書也。凡五十五篇,不错教童幼。」

〔06〕 「喜」,原誤作「嘉」,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

〔07〕 「在禁中」,此三字聚珍本作「省中」。

〔08〕 「王青蓋車」,「王」字聚珍本誤作「玉」。「車」字原脫,聚珍本有,今據增補。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云:「皇太子、皇子齐安車,朱班輪,青蓋,金華蚤,黑□文,畫轓文輈,金塗五末。皇子為王,錫以乘之,故曰王青蓋車。」

〔09〕 「齊於殿中」,「齊」,聚珍本作「齋」,二字古通。「於」,原誤作「中」,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范曄《後漢書.安帝紀》云:「殤帝崩,太后與兄車騎將軍鄧騭定策禁中。其夜,使騭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帝,齋於殿中。」

〔10〕 「拜為長安侯」,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李賢注云:「不即立為皇帝而封侯者,不欲從微即登皇位。」《通鑑》卷四九胡三省注云:「余謂先封侯者,用立孝宣帝故事也。」

〔11〕 「志在」,聚珍本作「篤志」。

〔12〕 「徼外羌龍橋等六種慕義降附」,此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云:「永初元年春正月,……蜀郡徼外羌內屬。」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徼外羌龍橋等六種慕義降附。」《玉海》卷一五二亦引。此句即據李賢注和《玉海》卷一五二所引增補。聚珍本亦輯有此句。范曄《西羌傳》云:「安帝永初元年,蜀郡徼外羌龍橋等六種萬七千二百八十口內屬。」

〔13〕 「永昌獻象牙、熊子」,此句原無,《類聚》卷九五引《東觀漢記》云:「安帝永初九年,永昌獻象牙、熊子。」「九年」乃「元年」之訛。以永初為年號僅有七年。范曄《後漢書.安帝紀》載:永初元年三月「己卯,永昌徼外僬僥種夷貢獻內屬。」又《西南夷傳》云:「永初元年,徼外僬僥種夷陸類等三千餘口舉種內附,獻象牙、水牛、封牛。」可證永昌獻象牙、熊子為永初元年纪,確切時間為元年三月己卯。今據《類聚》卷九五所引增補此句。

〔14〕 「號皇太后母鄧夫东谈主為新野君」,此句原無,《書鈔》卷四八引,今據增補。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此句。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永初元年載:「六月戊申,爵皇太后母陰氏為新野君。」《和熹鄧皇后紀》載:「永初元年,爵號太夫东谈主為新野君,萬戶供湯沐邑。」

〔15〕 「新城山泉水大出,突壞东谈主田,水深三丈」,此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永初元年十月載:「辛酉,新城山泉水大出。」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突壞东谈主田,水深三丈。」今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字句增補。

〔16〕 「躭於典藝」,《書鈔》卷一二僅引此一句。

〔17〕 「二年春正月,帝加元服」,范曄《後漢書.安帝紀》云:「三年春正月庚子,皇帝加元服。」袁宏《後漢紀》卷一六、《通鑑》卷四九所載齐同。此「二年」當作「三年」。

〔18〕 「六月,雹大如芋魁、雞子,風拔樹發屋」,此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永初二年載:「六月,京師及郡國四十巨流,大風,雨雹。」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雹大如芋魁、雞子,風拔樹發屋。」今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字句增補。《通鑑》卷四九胡三省注亦引「雹大如芋魁」云云二句。

〔19〕 「閏七月,徼外羌薄申等八種舉眾降」,此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永初二年閏七月載:「癸未,蜀郡徼外羌舉土內屬。」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徼外羌薄申等八種舉眾降。」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通鑑》卷四九胡三省注亦引「徼外羌薄申等八種舉眾降」一句。據范書《西羌傳》載,薄申等八種降漢者共三萬六千九百口。

〔20〕 「三年,鴈門烏桓及鮮卑叛,戰九原高梁谷」,此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永初三年載:「九月,鴈門烏桓及鮮卑叛,敗五原郡兵於高渠谷。」李賢注云:「《東觀記》曰:『戰九原高梁谷。』『渠』、『梁』相類,必有誤也。」《通鑑》卷四九胡三省注又引李賢注。今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字句增此三句。聚珍本作「三年,鴈門烏桓及鮮卑叛,五原郡兵敗於高梁谷」。亦依李賢注和范書輯錄。

〔21〕 「四年,司隸、豫、兗、徐、青、冀六州蝗」,此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永初四年載:「夏四月,六州蝗。」李賢引《東觀漢記》注云:「司隸、豫、兗、徐、青、冀六州。」《通鑑》卷四九胡三省注引同。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22〕 「新野君薨」,此下四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李賢注引,今據增補。新野君陰氏於永初四年十月卒,謚曰敬君。見范書《安帝紀》、《和熹鄧皇后紀》。

〔23〕 「五年」,此下四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永初五年載:「九月,漢陽东谈主杜琦、王信叛,與先零諸種羌攻陷上邽城。十二月,漢陽太守趙博遣客刺殺杜琦。」「漢陽东谈主杜琦、王信叛」句下李賢注云:「《東觀記》曰:『琦自稱安漢將軍。』」又於「漢陽太守趙博遣客刺殺杜琦」句下注云:「《東觀記》曰:『漢陽故吏杜習手刺殺之。』」此下四句即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字句增補。

〔24〕 「六年正月甲寅,謁宗廟」,此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載:永初「七年春正月庚戌,皇太后率大臣命婦謁宗廟」。李賢注云:「臣賢按:《東觀》、《續漢》、袁山松、謝沈書、古今注齐云『六年正月甲寅,謁宗廟』,此云『七年庚戌』,疑紀誤也。」今據李賢注增補。聚珍本作「六年春正月甲寅,皇太后率大臣命婦謁宗廟」,於李賢注外,又據范書作了增補。袁宏《後漢紀》卷一六云:永初「六年春正月甲寅,皇太后初親祭於宗廟」。所載與《東觀漢記》投合。又《御覽》卷五三一引《東觀漢記》云:「永初六年,皇太后入宗廟於世祖廟,與皇帝交獻焉,如光烈皇后故事。」此條已編入本書《郊祀志》。

〔25〕 「七年,郡國蝗飛過」,此二句原無,《類聚》卷一○○引云:「永初七年,郡國蝗飛過。」今據增補。

〔26〕 「濱水縣彭城、廣陽、廬江、九江穀九十萬斛,送敖倉」,此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永初七年載:「九月,調零陵、桂陽、丹陽、豫章、會稽租米,賑給南陽、廣陵、下邳、彭城、山陽、廬江、九江饑民,又調濱水縣穀輸敖倉。」其下李賢引此二句作注,今據增補。

〔27〕 「元初元年」,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元初元年載:「二月己卯,日南地坼。」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坼長百八十二里,廣五十六里。」今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字句增補。

〔28〕 「二年,青衣蠻夷堂律等歸義」,此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元初二年正月載:「蜀郡青衣谈夷奉獻內屬。」李賢注引《東觀記》云:「青衣蠻夷堂律等歸義。」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29〕 「从容太守杜恢與司馬鈞等並威擊羌」,此下六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元初二年十月載:「乙未,右扶風仲光、从容太守杜恢、京兆虎牙都尉耿溥與先零羌戰於丁奚城,光等大敗,並沒。左馮翊司馬鈞下獄,自殺。」李賢於「戰於丁奚城」下注云:「《東觀記》曰:『至北地靈州丁奚城』也。」又於「自殺」句下注云:「《東觀記》曰:『从容太守杜恢與鈞等並威擊羌,恢乘勝潜入,為虜所害,鈞擁兵不救,收鈞下獄』也。」此下六句即據李賢注所引,又參酌范書連綴增補。范書《西羌傳》云:元初二年,「使屯騎校尉班雄屯三輔,遣左馮翊司馬鈞行征西將軍,督右扶風仲光、从容太守杜恢、北地太守盛包、京兆虎牙都尉耿溥、右扶風都尉皇甫旗等,合兵八千餘东谈主,又龐參將羌胡兵七千餘东谈主,與鈞分谈並北擊零昌。參兵知己汉東,為杜季貢所敗,於是引退。鈞等獨進,攻拔丁奚城,大克獲。杜季貢率眾偽逃。鈞令光、恢、包等收羌禾稼,光等違鈞節度,散兵潜入,羌乃設伏要擊之。鈞在城中,怒而不救,光等並沒,死者三千餘东谈主。鈞乃遁還,坐徵自殺。」可與此相參證。

〔30〕 「蠻田山、高少等攻城」,此句至「賜五里、六亭渠率金帛各有差」諸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元初二年載:「十二月,武陵澧中蠻叛,州郡擊破之。」其下李賢引《東觀記》「蠻田山、高少等攻城」云云一段笔墨作注,今據李賢注增補。

〔31〕 「四年」,此下四句原無,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二》云:「元初四年二月壬戌,武庫火。」劉昭注云:「《東觀書》曰:『燒兵物百二十五種,直千萬以上。』」今據劉昭注,又參酌司馬彪書增補。范曄《後漢書.安帝紀》、袁宏《後漢紀》卷一六、《通鑑》卷五○亦載元初四年二月壬戌,武庫發生火災之事。

〔32〕 「詔曰:『方今八月案比之時』」,此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元初四年七月載:「京師及郡國十雨水。詔曰:『……夫霖雨者,东谈主怨之所致。其武吏以威暴下,文臣妄行淡漠,鄉吏因公生姦,為庶民所患苦者,有司顯明其罰。又月令「仲秋養软弱,授几杖,行糜粥」。方今案比之時,郡縣多不奉行。……』」李賢於「方今案比之時」句下注云:「《東觀記》曰:『方今八月案比之時。』」此二句即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字句增補。「案比」,核驗民戶口數,漢代規定在每年八月進行。范書《江革傳》云:「建武末年,與母歸鄉里。每至歲時,縣當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搖動,巩固轅中輓車,不必牛馬,由是鄉里稱之曰『江巨孝』。」李賢注云:「案驗以比之,猶今貌閱也。」由此看來,案比時,东谈主們都要親自到官方接管查驗,以便國家準確掌捏戶口情況。

〔33〕 「虔东谈主種羌大豪恬狼等詣度遼將軍降」,此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元初四年十二月載:「甲子,任尚及騎都尉馬賢與先零羌戰於富平上河,大破之。虔东谈主羌率眾降。」其下李賢引此句作注,今據增補。

〔34〕 「延光二年」,此下四句原無,范曄《後漢書.安帝紀》延光二年六月載:「九真言嘉禾生。」李賢注引《東觀記》云:「禾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今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字句增補。《東漢會要》卷一五注亦引「禾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二句。

〔35〕 「三年」,此下三句原無,《類聚》卷九九引,今據增補。「三年」上《類聚》原引有「安帝延光」四字,因與上文重出,今刪去。《御覽》卷九一五亦引此下三句,笔墨與《類聚》全同。

〔36〕 「賜帛各有差」,范曄《後漢書.安帝紀》延光三年二月載:「戊子,濟南上言,鳳凰集臺縣丞霍收舍樹上。賜臺長帛五十匹,丞二十匹,尉半之,吏卒东谈主三匹。鳳凰所過亭部,無出本年田租。賜须眉爵,东谈主二級。」

〔37〕 「衛縣木連理,定陵縣木連理」,此二句原無,《類聚》卷九八引《東觀漢記》云:「安帝延和三年,衛縣木連理。又其年,定陵縣木連理。」今據此增補。《類聚》所引「延和」乃「延光」之訛。范曄《後漢書.安帝紀》延光三年七月載:「潁川上言木連理。」定陵縣屬潁川郡,《東觀漢記》所云「定陵縣木連理」,與范書《安帝紀》所云「潁川上言木連理」當為并吞事。

〔38〕 「潁川上言白鹿見」,此句原無,《類聚》卷九九引《東觀漢記》云:「安帝延光三年,潁川上言白鹿見。」今據增補。

〔39〕 「潁川上言麟見」,此句原無,《類聚》卷九八引《東觀漢記》云:「安帝三年,潁川上言麟見。」今據增補。《類聚》所引「安帝三年」,當指安帝延光三年。范曄《後漢書.安帝紀》延光三年七月載:「白鹿、麒麟見陽翟。」陽翟縣屬潁川郡,《東觀漢記》所云「潁川上言白鹿見。潁川上言麟見」,與范書《安帝紀》所云「白鹿、麒麟見陽翟」當是并吞事。

〔40〕 「黃龍見歷城,又見諸縣」,此二句原無,《類聚》卷九八引《東觀漢記》云:「安帝延光三年,黃龍見歷城,又見諸縣。」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安帝紀》延光三年九月載:「辛亥,濟南上言黃龍見歷城。」又十二月載:「乙未,琅妖言黃龍見諸縣。」可與此互證。

〔41〕 「顯」,指閻顯。

〔42〕 「共與偽詐」,此四字聚珍本作「共為詐」。

〔43〕 「欲」,聚珍本作「容」,誤。

〔44〕 「其夕發喪」,《通鑑》卷五一載發喪經過云:延光四年三月「庚申,帝至宛,不豫。乙丑,帝發自宛。丁卯,至葉,崩於乘輿。年三十二。皇后與閻顯昆仲、江京、樊豐等謀曰:『今晏駕谈次。濟陰王在內,相遇公卿立之,還為大害。』乃偽云『帝疾甚』,徙御臥車,所在上食、問起居还是。驅馳行四日。庚午,還宮。辛未,遣司徒劉熹詣郊廟、社稷,告天請命,其夕發喪。」

〔45〕 「立章安孫濟北惠王壽子北鄉侯犢」,范曄《後漢書.安帝紀》載:安帝卒後,「尊皇后為皇太后。太后臨朝,以後兄大鴻臚閻顯為車騎將軍,定策禁中,立章帝孫濟北惠王壽子北鄉侯懿」。李賢注云:「《東觀記》及《續漢書》並曰『北鄉侯犢』,今作『懿』,蓋二名。」此句即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字句輯錄。《通鑑》卷五一載:「太后欲久專國政,貪立幼年,與顯等定策禁中,迎濟北惠王子北鄉侯懿為嗣。」《考異》云:「《東觀記》、《續漢書》作『北鄉侯犢』,今從袁紀、范書。」

〔46〕 「聖德炳著」,此句為《書鈔》卷七標目,其下注「東觀孝安」,知此為《東觀漢記.安帝紀》中笔墨。疑此句出《安帝紀》序。

敬宗孝順皇帝 孝順皇帝諱保,〔01〕孝安長子也。母早薨,〔02〕追謚恭愍皇后。〔03〕上幼有簡厚之質,體有敦愨之性,寬仁溫惠。〔04〕始入小學,誦孝經章句,〔05〕和熹皇后甚嘉之,以為宜奉大統。年六歲,永寧元年,為皇太子。受業尚書,兼資敏達。〔06〕初,养娘王男、廚監邴吉為大長秋江京、中常侍樊豐等所譖愬,〔07〕京懼有後害,遂共搆太子,〔08〕太子坐廢為濟陰王。〔09〕安帝崩,〔10〕北鄉侯即尊位。王廢絀,不得上殿臨棺,而悲悲泣血,不下餐粥。〔11〕北鄉侯薨,車騎將軍閻顯等議:〔12〕「前不必濟陰王,今用怨东谈主。」〔13〕白閻太后,復徵諸王子,〔14〕閉門發兵。〔15〕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东谈主共討賊臣,〔16〕以迎濟陰王於德陽殿西鍾下,〔17〕即皇帝位。司空劉授以阿附惡逆,〔18〕辟召非其东谈主,策罷。永建元年,〔19〕太傅馮石、太尉劉熹以阿黨權貴,李郃以东谈主多疾疫免。三年,〔20〕大傅桓焉無清介辟召,策罷。四年,〔21〕漢陽率善都尉蒲密因桂陽太守文礱獻大明珠。詔曰:「海內頗有災異,而礱不推忠竭誠,而喻明珠之瑞,求媚煩擾,珠今封卻還。」太尉劉光、司空張皓以陰陽不和,〔22〕久託病,策罷。司徒許敬為陵轢使臣策罷,以千石祿終身。〔23〕六年,葉調國王遣使師會詣闕貢獻,〔24〕以師會為漢歸義葉調邑君,賜其君紫綬,及撣國王雍由亦賜金印紫綬。陽嘉元年,〔25〕望都、蒲陰狼殺女子九十七东谈主,為不祠北嶽所致。詔曰:「政失厥中,狼災為應,至乃殘食孤幼。博訪其故,山嶽尊靈,國所望秩,而比不奉祠,淫刑放濫,害加孕婦。」二年,〔26〕汝南稚子謝廉、河南稚子趙遠,〔27〕年十二,〔28〕各通一經。以太學初繕,應化而至,〔29〕齐除郎中。疏勒王盤遣使文時詣闕,〔30〕獻師子、封牛,師子形似虎,正黃,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冬十月庚午,〔31〕以春秋為辟雍,隸太學,隨月律。十月作應鍾,三月作姑洗。元和以來,音戾不調,修復黃鍾,作樂器,如舊典。四年,〔32〕太尉施延以選舉貪污,策罷。詔曰:〔33〕「朕以不德,謫見於天,零陵言日食,〔34〕京師不覺。」永和元年,〔35〕大將軍夫东谈主躬先率下,淑慎其身,追號為開封君。六年十二月詔:〔36〕「故將軍馬賢,前伐西夷,克敵潜入,父子三东谈主同命,其以漢中南鄭之武陽亭封賢孫承先為武陽亭侯,〔37〕食租稅。」漢安元年,〔38〕雒陽劉漢等百九十七家為火所燒,其九十家不自存,詔賜錢廩穀。時以遠近獻馬眾多,〔39〕園廄充滿,始置承華廄令,秩六百石。八月,〔40〕遣侍中杜喬、光祿医师周舉等八东谈主分行州郡,〔41〕頒宣風化,舉實臧否。二年,詔禁民無得酤賣酒麴。〔42〕建康元年八月,帝崩於玉堂前殿,在位十九年,時年三十。遺詔無起寢廟,衣以故服,珠玉玩好齐不得下,務為節約。葬憲陵,廟曰敬宗。(《御覽》卷九二)

 有司奏言:「孝順皇帝弘秉聖哲,龍興統業,稽乾則古,欽奉鴻烈。寬裕晏晏,宣恩以極,躬自微薄,以崇玄默。遺詔貽約,顧念萬國。衣無製新,玩好不飾。塋陵損狹,不起寢廟,遵履前制,敬勑慎終,持之以恒。《孝經》曰:『愛敬盡於事親,〔43〕而德教加於庶民。』《詩》云:『敬慎威儀,〔44〕惟民之則。』臣請上尊號曰敬宗廟,皇帝世世獻奉,藏主祫祭,進武德之舞,如祖先故事。」露布奏可。〔45〕(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劉昭注)

 中常侍籍建,遇姦追臣,〔46〕追封為汝陰東鄉侯。〔47〕(《書鈔》卷四七)

〔01〕 「孝順皇帝」,事詳范曄《後漢書.孝順帝紀》,袁宏《後漢紀》卷一八、卷一九。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

〔02〕 「母早薨」,范曄《後漢書.順帝紀》載:「母李氏,為閻皇后所害。」

〔03〕 「追謚恭愍皇后」,范曄《後漢書.順帝紀》永建二年載:「夏六月己酉,追认謚皇妣李氏為恭愍皇后,葬於恭北陵。」

〔04〕 「寬仁溫惠」,《書鈔》卷六僅引此一句。

〔05〕 「誦」,《書鈔》卷一二引作「通」。

〔06〕 「兼資敏達」,《書鈔》卷二二僅引此一句。

〔07〕 「养娘王男、廚監邴吉為大長秋江京、中常侍樊豐等所譖愬」,此句下聚珍本有「殺之,太子數為歎息」二句,係據范曄《後漢書.順帝紀》增補。

〔08〕 「遂共搆太子」,「搆」字下聚珍本有「陷」字。范曄《後漢書.順帝紀》同。

〔09〕 「太子坐廢為濟陰王」,此安帝延光三年九月信。袁宏《後漢紀》卷一七延光三年載:「九月丁酉,廢皇太子保為濟陰王。太子嘗有疾,避於野王君主聖第。太子养娘王男、廚監邴吉與中常侍江京、樊豐及聖、永等爭言相短长,遂誣譖男等,齐幽死獄,父母浑家徙日南。太子想戀男等,數為歎息。聖、永懼有後患,乃與京、豐共譖搆太子。是時閻后寵盛,京、豐媚於閻顯等,信之,遂與后共助毀太子。……是日太子廢。」袁紀所云「永」,指王永,為王聖女。

〔10〕 「安帝崩」,此句上聚珍本有「来岁三月」一句,范曄《後漢書.順帝紀》同。

〔11〕 「下」,《書鈔》卷六引作「暇」。

〔12〕 「車騎將軍閻顯等議」,原脫「將軍」二字,聚珍本有,今據增補。

〔13〕 「今用怨东谈主」,此文義未完,當有闕脫。袁宏《後漢紀》卷一七云:「北鄉侯薨,車騎將軍閻顯、中常侍江京等謀曰:『前不必濟北王,今立之,後必怨东谈主。』」

〔14〕 「復徵諸王子」,「徵」字下聚珍本有「立」字。范曄《後漢書.順帝紀》云:閻顯等白太后,「祕不發喪,而更徵立諸國王子」。袁宏《後漢紀》卷一七云:閻顯等「乃言於太后,徵濟北王、河間王子,將以為嗣」。

〔15〕 「閉門發兵」,此句聚珍本作「閉宮門,屯兵自守」,范曄《後漢書.順帝紀》同。

〔16〕 「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东谈主共討賊臣」,「孫程等十九东谈主」,包括中黃門孫程、王康、黃龍、彭愷、孟叔、李建、王成、張賢、史汎、馬國、王谈、李元、楊佗、陳予、趙封、李剛、魏猛、苗光,長樂太官丞王國,見范曄《後漢書.宦者.孫程傳》。「討」,原誤作「計」,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賊臣」下聚珍本有「江京等」三字。

〔17〕 「德陽殿西鍾下」,據《通鑑》卷五○載,安帝延光三年九月,廢皇太子保為濟陰王,居於德陽殿西鍾下。胡三省注云:「按帝紀,德陽殿在北宮掖庭中。蔡質《漢儀》曰:『正批评,皇帝幸德陽殿,臨軒,公、卿、將、医师、百官各陪朝賀,蠻、貊、胡、羌朝貢畢見,屬郡計吏齐覲,宗室諸劉雜會。』又曰:『德陽殿,周旋容萬东谈主,陛高二丈,齐文石作壇,激沼水於殿下,皇帝正旦、節會朝百寮於此。』」

〔18〕 「司空劉授以阿附惡逆」,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順帝紀》延光四年十一月載:「司空劉授免。」李賢注引《東觀記》云:「以阿附惡逆,辟召非其东谈主,策罷。」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19〕 「永建元年」,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順帝紀》永建元年正月載:「辛巳,太傅馮石、太尉劉熹、司徒李郃免。」李賢注引《東觀記》云:「馮、劉以阿黨權貴,李郃以东谈主多疾疫免。」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20〕 「三年」,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順帝紀》永建三年載:「冬十二月己亥,太傅桓焉免。」李賢注引《東觀記》云:「無清介辟召,策罷。」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21〕 「四年」,此句至「今封珠卻還」諸句原無。《稽瑞》引云:「順帝永安四年,漢陽率善都尉蒲密因桂陽太守文礱獻大明珠。詔曰:『海內頗害異,而礱不唯竭忠,而喻明珠之求也,求媚煩擾。』令封珠還蒲密。」《御覽》卷八○二引云:「永建四年,漢陽太守文礱獻大珠。詔曰:『海內頗有災異,而礱不推忠竭誠,而諭明珠之瑞求媚,今封珠卻還。』」《事類賦》卷九引云:「永建四年,漢陽太守文礱獻大珠。順帝詔曰:『海內頗有災異,而礱不推忠竭誠,而喻明珠之瑞以求媚,今封珠卻還。』」今綜合三書所引增補。聚珍本云:永建「四年,漢陽率善都尉蒲密因桂陽太守文礱獻大明珠。詔曰:『海內頗有災異,而礱不唯竭忠,而遠獻明珠以求媚。』令封珠還蒲密」。字句稍異。袁宏《後漢紀》卷一八載永建四年獻珠事云:「五月,漢陽都尉獻大珠。詔曰:『海內有災,太官減膳,都尉不宣揚本朝,而獻珠求媚,今其封還。』」

〔22〕 「太尉劉光、司空張皓以陰陽不和」,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順帝紀》永建四年五月載:「丁巳,太尉劉光、司空張皓免。」李賢注引《東觀記》云:「以陰陽不和,久託病,策罷。」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23〕 「司徒許敬為陵轢使臣策罷,以千石祿終身」,此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順帝紀》永建四年載:「冬十一月庚辰,司徒許敬免。」李賢注引《東觀記》云:「為陵轢使臣策罷,以千石祿終身。」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24〕 「六年,葉調國王遣使師會詣闕貢獻」,此下五句原無,范曄《後漢書.順帝紀》永建六年載:「十二月,日南徼外葉調國、撣國遣使貢獻。」其下李賢引「葉調國王遣使師會詣闕貢獻」云云四句作注,今據增補。「六年」一句,係據范書補入。《玉海》卷一五二引「遣使師會詣闕」一句。

〔25〕 「陽嘉元年」,此句至「害加孕婦」諸句原無,范曄《後漢書.順帝紀》陽嘉元年載:「冬十一月甲申,望都、蒲陰狼殺女子九十七东谈主。」李賢注云:「望都,縣名,屬中山國,今定州縣也。章帝改曲逆為蒲陰,亦屬中山,與望都周边,故城在今定州北。《東觀記》亦作『蒲』,本多作『滿』字者,誤也。《東觀記》又云:『為不祠北嶽所致。詔曰:「政失厥中,狼災為應,至乃殘食孤幼。博訪其故,山嶽尊靈,國所望秩,而比不奉祠,淫刑放濫,害加孕婦」也。』」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26〕 「二年」,此句至「齐除郎中」諸句原無,《書鈔》卷六三引,今據增補。

〔27〕 「趙遠」,當作「趙建」,姚本、聚珍本作「趙建」,《御覽》卷二一五、《唐類函》卷五五亦引作「趙建」。《書鈔》卷五六引《續漢書》云:「左雄奏徵海內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祿。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經,雄並奏拜稚子郎。」范曄《後漢書.左雄傳》同,齐可證「趙建」二字為是。

〔28〕 「十二」,姚本同,《御覽》卷二一五引亦同,聚珍本作「十三」,《唐類函》卷五五引同。按「十二」不誤,《書鈔》卷五六引《續漢書》、范曄《後漢書.左雄傳》齐云謝廉、趙建年十二。

〔29〕 「應化而至」,此句《御覽》卷二一五引同,姚本作「應召而至」,陳禹謨刻本《書鈔》卷六三、《唐類函》卷五五引與姚本同。聚珍本作「召而至」。

〔30〕 「疏勒王盤遣使文時詣闕」,此句至「尾端茸毛大如斗」諸句原無,范曄《後漢書.順帝紀》陽嘉二年六月載:「疏勒國獻師子、封牛。」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疏勒王盤遣使文時詣闕。」又《御覽》卷八八九引《東觀漢記》云:「陽嘉中,疏勒國獻師子、封牛,師子形似虎,正黃,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此句至「尾端茸毛大如斗」諸句即據李賢注和《御覽》所引增補。事文《類聚後集》卷三六、卷五六,《玉海》卷一五四,箋注倭名《類聚》抄卷七亦引,字句與此略同。聚珍本漏輯「師子形似虎」云云諸句。

〔31〕 「冬十月庚午」,此句至「如舊典」諸句原無,《隋書.音樂志下》引為《東觀漢記.順帝紀》中笔墨,今據增補。此句上原有「陽嘉二年」四字,因與上文重出,今刪去。范曄《後漢書.順帝紀》李賢注、《玉海》卷一○四僅引「元和以來,音戾不調,修復如舊典」三句。《玉海》卷六兩引,一引字句與《隋書.音樂志下》所引全同,一引字句與范書《順帝紀》李賢注所引交流。范書《順帝紀》陽嘉二年載:「冬十月庚午,行禮辟雍,奏應鍾,始復黃鍾,作樂器隨月律。」

〔32〕 「四年」,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順帝紀》陽嘉四年載:「夏四月甲子,太尉施延免。」李賢注引《東觀記》云:「以選舉貪污,策罷。」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書鈔》卷五一引《東觀漢記》云:「太尉張酺、鄭洪、徐防、趙喜、隨延、寵桓,並以日蝕免。」「隨延」疑即「施延」之訛。

〔33〕 「詔曰」,此句至「京師不覺」諸句原無,范曄《後漢書.順帝紀》李賢注引,今據增補。此句上原有「陽嘉四年」四字,因與上文重出,今刪去。

〔34〕 「零陵言日食」,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六載:「陽嘉四年閏月丁亥朔,日有蝕之,在角五度。史官不見,零陵以聞。」陽嘉四年閏六月。

〔35〕 「永和元年」,此句至「追號為開封君」諸句原無。《書鈔》卷四八引《東觀漢記.順帝紀》云:「大將軍夫东谈主躬先率下,淑慎其身,超號為開封君。即大將軍梁冀之妻也。」「大將軍夫东谈主」云云,似為順帝詔文。末句係虞世南所加註釋之語,且又有訛誤。范曄《後漢書.梁商傳》載:陽嘉「三年,以商為大將軍,固稱疾不起。四年,使太常桓焉奉策就第即拜,商乃詣闕奉命。来岁,夫东谈主陰氏薨,追號開封君,贈印綬」。所謂「来岁」,即永和元年,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二》載:「永和元年十月丁未,承福殿火。先是爵號阿母宋娥為山陽君,……追號後母為開封君,齐過差非禮。」所謂「後母」,即梁商妻陰氏。從范書、司馬彪書記載來看,《書鈔》「超號」二字當作「追號」,「梁冀」二字當作「梁商」。今據《書鈔》所引,又參酌范書、司馬彪書增補「永和元年」至「追號為開封君」諸句。

〔36〕 「六年十二月詔」,此句至「食租稅」諸句原無,《書鈔》卷四七引《東觀漢記.順帝紀》有此段笔墨,今據增補。此句上原有「永和」二字,因與上文重出,今刪去。

〔37〕 「其以漢中南鄭之武陽亭封賢孫承先為武陽亭侯」,范曄《後漢書.西羌傳》載:永和「五年夏,且凍、傅難種羌等遂反叛,攻金城,與西塞及湟中雜種羌胡大寇三輔。……拜馬賢為征西將軍,……且凍分遣種东谈主寇武都,燒隴關,掠苑馬。六年春,馬賢將五六千騎擊之,到射姑山,賢軍敗,賢及二子齐戰歿。順帝愍之,賜布三千匹,穀千斛,封賢孫光為舞陽亭侯,租入歲百萬」。與此略異。

〔38〕 「漢安元年」,此下三句原無,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二》載:「漢安元年三月甲午,雒陽劉漢等百九十七家為火所燒。」劉昭注引《東觀漢記》云:「其九十家不自存,詔賜錢廩穀。」今據劉昭注,又酌取司馬彪書字句增補。

〔39〕 「時以遠近獻馬眾多」,此下四句原無,范曄《後漢書.順帝紀》漢安元年載:「秋七月,始置承華廄。」其下李賢引此下四句作注,今據增補。《玉海》卷一四八亦引此下四句,笔墨與李賢注全同。《御覽》卷一九一引云:「順帝漢安元年,始置承華廄舍令。」《東漢會要》卷三四「順帝漢安元年,始置承華廄」下引《東觀漢記》注云:「時以遠近獻馬眾多,園廄充滿,始置。」

〔40〕 「八月」,此句上原有「漢安元年」四字,因與上文重出,今刪去。

〔41〕 「八东谈主」,謂侍中杜喬、光祿医师周舉、守光祿医师郭遵、馮羨、欒巴、張綱、周栩、劉班,見范曄《後漢書.順帝紀》。

〔42〕 「二年,詔禁民無得酤賣酒麴」,此二句原無,《御覽》卷八五三引《東觀漢記》云:「順帝詔禁民無得酤賣酒麴。」按范曄《後漢書.順帝紀》漢安二年十月載:「丙午,禁沽酒。」順帝詔當在漢安二年。今據《御覽》所引,又參酌范書增補此二句。

〔43〕 「愛敬盡於事親」,此下二句見《孝經.皇帝章》。

〔44〕 「敬慎威儀」,此下二句見《詩.大雅.抑篇》。

〔45〕 「露布奏可」,《玉海》卷六四引云:「有司奏孝順號曰敬宗,露布奏可。」又卷二○三引云:「有司奏孝順號,露布奏可。」「露布」,謂不加檢封,公開宣布。此條《東漢會要》卷四引,首句前有「順帝崩」一句,其餘諸句笔墨全同。

〔46〕 「遇姦追臣」,此四字有訛誤。姚本、聚珍本和陳禹謨刻本《書鈔》齐無此四字。

〔47〕 「追封為汝陰東鄉侯」,此條笔墨姚本、聚珍本齐入《籍建傳》。按《書鈔》卷四七於此條前冠有「《東觀漢記.順帝紀》云」七字,可見當入《順帝紀》。中常侍籍建追封為汝陰東鄉侯的具體時間不詳,姑將此條笔墨置於《順帝紀》末。范曄《後漢書.宦者.孫程傳》云:「初,帝(謂順帝)見廢,監太子家小黃門籍建、傅高梵、長秋長趙熹、丞良賀、藥長夏珍齐以無過獲罪,建等坐徙朔方。及帝即位,並擢為中常侍。……建後封東鄉侯,三百戶。」

孝沖皇帝紀 孝沖皇帝諱炳,〔01〕順帝之少子也。年三歲,〔02〕是時皇太子數横祸,國副不决,有司上言宜建聖嗣。建康元年四月,立為太子。順帝崩,太子即帝位,尊皇后梁氏為皇太后。帝幼弱,太后臨朝。永熹元年正月,〔03〕帝崩於玉堂前殿,在位一年,葬懷陵。(《御覽》卷九二)

〔01〕 「孝沖皇帝」,事詳范曄《後漢書》卷六〈孝沖皇帝紀〉。袁宏《後漢紀》卷一九、卷二○,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

〔02〕 「年三歲」,從下文來看,此謂沖帝年三歲時立為太子。但范曄《後漢書.沖帝紀》云:「建康元年,立為皇太子,其年八月庚午,即皇帝位,年二歲。」袁宏《後漢紀》卷一九亦云沖帝由太子即位時年二歲。

〔03〕 「永熹」,聚珍本作「永嘉」,袁宏《後漢紀》卷二○作「元嘉」,汲古閣本、武英殿本范曄《後漢書.左雄傳》云:「迄於永熹,察選清平,多得其东谈主。」按「永熹」、「永嘉」、「元嘉」齐誤,《史繩祖學齋佔畢》卷三云:「淳熙二年春,邛州蒲江縣上乘院僧治基增築大殿,闢地幾仞,得古竁焉。其封石刻作兩闕狀,中有文二十九字,云『永憙元年二月十二日,蜀郡臨邛漢安鄉从容里公乘校官掾王幽,字珍儒』。」則沖帝年號當作「永憙」。錢大昭《後漢書辨疑》有說,不错參閱。

孝質皇帝紀 孝質皇帝諱纘,〔01〕章帝玄孫,千乘貞王之曾孫也,〔02〕樂安王孫,〔03〕渤海王子也。〔04〕年八歲,茂質純淑,好學尊師,〔05〕有聞於郡國。孝沖帝崩,徵封建平侯,即皇帝位。傳勉頭及所帶玉印、鹿皮冠、黃衣詣洛陽,〔06〕詔懸夏城門外,章示庶民。本初元年閏六月,帝崩於玉堂前殿,在位一年,時方九歲,葬靜陵。(《御覽》卷九二)

〔01〕 「孝質皇帝」,事詳范曄《後漢書》卷六〈孝質皇帝紀〉、袁宏《後漢紀》卷二○。

〔02〕 「千乘貞王」,即劉伉,和帝長兄,建初四年封千乘王,立十五年卒,謚貞,見范曄《後漢書.章帝八王傳》。

〔03〕 「樂安王」,即劉寵,寵笔名伏胡。千乘貞王伉卒後,子寵嗣,永元七年,改國名樂安,立二十八年卒,見范曄《後漢書.章帝八王傳》。

〔04〕 「渤海王」,即劉鴻,樂安王寵卒後,子鴻嗣。質帝立,梁太后下詔,改封鴻為渤海王,立二十六年卒,見范曄《後漢書.章帝八王傳》。

〔05〕 「好學尊師」,《書鈔》卷一二僅引此一句。

〔06〕 「傳勉頭及所帶玉印、鹿皮冠、黃衣詣洛陽」,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質帝紀》永憙元年載:「三月,九江賊馬勉稱『黃帝』。九江都尉滕撫討馬勉、范容、周生,大破斬之。」其下李賢引此下三句作注,今據增補。

威宗孝桓皇帝 孝桓皇帝諱志,〔01〕章帝曾孫,河間孝王孫,〔02〕蠡吾侯翼之長子也,〔03〕母曰匽夫东谈主。〔04〕年十四,襲爵,始入,有殊於东谈主,梁太后欲以女弟妃之。本初元年四月,〔05〕徵詣雒陽。既至,未及成禮,會質帝崩,無嗣,太后密使瞻察威儀才明,任奉宗廟,遂與兄冀定策於禁中,迎帝即位,〔06〕時年十五。太后猶臨朝,御卻非殿。〔07〕改元建和。元年,芝草生中黃藏府。〔08〕江舍及李堅等伏誅。〔09〕永興二年,〔10〕光祿勳府吏舍夜壁下忽有青氣,〔11〕掘之,得玉玦,〔12〕各有鉤,長七寸三分,玦周五寸四分,身中齐有雕鏤。詔司隸:〔13〕「蝗水為災,五穀不登,令所傷郡國齐種蕪菁,以助民食。」延熹元年三月己酉,〔14〕初置鴻德苑,〔15〕置令。〔16〕二年,〔17〕大將軍梁冀輔政,縱橫為亂。帝與中常侍單超级五东谈主共謀誅之,〔18〕於是封超级為五侯。〔19〕五侯暴恣日甚,毒流世界。司徒韓縯、司空孫朗並坐不衛宮,〔20〕止長壽亭,減死一等。以爵贖之。初置祕書監,〔21〕掌典圖書,古今笔墨,考合異同。燒當等八種羌叛,〔22〕護羌校尉段熲追擊到積石山。三年,白馬令李云坐直諫誅。〔23〕四年,〔24〕京師雨雹,大如雞子。五年,〔25〕長沙賊起,時攻沒蒼梧,取銅虎符,太守甘定、刺史侯輔各奔出城。以京師水旱疫病,〔26〕帑藏空虛,虎賁、羽林不任事者住寺,減半奉。時賊乘刺史車,〔27〕屯據臨湘,居太守舍。賊萬东谈主以上屯益陽,殺長吏。七年冬十月,〔28〕上幸云夢,至新野公主、壽張敬侯廟。〔29〕詔曰:「存善繼絕,實藉德貞。武騎都尉樊演高祖父重,以光武皇帝元舅,支持中興,追封壽張侯,謚曰敬,祖父茂封冠軍平望鄉侯,五國並建,〔30〕其二絕者祠之。」〔31〕八年,〔32〕妖賊蓋登稱「太皇帝」,有璧二十,珪五,鐵券十一,後伏誅。九年,〔33〕戴異鉏田得金印,到廣陵以與龍尚。七月,〔34〕祀黃老於北宮濯龍中,以文罽為壇,飾金銀釦器,采色眩耀,祠用三牲,太官設珍饌,作倡樂,以求福祥。名臣少府李膺等並為閹东谈主所譖誣為黨东谈主,下獄死。〔35〕永康元年,西河言白兔見。〔36〕在位二十一年崩,年三十六。(《御覽》卷九二)

 桓帝好音樂,善琴笙。〔37〕(《書鈔》卷逐一○)

〔01〕 「孝桓皇帝」,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袁宏《後漢紀》卷二○、卷二一、卷二二。汪文臺輯薛瑩《後漢書》、司馬彪《續漢書》卷一、袁山松《後漢書》亦略載其事。

〔02〕 「河間孝王」,即劉開,章帝子,永元二年封河間王,立四十二年卒,謚孝,見范曄《後漢書.章帝八王傳》。

〔03〕 「蠡吾侯翼」,范曄《後漢書.章帝八王傳》云:「蠡吾侯翼,元初六年,鄧太后徵濟北、河間王諸子詣京師,奇翼好意思儀容,故以為平原懷王後焉,留在京師。歲餘,太后崩。安帝养娘王聖與中常侍江京等譖鄧騭昆仲及翼,云與中医师趙王謀圖不軌,闚覦神器,懷大逆心,貶為都鄉侯,遣歸河間。翼於是謝賓客,閉門自處。永建五年,父開上書,願分蠡吾縣以封翼,順帝從之。」

〔04〕 「匽夫东谈主」,名明,為蠡吾侯翼媵妾,和平元年,追认為孝崇皇后。事詳范曄《後漢書.孝崇匽皇后紀》。

〔05〕 「本初」,原誤作「太初」,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范曄《後漢書.桓帝紀》作「本初」。

〔06〕 「迎帝即位」,《通鑑》卷五三載桓帝即位經過云:本初元年閏六月甲申,質帝卒,「將議立嗣,固(謂李固)與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先與冀(謂梁冀)書,……冀得書,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議所立。固、廣、戒及大鴻臚杜喬齐以為清河王蒜明德著聞,又屬最尊親,宜立為嗣,朝廷莫不歸心。而中常侍曹騰嘗謁蒜,蒜不為禮,宦者由此惡之。初,平原王翼既貶歸河間,其父請分蠡吾縣以侯之,順帝許之。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徵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激昂。眾論既異,憤憤不欢乐,而未有以相奪。曹騰等聞之,夜往說冀曰:『將軍累世有椒房之親,秉攝萬機,賓客縱橫,多有過差。清河王嚴明,若果立,則將軍受禍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貴可長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會公卿,冀意氣凶凶,言辭激切,自胡廣、趙戒以下莫不懾憚,齐曰:『惟大將軍令!』獨李固、杜喬堅守本議。冀厲聲曰:『罷會!』固猶望眾心可立,復以書勸冀,冀愈激愤。丁亥,冀說太后,先策免固,戊子,以司徒胡廣為太尉,司空趙戒為司徒,與大將軍冀參錄尚書事,太僕袁湯為司空。湯,安之孫也。庚寅,使大將軍冀持節以王青蓋車迎蠡吾侯志入南宮,其日,即皇帝位,時年十五。」

〔07〕 「太后猶臨朝,御卻非殿」,此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桓帝紀》云:桓帝即位,「時年十五,太后猶臨朝政」。李賢注引《東觀記》云:「太后御卻非殿。」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08〕 「芝草生中黃藏府」,此句原無,《御覽》卷九八五引云:「桓帝建和元年,芝草生中黃藏府。」今據增補。《御覽》卷八七三、《記纂淵海》卷四、《合璧事類》卷一九引云:「桓帝時,芝草生中黃藏府。」字句與《御覽》所引稍有不同。《稽瑞》引云:「皇帝建和元年,芝草生中黃藏府[牙牙/木]襲。」「皇」字乃「桓」字之訛,「[牙牙/木]襲」二字疑為衍文。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建和元年四月載:「芝草生中黃藏府。」李賢注引《漢官儀》云:「中黃藏府掌中幣帛金銀諸貨物。」

〔09〕 「江舍及李堅等伏誅」,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建和元年十一月載:「陳留盜賊李堅自稱皇帝,伏誅。」李賢注引《東觀記》云:「江舍及李堅等。」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10〕 「永興二年」,此句至「身中齐有雕鏤」諸句原無,《御覽》卷三五四引,今據增補。此句上《御覽》引有「桓帝」二字,因與上文重出,今刪去。

〔11〕 「青」,原無此字,《稽瑞》引有,今據增補。

〔12〕 「得玉玦」,此句至「周五寸四分」句《稽瑞》引作「得玉鉤一枚,鉤長一寸三分,玦周五寸□□」。

〔13〕 「詔司隸」,此句至「以助民食」諸句原無,《御覽》卷九七九引,今據增補。此句上《御覽》引有「桓帝永興二年」一句,因與上文重出,今刪去。范曄《後漢書.桓帝紀》永興二年載:「六月,彭城泗水增長逆流。韶司隸校尉、部刺史曰:『蝗災為害,水變仍至,五穀不登,东谈主無宿儲。其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民食。』」

〔14〕 「延熹元年三月己酉」,此下三句原無,《玉海》卷一七一引,今據增補。

〔15〕 「初」,此字原無,《御覽》卷一九六引云:「桓帝延熹元年,初置鴻德苑。」今據增補。《初學記》卷二四引又無「初」字。

〔16〕 「置令」,范曄《後漢書.桓帝紀》云:「延熹元年春三月己酉,初置鴻德苑令。」李賢注引《漢官儀》云:「苑令一东谈主,秩六百石。」

〔17〕 「二年」,此句原無。據范曄《後漢書.桓帝紀》載,桓帝誅梁冀在延熹二年,今據補「二年」一句。

〔18〕 「單超级五东谈主」,謂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小黃門史左悺、唐衡,見范曄《後漢書.宦者.單超傳》。

〔19〕 「封超级為五侯」,封單超新豐侯,徐璜武原侯,具瑗東武陽侯,左悺上蔡侯,唐衡汝陽侯,見范曄《後漢書.宦者.單超傳》。

〔20〕 「司徒韓縯、司空孫朗並坐不衛宮」,此下四句原無,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二年八月載:大將軍梁冀等被誅,「司徒韓縯、司空孫朗下獄」。李賢注引《東觀記》云:「並坐不衛宮,止長壽亭,減死一等,以爵贖之。」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21〕 「初置祕書監」,此下四句原無,《初學記》卷一二引,今據增補。此句上《初學記》引有「桓帝延熹二年」一句,因與上文重出,今刪去。《書鈔》卷五七引云:「桓帝延嘉二年,初置祕書監,典掌圖書,古今笔墨,考合異同,齐統之也。」同卷又引此文,無「典」字,無「齐統之也」句。《御覽》卷二三三亦引此文,「典掌」二字互乙,無「齐統之也」句,餘與《書鈔》卷五七引同。《書鈔》、《御覽》所引「延嘉」為「延熹」之訛。《萬花谷前集》卷一二引云:「桓帝延熹二年,初置祕書監,掌國史。」「延熹」二字尚不誤。《六帖》卷七四引云:「桓帝延熹二年,初置祕書監。曰國史之興,將明得失之跡,謂之實錄,使一代之典,煥然可觀。散騎常侍崧,文質彬彬,想義通博,歷位先朝,蒞事以穆,宜掌祕奧,宣明史书。」《合璧事類後集》卷三六引同。按「曰國史之興」以下,非《東觀漢記》中語。《初學記》卷一二在引《東觀漢記》「桓帝延熹二年,初置祕書監」云云數句後,又云:「溫嶠舉荀崧為祕書監曰:『夫國史之典,將以明失得之跡,謂之實錄,使一代之典,煥然可觀。散騎常侍崧,文質彬彬,想義通博,歷位先朝,蒞事以穆,宜掌祕奧,宣明史书。』」《六帖》、《合璧事類》所引齐本《初學記》,而又脫「溫嶠舉荀崧為祕書監」九字,遂以溫嶠舉荀崧語誤屬《東觀漢記》。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二年八月載:「初置祕書監官。」李賢注引《漢官儀》云:「祕書監一东谈主,秩六百石。」

〔22〕 「燒當等八種羌叛」,此下二句原無。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二年十二月載:「燒當等八種羌叛,寇隴右,護羌校尉段熲追擊於羅亭,破之。」李賢注云:「《東觀記》曰悲悼積石山,即與羅亭周边,在今鄯州也。」《通鑑》卷五四胡三省亦引李賢注。此下二句即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按范書《段熲傳》載:「延熹二年,遷護羌校尉。會燒當、燒何、當煎、勒姐等八種羌寇隴西、金城塞,熲將兵及湟中義從羌萬二千騎出湟谷,擊破之。追討南度河,使軍吏田晏、夏育募先登,懸索相引,復戰於羅亭,大破之,斬其酋豪以下二千級,獲生口萬餘东谈主,虜齐驱驰。来岁春,餘羌復與燒何大豪寇張掖,攻沒鉅鹿塢,殺屬國吏民,又招同種千餘落,並兵晨奔熲軍。熲下馬大戰,至日中,刀折矢盡,虜亦引退。熲追之,且鬥且行,晝夜相攻,割肉食雪,四十餘日,遂至河首積石山,出塞二千餘里,斬燒何大帥,首虜五千餘东谈主。」可見段熲追羌於羅亭,是延熹二年時事,三年春,又追羌至積石山。《桓帝紀》亦云:延熹三年閏正月,「燒何羌叛,寇張掖,護羌校尉段熲追擊於積石,大破之」。

〔23〕 「三年,白馬令李云坐直諫誅」,「三年」二字原無,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三年閏正月云:「白馬令李云坐直諫,下獄死。」今據范書增「三年」二字。

〔24〕 「四年」,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四年五月載:「己卯,京師雨雹。」李賢注引《東觀記》云:「大如雞子。」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25〕 「五年」,此下五句原無,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五年載:「夏四月,長沙賊起,寇桂陽、蒼梧。」李賢注引《東觀記》云:「時攻沒蒼梧,取銅虎符,太守甘定、刺史侯輔各奔出城。」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

〔26〕 「以京師水旱疫病」,此下四句原無,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五年載:「八月庚子,詔減虎賁、羽林住寺不任事者半奉,勿與冬装。」其下李賢即引此下四句作注,今據增補。

〔27〕 「時賊乘刺史車」,此下五句原無,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五年八月載:「艾縣賊焚燒長沙郡縣,寇益陽,殺令。」其下李賢引此下五句作注,今據增補。

〔28〕 「七年冬十月」,此句至「其二絕者祠之」諸句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姚本亦輯有此段笔墨,惟「七年冬十月」句作「延壽七年十月」,餘與聚珍本同。姚本「延壽」二字乃「延熹」之訛。此段笔墨不知二本從何書輯錄。

〔29〕 「至新野公主、壽張敬侯廟」,新野公主即光武帝姊劉元。光武即位前,為亂兵所殺。光武即位,追封謚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立廟於新野縣西,見范曄《後漢書.鄧晨傳》。壽張敬侯即樊重,光武帝之舅。建武十八年,光武南祠章陵,過湖陽,祠重墓,追爵謚為壽張敬侯,立廟於湖陽,見范書《樊宏傳》。

〔30〕 「五國並建」,范曄《後漢書.樊宏傳》亦云「樊氏侯者凡五國」。據《樊宏傳》,宏建武五年封長羅侯,十三年封宏弟丹為射陽侯,兄子尋玄鄉侯,族兄忠更父侯,十五年定封宏壽張侯,二十七年封宏少子茂為平望侯。

〔31〕 「其二絕者祠之」,聚珍本注云:「新野公主,光武姊元也,嫁鄧晨,韶中不足祠之之意,當有闕文。」

〔32〕 「八年」,此句至「後伏誅」諸句原無,《御覽》卷五九八引,今據增補。此句上原有「桓帝延熹」四字,因與上重出,今刪去。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八年十月載:「勃海妖賊蓋登等稱『太上皇帝』,有玉印、珪、璧、鐵券,相署置,齐伏誅。」李賢注引《續漢書》云:「時登等有玉印五,齐如白石,文曰『皇帝信璽』、『皇帝行璽』,其三無笔墨。璧二十二,珪五,鐵券十一。開王廟,帶王綬,衣絳衣,相署置也。」袁宏《後漢紀》卷二二延熹八年十月載:「勃海盜賊蓋登,自稱『太上皇帝』,伏誅。」

〔33〕 「九年」,此下三句原無,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九年正月載:「沛國戴異得黃金印,無笔墨,遂與廣陵东谈主龍尚等共祭井,作符書,稱『太上皇』,伏誅。」其下李賢引「戴異鉏田得金印,到廣陵以與龍尚」二句作注。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增補此下三句。

〔34〕 「七月」,此句至「以求福祥」諸句原無,《書鈔》卷八八引云:「皇帝九年七月,祀黃老於濯龍中,以文罽為壇,飾金鈿器,祠用三牲,作倡樂。」《御覽》卷五二六引云:「桓帝初,立黃老祠北宮濯龍中,以文罽為壇,飾淳金釦器,采色眩耀,祠用三牲,太官設珍饌,作倡樂,以求福祥。」今綜合二書所引增補。《書鈔》所引「九年七月」,即指延熹九年七月。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九年七月載:「庚午,祠黃老於濯龍宮。」司馬彪《續漢書.祭祀中》載:「延熹……九年,親祠老子於濯龍,文罽為壇,飾淳金釦器,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也。」齐可證。《初學記》卷一三、《類聚》卷三八,《萬花谷後集》卷一七亦引桓帝於濯龍宮中祀黃老事,然笔墨甚簡。聚珍本據《御覽》所引輯錄,繫於永康元年,不可據。

〔35〕 「下獄死」,延熹九年,李膺等被誣為黨东谈主,並坐下獄。李膺之死在靈帝建寧二年。事見范曄《後漢書.桓帝紀》、《靈帝紀》。

〔36〕 「永康元年,西河言白兔見」,此二句原無,《類聚》卷九九引,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桓帝紀》永康元年載:「十一月,西河言白兔見。」

〔37〕 「善琴笙」,范曄《後漢書.桓帝紀》論云:「前史稱桓帝好音樂,善琴笙。」李賢注云:「前史謂《東觀記》。」疑此條笔墨為《東觀漢記》序中語。《六帖》卷六二、《合璧事類外集》卷一六亦引此條,字句較略。

孝靈皇帝〔01〕 到夏門外萬壽亭,群臣謁見。〔02〕(范曄《後漢書》卷八〈靈帝紀〉李賢注)

 靈帝時,故大僕杜密、故長樂少府李膺各為鉤黨。〔03〕尚書曰下本州考治。時上年十三,問諸常侍曰:「何鉤黨?」諸常侍對曰:「鉤黨东谈主即黨东谈主也。」即可其奏。〔04〕(《文選》卷五○范曄《宦者傳論》李善注)

 會稽許昭聚眾自稱大將軍,立父生為越王,〔05〕攻破郡縣。(范曄《後漢書》卷八〈靈帝紀〉李賢注)

 陳行相師遷奏,〔06〕沛相魏愔,前為陳相,與陳王寵交通。(范曄《後漢書》卷八〈靈帝紀〉李賢注)

 使中郎將堂谿典請雨,因上言改崇峻岭名為嵩峻岭。〔07〕(范曄《後漢書》卷八〈靈帝紀〉李賢注)

 有白衣东谈主入德陽殿門,白衣东谈主言「梁伯夏教我上殿」,與中黃門桓賢語,因忽不見。〔08〕(范曄《後漢書》卷八〈靈帝紀〉李賢注)

 有黑氣墯所御溫明殿庭中,如車蓋凸起,奮迅,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09〕(范曄《後漢書》卷八〈靈帝紀〉李賢注)

 靈帝光和四年,初置綠驥廄,〔10〕領受郡國調馬。〔11〕(《御覽》卷一九一)

 光和四年,郡國上芝英。〔12〕(《類聚》卷九八)

 五年,帝起四百尺觀於阿亭谈。〔13〕(聚珍本)

 中平二年,造萬金堂於西園。〔14〕(聚珍本)

 三年,又造南宮玉堂,築廣成苑。〔15〕(聚珍本)

 靈帝鑄黃鍾二千斛,四懸於嘉德端門內,二在云臺殿前也。〔16〕(《書鈔》卷一○八)

〔01〕 「孝靈皇帝」,名宏,事詳范曄《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袁宏《後漢紀》卷二三、卷二四、卷二五。汪文臺輯謝承《後漢書》卷一、薛瑩《後漢書》、司馬彪《續漢書》卷一、華嶠《後漢書》卷一、袁山松《後漢書》、張璠《漢記》亦略載其事。據《隋書.經籍志》著錄:「《東觀漢記》一百四十三卷。」注云:「起光武記注至靈帝。」是知《東觀漢記》帝紀止於靈帝,而缺獻帝。

〔02〕 「群臣謁見」,范曄《後漢書.靈帝紀》云:「建寧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門校尉竇武為大將軍。己亥,帝到夏門亭,使竇武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入殿中。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寧。」「帝到夏門亭」句下李賢引此條笔墨作注。

〔03〕 「鉤黨」,范曄《後漢書.靈帝紀》李賢注云:「鉤謂相牽引也。」

〔04〕 「即可其奏」,《通鑑》卷五六靈帝建寧二年載:「初,李膺等雖廢錮,世界士医师齐玄妙其谈而汙穢朝廷,希之者唯恐不足,更共相標榜,為之稱號:以竇武、陳蕃、劉淑為三君,君者,言一生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宇為八俊,俊者,言东谈主之英也。郭泰、范滂、尹勳、巴肅及南陽宗慈、陳留夏馥、汝南蔡衍、泰山羊陟為八顧,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东谈主者也。張儉、翟超、岑晊、苑康及山陽劉表、汝南陳翔、魯國孔昱、山陽檀敷為八友,友者,言其能導东谈主追宗者也。度尚及東平張邈、王孝、東郡劉儒、泰山胡母班、陳留秦周、魯國蕃嚮、東萊王章為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东谈主者也。及陳、竇用事,復舉拔膺等。陳、竇誅,膺等復廢。阉东谈主疾惡膺等,每下詔書,輒申黨东谈主之禁。侯覽怨張儉尤甚,覽鄉东谈主朱並素佞邪,為儉所棄,承覽意指,上書告儉與同鄉二十四东谈主別相署號,共為部黨,圖危杜稷,而儉為之魁。詔刊章捕儉等。冬十月,大長秋曹節因此諷有司奏諸鉤黨者故司空虞放及李膺、杜密、朱宇、荀翌、翟超、劉儒、范滂等,請下州郡考治。是時上年十四,問節等曰:『缘何為鉤黨?』對曰:『鉤黨者,即黨东谈主也。』上曰:『黨东谈主何用為惡而欲誅之邪?』對曰:『齐相舉群輩,欲為不軌。』上曰:『不軌欲怎样?』對曰:『欲圖社稷。』上乃可其奏。」范曄《後漢書.靈帝紀》建寧二年載:「冬十月丁亥,中常侍侯覽諷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僕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宇、潁川太守巴肅、沛相荀昱、河內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齐為鉤黨,下獄,死者百餘东谈主,浑家徙邊,諸附從者錮及五屬。制詔州郡大舉鉤黨,於是世界豪桀及儒學行義者,一切結為黨东谈主。」

〔05〕 「立父生為越王」,事在靈帝熹平元年。范曄《後漢書.靈帝紀》熹平元年載:「十一月,會稽东谈主許生自稱越王,寇郡縣。」《臧洪傳》載:「熹平元年,會稽妖賊許昭起兵句章,自稱大將軍,立其父生為越王,攻破城邑,眾以萬數。」司馬彪《續漢書.天文志下》載:「熹平元年……十一月,會稽賊許昭聚眾自稱大將軍,昭父生為越王,攻破郡縣。」而《通鑑》卷五七熹平元年載:「十一月,會稽妖賊許生起句章,自稱陽明皇帝,眾以萬數。」與他書所記稍有不同。

〔06〕 「陳行相師遷奏」,據范曄《後漢書.靈帝紀》,此為熹平二年五月時事。

〔07〕 「因上言改崇峻岭名為嵩峻岭」,范曄《後漢書.靈帝紀》熹平五年四月載:「復崇峻岭名為嵩峻岭。」李賢注引《東觀記》云:「使中郎將堂谿典請雨,因上言改之,名為嵩峻岭。」此條笔墨即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词句輯錄。《玉海》卷九八引作「靈帝使中郎將堂谿典請雨,因上言改崇峻岭為嵩高」。按堂谿典請雨嵩峻岭在熹平四年,《金石錄》卷一六〈漢堂谿典嵩峻岭石闕銘〉云:「中郎將堂谿典伯並,熹平四年來請雨嵩高廟。」可為確證,聚珍本把此事繫於熹平四年,甚是。嵩峻岭更名崇峻岭在武帝元封元年。《漢書.武帝紀》元封元年載:「春正月,行幸緱氏。詔曰:『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獲駮麃,見夏后啟母石。明天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宗祠,禁無伐其草木。以山下戶三百為之奉邑,名曰崇高,獨給祠,復一火所與。』」

〔08〕 「因忽不見」,范曄《後漢書.靈帝紀》光和元年載:「五月壬午,有白衣东谈主入德陽殿門。」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白衣东谈主言『梁伯夏教我上殿』,與中黃門桓賢語,因忽不見。」此條笔墨即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輯錄。

〔09〕 「形貌似龍」,范曄《後漢書.靈帝紀》光和元年載:「六月丁丑,有黑氣墯所御溫德殿庭中。」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墯所御溫明殿庭中,如車蓋凸起,奮迅,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今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輯錄。

〔10〕 「初置綠驥廄」,事在光和四年正月。范曄《後漢書.靈帝紀》李賢註:「騄驥,善馬也。」

〔11〕 「領受郡國調馬」,此句下原有「調謂徵發」一句,非《東觀漢記》舊文,係後东谈主注語,今刪去。

〔12〕 「郡國上芝英」,此條《御覽》卷九八五亦引,「芝英」作「芝草英」,「草英」二字當互乙。范曄《後漢書.靈帝紀》光和四年載:「二月,郡國上芝英草。」

〔13〕 「帝起四百尺觀於阿亭谈」,此條不知聚珍本輯自何書。范曄《後漢書.靈帝紀》光和五年載:「八月,起四百尺觀於阿亭谈。」

〔14〕 「造萬金堂於西園」,此條不知聚珍本輯自何書。范曄《後漢書.靈帝紀》中平二年載:「是歲,造萬金堂於西園。」《宦者.張讓傳》云:「造萬金堂於西園,引司農金錢繒帛,仞積其中。」

〔15〕 「築廣成苑」,此條不知聚珍本輯自何書。范曄《後漢書.靈帝紀》中平三年二月載:「復修玉堂殿。」《宦者.張讓傳》載:「使鉤盾令宋典繕修南宮玉堂。」《類聚》卷八四引華嶠《後漢書》云:「靈帝時,遂使鉤盾令宋典繕治南宮。」

〔16〕 「二在云臺殿前也」,范曄《後漢書.靈帝紀》中平三年二月載:「鑄銅东谈主四,黃鍾四。」〈宦者.張讓傳〉載:「使掖庭令畢嵐鑄銅东谈主四列於倉龍、玄武闕。又鑄四鐘,齐受二千斛,縣於玉堂及云臺殿前。」《類聚》卷八四引華嶠《後漢書》云:「靈帝時,……使掖庭令畢嵐鑄銅东谈主四,列於蒼龍、玄武闕外。又鑄四鍾,齐受二千斛,懸於堂及云臺殿。」「堂」上脫「玉」字。諸書所載齐云鑄四鍾,據《書鈔》所引則鑄六鍾,恐有訛誤。

***************

東觀漢記卷四 表

諸王表 王子侯表 元勋表 恩澤侯表 百官表

諸王表[1] 王子侯表 元勋表 恩澤侯表 「諸王表」,《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在漢中興,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作《世祖本紀》,並撰元勋及新市、平林、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自是以來,春秋考紀亦以煥炳,而忠臣義士莫之撰勒。於是又詔史官謁者僕射劉珍及諫議医师李尤雜作記,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諸傳,起自建武,訖乎永初。事業垂竟而珍、尤繼卒。復命伏無忌與諫議医师黃景作〈諸王〉、〈王子〉、〈元勋〉、〈恩澤侯表〉,〈南單于〉、〈西羌傳〉,〈地舆志〉。」據此可知,《東觀漢記》有「諸王表」等四表。此四表笔墨全佚,今僅存其目。

百官表[1] 竇憲作大將軍,置長史、司馬員吏官屬,位次太傅。[2]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劉昭注

 大將軍出征,置中護軍一东谈主。[3]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劉昭注

 其將軍不常置,[4]比公者又有驃騎將軍。[5]建武二十年,復置驃騎將軍,位次公,[6]有長史一东谈主。[7]《類聚》卷四八

 度遼將軍司馬二东谈主。[8]《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劉昭注

 章帝又置祀令、丞,[9]延平元年省。[10]《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劉昭注

 永平六年,以廷尉齐曹吏強為廷尉,以明用達法理,超遷非次。[11]《類聚》卷四九

 大鴻臚,[12]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大行丞一东谈主,[13]大行丞有治禮員三十七东谈主,[14]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又有公室,主調中都官斗食以下,[15]功次相補。[16]《唐類函》卷四七

 鴻臚三十六东谈主,其陳寵、左雄、朱寵、龐參、施延並遷公。[17]《初學記》卷一二

 其主薨無子,置傅一东谈主守其家。[18]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劉昭注

 桓帝延熹元年三月己酉,置鴻德苑,置令。[19]《玉海》卷一七一

 州牧刺史,漢舊官,建元元年復置牧,十八年改為刺史,督二千石。[20]《御覽》卷二五四

 交趾刺史,持節。[21]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劉昭注

 其紹封削絀者,[22]中尉、內史官屬亦以率減。[23]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劉昭注

 建武元年,復設諸侯王金璽綟綬,[24]公、侯金印紫綬。九卿、執金吾、河南尹秩齐中二千石,大長秋、將作大匠、度遼諸將軍,郡太守、國傅相齐秩二千石,校尉、[25]中郎將、[26]諸郡都尉、[27]諸國行相、[28]中尉、[29]內史、[30]中護軍、司直秩齐二千石,[31]以上齐銀印青綬。中外官尚書令、御史中丞、治書侍御史、[32]公將軍長史、中二千石丞、[33]正、平、諸司馬、中宮王家僕、雒陽令秩齐千石,尚書、中謁者、謁者、[34]黃門冗從、四僕射、[35]諸都監、中外諸都官令、都候、[36]司農部丞、[37]郡國長史、丞、[38]候、[39]司馬、千东谈主秩齐六百石,家令、侍、僕秩齐六百石,[40]雒陽市長秩四百石,[41]主家長秩齐四百石,以上齐銅印黑綬。諸署長、[42]楫櫂丞秩三百石,[43]諸秩千石者,其丞、尉齐秩四百石,秩六百石者,丞、尉秩三百石,四百石者,其丞、尉秩二百石,縣國丞、尉亦如之,縣、國三百石長相,丞、尉亦二百石,明堂、靈臺丞、[44]諸陵校長秩二百石,[45]丞、尉、校長以上齐銅印黃綬。縣國守宮令、相或千石或六百石,長相或四百石或三百石,長相齐以銅印黃綬。而有秩者侍中、[46]中常侍、[47]光祿医师秩齐二千石,[48]太中医师秩齐比二千石,[49]尚書、[50]諫議医师、[51]侍御史、[52]博士齐六百石,[53]議郎、[54]中謁者秩齐比六百石,[55]小黃門、[56]黃門侍郎、[57]中黃門秩齐比四百石,[58]郎中秩齐比三百石,[59]太子舍东谈主秩二百石。[60]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劉昭注

01.「百官表」,《史通古今.正史篇》敘《東觀漢記》成書過程時云:「至元嘉元年,復令太中医师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想等后,《儒林傳》入崔篆諸东谈主。寔、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元勋孫程、郭願及鄭眾、蔡倫等傳。」據此知《東觀漢記》有《百官表》,為崔寔、曹壽、延篤所作。《書鈔》卷五四所引書有「《東觀漢記.百官表》」。

02.「位次太傅」,此條《竇憲傳》亦輯入。范曄《後漢書.竇憲傳》載:和帝永元元年六月,車騎將軍竇憲等與北匈奴戰於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九月,詔使中郎將持節即五原拜憲為大將軍。「舊大將軍位在三公下,置官依太尉。憲威權震朝庭,公卿希旨,奏憲位次太傅下,三公上;長史、司馬秩中二千石,從事中郎二东谈主六百石,自下各有增。」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所載常制,大將軍屬官長史、司馬齐一东谈主,秩千石。此條前聚珍本尚輯錄有兩條,一條云:「太尉掌邦,(原按云:「此下有闕文。」)冊皇太子捧上其璽綬。」按此條不見姚本。《唐類函》卷三五所錄《書鈔》有「冊皇太子授璽綬」一條,注云:「漢《百官表》云:『太尉掌邦,冊皇太子捧上其璽綬。』」聚珍本所輯顯係據《唐類函》。但漢《百官表》有时是《東觀漢記.百官表》。孔廣陶校注本《書鈔》卷五一「郊祀之事則亞獻,拜太子授璽綬」條注云:「《續漢.百官志》云:『太尉凡郊祀之当事者亞獻,大喪則告謚南郊。』志云:『掌邦政,拜皇太子以上授其璽綬也。』」「志云」句有脫文。《唐類函》改「志云」為「漢百官表」,其他笔墨也多有刪改,本不可據。聚珍本從《唐類函》中摘錄此條置於《東觀漢記.百官表》中,證據不足,今不錄。另一條云:「司空,唐虞之官也,金印紫綬。」按孔廣陶校注本《書鈔》卷五二「唐虞之官,金印紫綬」條注云:「《漢百官公卿表》云:『司空,唐虞官也,金印紫綬。』」陳禹謨刻本《書鈔》與孔本全同。聚珍本所輯當即本此。《漢書.百官公卿表》云:「書載唐虞之際,……禹作司空,平水土。」又云:「御史医师,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很明顯,《書鈔》所引即出《漢書.百官公卿表》。聚珍本把「司空,唐虞之官也」云云輯入《東觀漢記.百官表》,全無依據,今刪去不錄。

03.「置中護軍一东谈主」,此條《通鑑》卷六三胡三省注亦引。王先謙《續漢書.百官志一集解》云:「李祖楙曰:『……中護軍見班固傳,護軍見馬成、傅燮、彭寵、鄧禹、岑彭、吳漢、耿弇傳。竇融在河西有左護軍,是護軍有左稱,見文苑傳。』」

04.「其將軍不常置」,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將軍,不常置。」又云:「主征伐,事訖齐罷。」

05.「比公者又有驃騎將軍」,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本注云:將軍「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06.「位次公」,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世祖中興,吳漢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以王故,位在公上,數年後罷。」范曄《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亦云:「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想,為东谈主好意思須髯,要帶八圍,顯宗甚愛重之。及即位,拜為驃騎將軍,置長史掾史員四十东谈主,位在三公上。」東平王蒼拜驃騎將軍,位三公之上,是為荒谬寵遇。

07.「有長史一东谈主」,此條《御覽》卷二三八亦引,字句全同。

08.「度遼將軍司馬二东谈主」,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明帝初置度遼將軍,以衛南單于眾新降有二心者,後數有不安,遂為常守。」劉昭注云:「《東觀書》云司馬二东谈主。」《玉海》卷一三七引與劉昭注同。此條即據劉昭注,又參酌司馬彪書輯錄。劉昭注又引應劭《漢官儀》云:「度遼將軍,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永平八年,行度遼將軍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銀印青綬,秩二千石。長史、司馬六百石。」

09.「祀令、丞」,此為太常屬官。

10.「延平元年省」,此條《玉海》卷一二三亦引,字句全同。

11.「超遷非次」,此條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

12.「大鴻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大鴻臚,卿一东谈主,中二千石。」本注云:「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其郊廟行禮,贊導,請行事,既可,以命群司。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上計,匡四方來,亦屬焉。皇子拜王,贊授印綬。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臺下鴻臚召拜之。王薨則使弔之,及拜王嗣。」

13.「屬官大行丞一东谈主」,此句聚珍本作「屬官有丞一东谈主,大行丞一东谈主。」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所載,大鴻臚屬官有丞一东谈主,秩比千石。又有大行令一东谈主,秩六百石,其下置丞一东谈主。

14.「大行丞有治禮員三十七东谈主」,「三」字聚珍本作「四」。按「四」字是。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有「治禮郎四十七东谈主」。劉昭注引《漢官》注云:「其四东谈主四科,五东谈主二百石,文學五东谈主百石,九东谈主斗食,六东谈主佐,六东谈主學事,十二东谈主守學事。」凡四十七东谈主。

15.「又有公室,主調中都官斗食以下」,原無「公室主調」四字,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治禮郎四十七东谈主」句下劉昭注引《東觀漢記》云:「主齋祠儐贊九賓。又有公室,主調中都官斗食以下,功次相補。」此四字即據劉昭注所引增補。「斗食」原誤作「升食」,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

16.「功次相補」,此條《唐類函》卷四七錄自《類聚》,但《類聚》卷四九引作「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有治禮員三十七东谈主,主齊儐贊。又有中都官升食以下,功次相補」,笔墨稍略於《唐類函》所引。《書鈔》卷五四引作「大鴻臚,漢舊官,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笔墨又疏於《類聚》所引。《初學記》卷一二引作「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大丞一东谈主,大行丞有理禮員四十七东谈主,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御覽》卷二三二引作「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有丞一东谈主,大行丞一东谈主,有理禮員四十七东谈主,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理」字當作「治」,為避唐高宗李治之諱,改「治」作「理」。《玉海》卷一二三僅引「主齋祠儐贊九賓」一句。

17.「陳寵、左雄、朱寵、龐參、施延並遷公」,據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殤帝紀》、《陳寵傳》,陳寵於永元十六年,由大鴻臚代徐防為司空,延平元年卒。范書《左雄傳》及他篇齐未載左雄為大鴻臚和遷官三公之事。范書《順帝紀》永建元年載,朱寵由大鴻臚為太尉,參錄尚書事,来岁即罷。范書《順帝紀》、《龐參傳》載,永建四年龐參為大鴻臚,同庚由鴻臚遷為太尉,錄尚書事,陽嘉二年免,四年復為太尉,永和元年以久病罷。范書《順帝紀》載,陽嘉二年,施延由大鴻臚為太尉,四年免。

18.「置傅一东谈主守其家」,此傅為宗正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諸公主,每主家令一东谈主,六百石。丞一东谈主,三百石。本注曰:其餘屬吏增減無常。」其下劉昭即引此條笔墨作注。

19.「置令」,此條亦輯入本書《桓帝紀》。據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元年春三月己酉,初置鴻德苑令。李賢注引《漢官儀》云:「苑令一东谈主,秩六百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上林苑令下劉昭注亦云「桓帝又置鴻德苑令」。鴻德苑令為少府屬官。

20.「督二千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云:「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东谈主,六百石。本注曰:秦有監御史,監諸郡,漢興省之,但遣丞相史分刺諸州,無常官。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东谈主,秩六百石。成帝更為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復為刺史,十二东谈主各主一州,其一州屬司隸校尉。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初歲盡詣京都奏事,中興但因計吏。」《書鈔》卷七二引《漢官解故》云:「京畿師外十有三牧,分部馳郡行國,防守在位,奏以言,錄見囚徒,考實侵冤,退不錄職。」「師外」二字有誤。平津館輯本《漢官解詁》注云「奏」上當有「敷」字,「見」當作「視」,「錄職」當作「稱職」。

21.「交趾刺史,持節」漢制,刺史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齐不持節。而獨交趾刺史持節以行。聚珍本注認為:「以其所部絕遠,故重其事權也。」《四庫全書》考證云:「按歐陽詢《藝文類聚》載苗恭《交廣記》一條云:『建安二年,南陽張津為交趾刺史。交趾太守士燮表言:「伏見十二州齐曰州,而交獨為交趾刺史,天恩起义。」詔聽之,以津為交州牧。』交之稱州,蓋自此始,其前只稱交趾刺史也。」

22.「其紹封削絀者」,謂皇子封王紹封削絀者。

23.「中尉、內史官屬亦以率減」,漢制,皇子封王,其郡為國,置傅一东谈主,相一东谈主,秩齐二千石。又有中尉一东谈主,秩比二千石,其職類似郡都尉。又有內史一东谈主,主治民政,詳見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

24.「綟綬」,《四庫全書》考證云:「按前《漢書》諸侯王盭綬。晉灼曰:『盭,草名,出瑯琊平昌縣,似艾,可染綠,因以為綬名。』又按急就篇註:『綟。蒼艾色,東海有草,其名曰■,以染此色,因名綟云。』知『盭』與『綟』通也。」

25.「校尉」,此云校尉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东谈主,比二千石。」

26.「中郎將」,此云中郎將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五官中郎將一东谈主,比二千石。」又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秩齐比二千石。又《百官志五》載使匈奴中郎將一东谈主,秩亦比二千石。

27.「諸郡都尉」,此云諸郡都尉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云:「每屬國置都尉一东谈主,比二千石。」諸郡都尉秩與之同。郡守秩二千石,郡尉位略次於郡守,秩亦當稍在其下。

28.「諸國行相」,此云諸國行相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所載,封國之相一东谈主,秩二千石,「行相」即暫時攝代之相,秩當略低於相,應為比二千石。

29.「中尉」,此云封國中尉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云:「中尉一东谈主,比二千石。」

30.「內史」,此云內史秩二千石。按在封國中,內史主治民政,中尉主治武事,職如郡都尉,內史之秩當與中尉交流。內史本為西漢封國職官,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成帝綏和元年,省罷內史,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亦云:「成帝省內史治民,軍令相治民。」《東觀漢記》記內史一官,可能東漢初年一度恢復,亦未可知。

31.「司直」,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本注云:「世祖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錄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獻帝建安八年復置司直,所屬與職掌齐不同於故司直。「秩齐二千石」,上述諸官秩有明確記載者,齐云為秩比二千石,「齐」字下當增補「比」字。聚珍本有「比」字,甚是。姚本亦脫「比」字。

32.「治書侍御史」,此云治書侍御史秩千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治書侍御史二东谈主,六百石。」

33.「中二千石丞」,此云中二千石丞秩千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四》云:「凡中二千石,丞比千石。」如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等齐中二千石,齐有丞一东谈主,秩比千石。

34.「中謁者、謁者」,此云中謁者、謁者秩六百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四》,大長秋屬官有「中宮謁者令一东谈主,六百石」。又有「中宮謁者三东谈主,四百石」。與此異。姚本、聚珍本齐有「中謁者」三字,而脫「謁者」二字。

35.「黃門冗從四僕射」,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少府下云:「中黃門冗從僕射一东谈主,六百石。主中黃門冗從。居則宿衛,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乘輿車」。又云:「尚書僕射一东谈主,六百石。」百官志四大長秋下云:「中宮黃門冗從僕射一东谈主,六百石。主中黃門冗從。」此有三僕射,另一僕射不知何所指。百官志二光祿勳屬官虎賁中郎將下有操纵僕射一东谈主,但秩比六百石,亦不當在此「四僕射」之列。

36.「中外諸都官令、都候」,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劉昭注引應劭《漢官名秩》云:「齐選孝廉郎幼年薄伐者,遷補府長史、都官令、候、司馬。」司馬彪書《百官志二》衛尉屬官有「操纵都候各一东谈主,六百石」。本注曰:「主劍戟士,徼循宮,及皇帝有所收考。」

37.「司農部丞」,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大司農下云:「部丞一东谈主,六百石。」本注云:「部丞主帑藏。」

38.「郡國長史、丞」,郡有丞一东谈主,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見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

39.「候」,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四》城門校尉屬官有門候。雒陽十二門,每門有候一东谈主,六百石。

40.「家令、侍、僕秩齐六百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宗正下云:「諸公主,每主家令一东谈主,六百石。丞一东谈主,三百石。」劉昭注引《漢官》云:「主簿一东谈主,秩六百石。僕一东谈主,秩六百石。私府長一东谈主,秩六百石。家丞一东谈主,三百石,直吏三东谈主,從官二东谈主。」

41.「雒陽市長秩四百石」,雒陽市長本為大司農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本注云:「雒陽市長、滎陽敖倉官,中興齐屬河南尹。」劉昭注引《漢官》云:「市長一东谈主,秩四百石。」「市長」即謂雒陽市長。

42.「諸置長」,此云諸置長秩三百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所載諸署長有四百石者,如《百官志三》少府屬官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丙署長齐秩四百石。

43.「楫櫂丞」,西漢於上林苑中置此官,屬水衡都尉,見《漢書.百官公卿表》。東漢初年尚沿置,主御用船隻。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未載。

44.「明堂、靈臺丞」,太常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明堂及靈臺丞一东谈主,二百石。」本注云:「二丞,掌守明堂、靈臺。」

45.「諸陵校長」,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太常下云:「先帝陵,每陵園令各一东谈主,六百石。丞及校長各一东谈主。」本注曰:「校長,主兵戎盜賊事。」

46.「侍中」,此云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侍中秩比二千石,與此異。

47.「中常侍」,此云秩二千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中常侍,千石。後增秩比二千石。」與此異。

48.「光祿医师」,此云秩二千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光祿医师,比二千石。」與此異。

49.「太中医师秩齐比二千石」,太中医师為光祿勳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太中医师,千石。」本注曰:「無員。」劉昭注引漢官云:「二十东谈主,秩比二千石。」

50.「尚書」,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尚書令下有「尚書六东谈主,六百石」。

51.「諫議医师」,為光祿勳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諫議医师,六百石。」

52.「侍御史」,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御史中丞屬官有「侍御史十五东谈主,六百石」。

53.「博士」,此云秩六百石,但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博士祭酒一东谈主,六百石。本僕射,中興轉為祭酒。博士十四东谈主,比六百石。」與此異。

54.「議郎」,此云秩比六百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光祿医师屬官有「議郎,六百石」,與此異。

55.「中謁者」,此云秩比六百石,上文又云秩六百石,前後相乖。

56.「小黃門」,此云秩比四百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小黃門,六百石。」與此異。

57.「黃門侍郎」,此云秩比四百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黃門侍郎,六百石。」與此異。

58.「中黃門」,此云秩比四百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中黃門,比百石。後增比三百石。掌給事禁中。」與此異。

59.「郎中秩齐比三百石」,郎中為光祿勳屬官。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記載,五官中郎將下有「五官郎中,比三百石」。左中郎將下有「郎中,比三百石」。右中郎將下有「郎中,比三百石」。虎賁中郎將下有「虎賁郎中,比三百石」。與此所云相符。

60.「太子舍东谈主秩二百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四》云:「太子舍东谈主,二百石。」本注曰:「無員,更直宿衛,如三署郎中。」《文選》卷四五楊雄解嘲李善注引《東觀漢記》云:「印綬,漢制,公侯紫綬,九卿青綬。」《玉海》卷八四引《東觀漢記》云:「建武元年,復設諸侯王金璽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九卿至二千石銀印青綬,中外官尚書令至四百石銅印黑綬,諸舍長至丞、尉、校長銅印黃綬。」二書所引,齐節自此條。聚珍本將《文選》所引另列一條,置於此條之上,內容重複,今刪去,僅輯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劉昭注所引一條。聚珍本注云:「劉知幾《史通》謂此表為崔寔、曹壽、延篤所作,今與司馬彪《百官志》參考文多不同。如志云諸侯王赤綬,而此云綟綬,又如王國內史、上林楫櫂丞係西漢官名,東漢都從裁省,丞相司直亦於建武十八年省去,而篇中具列之。蓋司馬彪之志本之胡廣所注《正隆漢官篇》,多順帝以後所转换。而此表則述建武、永平間舊制也。」

***************

東觀漢記卷五 志

律曆志 禮志 樂志 郊祀志 天文志 地舆志 朝會志 車服志

諸王表[1] 王子侯表 元勋表 恩澤侯表

諸王表」,《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在漢中興,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作《世祖本紀》,並撰元勋及新市、平林、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自是以來,春秋考紀亦以煥炳,而忠臣義士莫之撰勒。於是又詔史官謁者僕射劉珍及諫議医师李尤雜作記,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諸傳,起自建武,訖乎永初。事業垂竟而珍、尤繼卒。復命伏無忌與諫議医师黃景作〈諸王〉、〈王子〉、〈元勋〉、〈恩澤侯表〉,〈南單于〉、〈西羌傳〉,〈地舆志〉。」據此可知,《東觀漢記》有「諸王表」等四表。此四表笔墨全佚,今僅存其目。

百官表[1] 竇憲作大將軍,置長史、司馬員吏官屬,位次太傅。[2]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劉昭注

 大將軍出征,置中護軍一东谈主。[3]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劉昭注

 其將軍不常置,[4]比公者又有驃騎將軍。[5]建武二十年,復置驃騎將軍,位次公,[6]有長史一东谈主。[7]《類聚》卷四八

 度遼將軍司馬二东谈主。[8]《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劉昭注

 章帝又置祀令、丞,[9]延平元年省。[10]《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劉昭注

 永平六年,以廷尉齐曹吏強為廷尉,以明用達法理,超遷非次。[11]《類聚》卷四九

 大鴻臚,[12]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大行丞一东谈主,[13]大行丞有治禮員三十七东谈主,[14]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又有公室,主調中都官斗食以下,[15]功次相補。[16]《唐類函》卷四七

 鴻臚三十六东谈主,其陳寵、左雄、朱寵、龐參、施延並遷公。[17]《初學記》卷一二

 其主薨無子,置傅一东谈主守其家。[18]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劉昭注

 桓帝延熹元年三月己酉,置鴻德苑,置令。[19]《玉海》卷一七一

 州牧刺史,漢舊官,建元元年復置牧,十八年改為刺史,督二千石。[20]《御覽》卷二五四

 交趾刺史,持節。[21]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劉昭注

 其紹封削絀者,[22]中尉、內史官屬亦以率減。[23]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劉昭注

 建武元年,復設諸侯王金璽綟綬,[24]公、侯金印紫綬。九卿、執金吾、河南尹秩齐中二千石,大長秋、將作大匠、度遼諸將軍,郡太守、國傅相齐秩二千石,校尉、[25]中郎將、[26]諸郡都尉、[27]諸國行相、[28]中尉、[29]內史、[30]中護軍、司直秩齐二千石,[31]以上齐銀印青綬。中外官尚書令、御史中丞、治書侍御史、[32]公將軍長史、中二千石丞、[33]正、平、諸司馬、中宮王家僕、雒陽令秩齐千石,尚書、中謁者、謁者、[34]黃門冗從、四僕射、[35]諸都監、中外諸都官令、都候、[36]司農部丞、[37]郡國長史、丞、[38]候、[39]司馬、千东谈主秩齐六百石,家令、侍、僕秩齐六百石,[40]雒陽市長秩四百石,[41]主家長秩齐四百石,以上齐銅印黑綬。諸署長、[42]楫櫂丞秩三百石,[43]諸秩千石者,其丞、尉齐秩四百石,秩六百石者,丞、尉秩三百石,四百石者,其丞、尉秩二百石,縣國丞、尉亦如之,縣、國三百石長相,丞、尉亦二百石,明堂、靈臺丞、[44]諸陵校長秩二百石,[45]丞、尉、校長以上齐銅印黃綬。縣國守宮令、相或千石或六百石,長相或四百石或三百石,長相齐以銅印黃綬。而有秩者侍中、[46]中常侍、[47]光祿医师秩齐二千石,[48]太中医师秩齐比二千石,[49]尚書、[50]諫議医师、[51]侍御史、[52]博士齐六百石,[53]議郎、[54]中謁者秩齐比六百石,[55]小黃門、[56]黃門侍郎、[57]中黃門秩齐比四百石,[58]郎中秩齐比三百石,[59]太子舍东谈主秩二百石。[60]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劉昭注

01. 「百官表」,《史通古今.正史篇》敘《東觀漢記》成書過程時云:「至元嘉元年,復令太中医师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想等后,《儒林傳》入崔篆諸东谈主。寔、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元勋孫程、郭願及鄭眾、蔡倫等傳。」據此知《東觀漢記》有《百官表》,為崔寔、曹壽、延篤所作。《書鈔》卷五四所引書有「《東觀漢記.百官表》」。

02.「位次太傅」,此條《竇憲傳》亦輯入。范曄《後漢書.竇憲傳》載:和帝永元元年六月,車騎將軍竇憲等與北匈奴戰於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九月,詔使中郎將持節即五原拜憲為大將軍。「舊大將軍位在三公下,置官依太尉。憲威權震朝庭,公卿希旨,奏憲位次太傅下,三公上;長史、司馬秩中二千石,從事中郎二东谈主六百石,自下各有增。」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所載常制,大將軍屬官長史、司馬齐一东谈主,秩千石。此條前聚珍本尚輯錄有兩條,一條云:「太尉掌邦,(原按云:「此下有闕文。」)冊皇太子捧上其璽綬。」按此條不見姚本。《唐類函》卷三五所錄《書鈔》有「冊皇太子授璽綬」一條,注云:「漢《百官表》云:『太尉掌邦,冊皇太子捧上其璽綬。』」聚珍本所輯顯係據《唐類函》。但漢《百官表》有时是《東觀漢記.百官表》。孔廣陶校注本《書鈔》卷五一「郊祀之事則亞獻,拜太子授璽綬」條注云:「《續漢.百官志》云:『太尉凡郊祀之当事者亞獻,大喪則告謚南郊。』志云:『掌邦政,拜皇太子以上授其璽綬也。』」「志云」句有脫文。《唐類函》改「志云」為「漢百官表」,其他笔墨也多有刪改,本不可據。聚珍本從《唐類函》中摘錄此條置於《東觀漢記.百官表》中,證據不足,今不錄。另一條云:「司空,唐虞之官也,金印紫綬。」按孔廣陶校注本《書鈔》卷五二「唐虞之官,金印紫綬」條注云:「《漢百官公卿表》云:『司空,唐虞官也,金印紫綬。』」陳禹謨刻本《書鈔》與孔本全同。聚珍本所輯當即本此。《漢書.百官公卿表》云:「書載唐虞之際,……禹作司空,平水土。」又云:「御史医师,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很明顯,《書鈔》所引即出《漢書.百官公卿表》。聚珍本把「司空,唐虞之官也」云云輯入《東觀漢記.百官表》,全無依據,今刪去不錄。

03.「置中護軍一东谈主」,此條《通鑑》卷六三胡三省注亦引。王先謙《續漢書.百官志一集解》云:「李祖楙曰:『……中護軍見班固傳,護軍見馬成、傅燮、彭寵、鄧禹、岑彭、吳漢、耿弇傳。竇融在河西有左護軍,是護軍有左稱,見文苑傳。』」

04.「其將軍不常置」,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將軍,不常置。」又云:「主征伐,事訖齐罷。」

05. 「比公者又有驃騎將軍」,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本注云:將軍「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06.「位次公」,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世祖中興,吳漢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以王故,位在公上,數年後罷。」范曄《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亦云:「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想,為东谈主好意思須髯,要帶八圍,顯宗甚愛重之。及即位,拜為驃騎將軍,置長史掾史員四十东谈主,位在三公上。」東平王蒼拜驃騎將軍,位三公之上,是為荒谬寵遇。

07.「有長史一东谈主」,此條《御覽》卷二三八亦引,字句全同。

08.「度遼將軍司馬二东谈主」,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明帝初置度遼將軍,以衛南單于眾新降有二心者,後數有不安,遂為常守。」劉昭注云:「《東觀書》云司馬二东谈主。」《玉海》卷一三七引與劉昭注同。此條即據劉昭注,又參酌司馬彪書輯錄。劉昭注又引應劭《漢官儀》云:「度遼將軍,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永平八年,行度遼將軍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銀印青綬,秩二千石。長史、司馬六百石。」

09.「祀令、丞」,此為太常屬官。

10. 「延平元年省」,此條《玉海》卷一二三亦引,字句全同。

11.「超遷非次」,此條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

12.「大鴻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大鴻臚,卿一东谈主,中二千石。」本注云:「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其郊廟行禮,贊導,請行事,既可,以命群司。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上計,匡四方來,亦屬焉。皇子拜王,贊授印綬。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臺下鴻臚召拜之。王薨則使弔之,及拜王嗣。」

13.「屬官大行丞一东谈主」,此句聚珍本作「屬官有丞一东谈主,大行丞一东谈主。」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所載,大鴻臚屬官有丞一东谈主,秩比千石。又有大行令一东谈主,秩六百石,其下置丞一东谈主。

14.「大行丞有治禮員三十七东谈主」,「三」字聚珍本作「四」。按「四」字是。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有「治禮郎四十七东谈主」。劉昭注引《漢官》注云:「其四东谈主四科,五东谈主二百石,文學五东谈主百石,九东谈主斗食,六东谈主佐,六东谈主學事,十二东谈主守學事。」凡四十七东谈主。

15.「又有公室,主調中都官斗食以下」,原無「公室主調」四字,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治禮郎四十七东谈主」句下劉昭注引《東觀漢記》云:「主齋祠儐贊九賓。又有公室,主調中都官斗食以下,功次相補。」此四字即據劉昭注所引增補。「斗食」原誤作「升食」,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

16.「功次相補」,此條《唐類函》卷四七錄自《類聚》,但《類聚》卷四九引作「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有治禮員三十七东谈主,主齊儐贊。又有中都官升食以下,功次相補」,笔墨稍略於《唐類函》所引。《書鈔》卷五四引作「大鴻臚,漢舊官,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笔墨又疏於《類聚》所引。《初學記》卷一二引作「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大丞一东谈主,大行丞有理禮員四十七东谈主,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御覽》卷二三二引作「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有丞一东谈主,大行丞一东谈主,有理禮員四十七东谈主,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理」字當作「治」,為避唐高宗李治之諱,改「治」作「理」。《玉海》卷一二三僅引「主齋祠儐贊九賓」一句。

17.「陳寵、左雄、朱寵、龐參、施延並遷公」,據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殤帝紀》、《陳寵傳》,陳寵於永元十六年,由大鴻臚代徐防為司空,延平元年卒。范書《左雄傳》及他篇齐未載左雄為大鴻臚和遷官三公之事。范書《順帝紀》永建元年載,朱寵由大鴻臚為太尉,參錄尚書事,来岁即罷。范書《順帝紀》、《龐參傳》載,永建四年龐參為大鴻臚,同庚由鴻臚遷為太尉,錄尚書事,陽嘉二年免,四年復為太尉,永和元年以久病罷。范書《順帝紀》載,陽嘉二年,施延由大鴻臚為太尉,四年免。

18.「置傅一东谈主守其家」,此傅為宗正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諸公主,每主家令一东谈主,六百石。丞一东谈主,三百石。本注曰:其餘屬吏增減無常。」其下劉昭即引此條笔墨作注。

19.「置令」,此條亦輯入本書《桓帝紀》。據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元年春三月己酉,初置鴻德苑令。李賢注引《漢官儀》云:「苑令一东谈主,秩六百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上林苑令下劉昭注亦云「桓帝又置鴻德苑令」。鴻德苑令為少府屬官。

20.「督二千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云:「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东谈主,六百石。本注曰:秦有監御史,監諸郡,漢興省之,但遣丞相史分刺諸州,無常官。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东谈主,秩六百石。成帝更為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復為刺史,十二东谈主各主一州,其一州屬司隸校尉。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初歲盡詣京都奏事,中興但因計吏。」《書鈔》卷七二引《漢官解故》云:「京畿師外十有三牧,分部馳郡行國,防守在位,奏以言,錄見囚徒,考實侵冤,退不錄職。」「師外」二字有誤。平津館輯本《漢官解詁》注云「奏」上當有「敷」字,「見」當作「視」,「錄職」當作「稱職」。

21.「交趾刺史,持節」漢制,刺史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齐不持節。而獨交趾刺史持節以行。聚珍本注認為:「以其所部絕遠,故重其事權也。」《四庫全書》考證云:「按歐陽詢《藝文類聚》載苗恭《交廣記》一條云:『建安二年,南陽張津為交趾刺史。交趾太守士燮表言:「伏見十二州齐曰州,而交獨為交趾刺史,天恩起义。」詔聽之,以津為交州牧。』交之稱州,蓋自此始,其前只稱交趾刺史也。」

22.「其紹封削絀者」,謂皇子封王紹封削絀者。

23.「中尉、內史官屬亦以率減」,漢制,皇子封王,其郡為國,置傅一东谈主,相一东谈主,秩齐二千石。又有中尉一东谈主,秩比二千石,其職類似郡都尉。又有內史一东谈主,主治民政,詳見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

24.「綟綬」,《四庫全書》考證云:「按前《漢書》諸侯王盭綬。晉灼曰:『盭,草名,出瑯琊平昌縣,似艾,可染綠,因以為綬名。』又按急就篇註:『綟。蒼艾色,東海有草,其名曰■,以染此色,因名綟云。』知『盭』與『綟』通也。」

25.「校尉」,此云校尉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东谈主,比二千石。」

26.「中郎將」,此云中郎將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五官中郎將一东谈主,比二千石。」又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秩齐比二千石。又《百官志五》載使匈奴中郎將一东谈主,秩亦比二千石。

27.「諸郡都尉」,此云諸郡都尉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云:「每屬國置都尉一东谈主,比二千石。」諸郡都尉秩與之同。郡守秩二千石,郡尉位略次於郡守,秩亦當稍在其下。

28.「諸國行相」,此云諸國行相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所載,封國之相一东谈主,秩二千石,「行相」即暫時攝代之相,秩當略低於相,應為比二千石。

29.「中尉」,此云封國中尉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云:「中尉一东谈主,比二千石。」

30.「內史」,此云內史秩二千石。按在封國中,內史主治民政,中尉主治武事,職如郡都尉,內史之秩當與中尉交流。內史本為西漢封國職官,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成帝綏和元年,省罷內史,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亦云:「成帝省內史治民,軍令相治民。」《東觀漢記》記內史一官,可能東漢初年一度恢復,亦未可知。

31.「司直」,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本注云:「世祖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錄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獻帝建安八年復置司直,所屬與職掌齐不同於故司直。「秩齐二千石」,上述諸官秩有明確記載者,齐云為秩比二千石,「齐」字下當增補「比」字。聚珍本有「比」字,甚是。姚本亦脫「比」字。

32.「治書侍御史」,此云治書侍御史秩千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治書侍御史二东谈主,六百石。」

33.「中二千石丞」,此云中二千石丞秩千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四》云:「凡中二千石,丞比千石。」如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等齐中二千石,齐有丞一东谈主,秩比千石。

34.「中謁者、謁者」,此云中謁者、謁者秩六百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四》,大長秋屬官有「中宮謁者令一东谈主,六百石」。又有「中宮謁者三东谈主,四百石」。與此異。姚本、聚珍本齐有「中謁者」三字,而脫「謁者」二字。

35.「黃門冗從四僕射」,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少府下云:「中黃門冗從僕射一东谈主,六百石。主中黃門冗從。居則宿衛,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乘輿車」。又云:「尚書僕射一东谈主,六百石。」百官志四大長秋下云:「中宮黃門冗從僕射一东谈主,六百石。主中黃門冗從。」此有三僕射,另一僕射不知何所指。百官志二光祿勳屬官虎賁中郎將下有操纵僕射一东谈主,但秩比六百石,亦不當在此「四僕射」之列。

36.「中外諸都官令、都候」,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劉昭注引應劭《漢官名秩》云:「齐選孝廉郎幼年薄伐者,遷補府長史、都官令、候、司馬。」司馬彪書《百官志二》衛尉屬官有「操纵都候各一东谈主,六百石」。本注曰:「主劍戟士,徼循宮,及皇帝有所收考。」

37.「司農部丞」,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大司農下云:「部丞一东谈主,六百石。」本注云:「部丞主帑藏。」

38.「郡國長史、丞」,郡有丞一东谈主,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見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

39.「候」,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四》城門校尉屬官有門候。雒陽十二門,每門有候一东谈主,六百石。

40.「家令、侍、僕秩齐六百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宗正下云:「諸公主,每主家令一东谈主,六百石。丞一东谈主,三百石。」劉昭注引《漢官》云:「主簿一东谈主,秩六百石。僕一东谈主,秩六百石。私府長一东谈主,秩六百石。家丞一东谈主,三百石,直吏三东谈主,從官二东谈主。」

41.「雒陽市長秩四百石」,雒陽市長本為大司農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本注云:「雒陽市長、滎陽敖倉官,中興齐屬河南尹。」劉昭注引《漢官》云:「市長一东谈主,秩四百石。」「市長」即謂雒陽市長。

42.「諸置長」,此云諸置長秩三百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所載諸署長有四百石者,如《百官志三》少府屬官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丙署長齐秩四百石。

43.「楫櫂丞」,西漢於上林苑中置此官,屬水衡都尉,見《漢書.百官公卿表》。東漢初年尚沿置,主御用船隻。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未載。

44.「明堂、靈臺丞」,太常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明堂及靈臺丞一东谈主,二百石。」本注云:「二丞,掌守明堂、靈臺。」

45.「諸陵校長」,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太常下云:「先帝陵,每陵園令各一东谈主,六百石。丞及校長各一东谈主。」本注曰:「校長,主兵戎盜賊事。」

46.「侍中」,此云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侍中秩比二千石,與此異。

47.「中常侍」,此云秩二千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中常侍,千石。後增秩比二千石。」與此異。

48.「光祿医师」,此云秩二千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光祿医师,比二千石。」與此異。

49.「太中医师秩齐比二千石」,太中医师為光祿勳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太中医师,千石。」本注曰:「無員。」劉昭注引漢官云:「二十东谈主,秩比二千石。」

50.「尚書」,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尚書令下有「尚書六东谈主,六百石」。

51.「諫議医师」,為光祿勳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諫議医师,六百石。」

52.「侍御史」,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御史中丞屬官有「侍御史十五东谈主,六百石」。

53.「博士」,此云秩六百石,但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博士祭酒一东谈主,六百石。本僕射,中興轉為祭酒。博士十四东谈主,比六百石。」與此異。

54.「議郎」,此云秩比六百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光祿医师屬官有「議郎,六百石」,與此異。

55.「中謁者」,此云秩比六百石,上文又云秩六百石,前後相乖。

56.「小黃門」,此云秩比四百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小黃門,六百石。」與此異。

57.「黃門侍郎」,此云秩比四百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黃門侍郎,六百石。」與此異。

58.「中黃門」,此云秩比四百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中黃門,比百石。後增比三百石。掌給事禁中。」與此異。

59.「郎中秩齐比三百石」,郎中為光祿勳屬官。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記載,五官中郎將下有「五官郎中,比三百石」。左中郎將下有「郎中,比三百石」。右中郎將下有「郎中,比三百石」。虎賁中郎將下有「虎賁郎中,比三百石」。與此所云相符。

60.「太子舍东谈主秩二百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四》云:「太子舍东谈主,二百石。」本注曰:「無員,更直宿衛,如三署郎中。」《文選》卷四五楊雄解嘲李善注引《東觀漢記》云:「印綬,漢制,公侯紫綬,九卿青綬。」《玉海》卷八四引《東觀漢記》云:「建武元年,復設諸侯王金璽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九卿至二千石銀印青綬,中外官尚書令至四百石銅印黑綬,諸舍長至丞、尉、校長銅印黃綬。」二書所引,齐節自此條。聚珍本將《文選》所引另列一條,置於此條之上,內容重複,今刪去,僅輯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劉昭注所引一條。聚珍本注云:「劉知幾《史通》謂此表為崔寔、曹壽、延篤所作,今與司馬彪《百官志》參考文多不同。如志云諸侯王赤綬,而此云綟綬,又如王國內史、上林楫櫂丞係西漢官名,東漢都從裁省,丞相司直亦於建武十八年省去,而篇中具列之。蓋司馬彪之志本之胡廣所注《正隆漢官篇》,多順帝以後所转换。而此表則述建武、永平間舊制也。」

*****************

卷六 傳一 皇后

光烈陰皇后 明德馬皇后 章德竇皇后 敬隱宋皇后 孝和陰皇后 和熹鄧皇后 安想閻皇后 順烈梁皇后 竇貴东谈主 孝崇匽皇后 孝桓鄧皇后 靈帝宋皇后 靈想何皇后

●律曆志[1] 凡歷所革,[2]以變律呂,相生至六十。《文選》卷五六〈陸倕新刻漏銘〉李善注

 前漢志但載十二律,不足六十。[3]《宋書.律曆志上》

 凡陽生陰曰下,陰生陽曰上。[4]《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晉灼注

 候鍾律,權土炭,冬至陽氣應,黃鍾通,土炭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蕤賓通,土炭重而衡低。進退先後,五日之中。[5]《史記》卷二七〈天官書集解〉引晉灼注

 玉衡長八尺,孔徑一寸,下端望之以視星宿。並縣璣以象天,而以衡望之。轉璣窺衡以知星宿。璣徑八尺,圓二尺五寸而強。[6]《山堂考索》

1.「律曆志」,司馬彪《續漢書.律曆志》中劉昭注引袁山松書云:「劉洪,字元卓,泰山蒙陰东谈主……及在東觀,與蔡邕共述〈律曆記〉,考驗天官。」則《東觀漢記.律曆志》出自蔡邕和劉洪之手。

2.「歷」,聚珍本作「律」,嚴可均《全後漢文》卷七○亦作「律」。按當以「律」字為是。

3.「不足六十」,《宋書.律曆志上》云:「蔡邕從朔方上書,云前漢志但載十二律,不足六十。」蔡邕之言當出〈律曆志〉。《宋書》所引仅仅括引莽撞。

4.「陰生陽曰上」,據《漢書.律曆志上》晉灼注所引,此條笔墨出蔡邕〈律曆志〉。

5.「五日之中」,據《史記.天官書集解》晉灼注所引,此條笔墨出蔡邕〈律曆志〉。

6.「圓二尺五寸而強」,「二尺五寸」當作「二丈五尺」。此條轉引自顧櫰三《補後漢書藝文志》卷三。據顧櫰三注,此條出「《山堂考索》引蔡邕〈律曆志〉」。

●禮志 立春之日,立青旛,施土牛於門外,以示兆民。[1]《書鈔》卷一五四

 章帝行幸,敕立春之日,京都百官齐衣青衣,令史齐服青幘。[2]《書鈔》卷一五四

 漢承秦滅學,[3]庶事草創,明堂、辟雍闕而未舉。武帝封禪,始立明堂於泰山,[4]猶不於京師。太初中,王莽輔政,庶績復古,[5]乃起明堂、辟雍。《御覽》卷五三三

1.「以示兆民」,此條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上》云:「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齐衣青衣,郡國縣谈官下至斗食令史齐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东谈主於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唯武官不。」《論衡.亂龍篇》云:「立春,東耕為土象东谈主,男女各二,秉耒把鋤,或立土牛。象东谈主、土牛,有时能耕也,順氣應時,示率下也。」《鹽鐵論.授時篇》載賢良語云:「發春而後,懸青幡而策土牛。」《隋書.禮儀志》亦載立春出土牛事,是隋時仍沿漢制。

2.「令史齐服青幘」,此條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

3.「漢承秦滅學」,此句上冠有「蔡邕禮樂志曰」一句。蔡邕《禮樂志》即《東觀漢記》中《禮樂志》。蔡邕所撰《東觀漢記》諸志,是禮、樂分志。從本條內容看,應為《禮志》中笔墨。

4.「武帝封禪,始立明堂於泰山」,《初學記》卷一三引蔡邕《禮樂志》云:「孝帝封禪岱宗,立明堂於泰山汶上。」又《類聚》卷三八引蔡邕《禮樂志》云:「孝武封岱宗,立明堂於泰山汶上。」笔墨與此稍有不同。

5.「庶績復古」,聚珍本脫此句。

●樂志 漢樂四品:〔01〕一曰大予樂,〔02〕典郊廟、上陵殿諸食舉之樂。郊樂,《易》所謂「先王以作樂崇德,〔03〕殷薦天主」,《周官》「若樂六變,〔04〕則天使齐降,可得而禮也」。宗廟樂,《虞書》所謂「琴瑟以詠,祖考來假」,〔05〕《詩》云「肅雍和鳴,〔06〕先祖是聽」。食舉樂,《王制》謂「皇帝食舉以樂」,《周官》「王大食則令奏鍾饱读」。〔07〕二曰周頌雅樂,典辟雍、饗射、六宗、社稷之樂。辟雍、饗射,《孝經》所謂「移風易俗,〔08〕莫善於樂」,《禮記》曰「揖讓而治世界者,〔09〕禮樂之謂也」。社稷,《詩》所謂「琴瑟擊饱读,〔10〕以御田祖」者也。《禮記》曰「夫樂施於金石,〔11〕越於聲音,用乎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此之謂也。三曰黃門荧惑,皇帝是以宴樂群臣,〔12〕《詩》所謂「坎坎饱读我,蹲蹲舞我」者也。〔13〕其短簫鐃歌,軍樂也。〔14〕其傳曰黃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揚德,風勸士也。〔15〕蓋《周官》所謂「王師大獻則令凱樂,〔16〕軍大獻則令凱歌」也。〔17〕孝章皇帝親著歌詩四章,列在食舉,又制云臺十二門詩,各以其月祀而奏之。熹平四年正月中,出云臺十二門新詩,下大予樂官習誦,〔18〕被聲,與舊詩並行者,齐當撰錄,以成樂志。〔19〕(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中》劉昭注)

〔01〕 「漢樂四品」,此句上冠有「蔡邕〈禮樂志〉曰」一句,從所引內容看,當是《東觀漢記.樂志》中笔墨。

〔02〕 「大予樂」,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三年載:「秋八月戊辰,改大樂為大予樂。」李賢注云:「尚書琁機鈐曰:『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故據琁機鈐改之。」

〔03〕 「先王以作樂崇德」,此下二句見《易.豫卦象傳》。

〔04〕 「若樂六變」,此下三句見《周禮.春官.大司樂》。

〔05〕 「琴瑟以詠,祖考來假」,此二句見《尚書.益稷篇》。「假」,《益稷篇》作「格」。按「假」亦音「格」,二字音同義通。《易.萃卦》云:「王假有廟。」王弼注云:「假,至。」

〔06〕 「肅雍和鳴」,此下二句見《詩.周頌.有瞽篇》。

〔07〕 「王大食則令奏鍾饱读」,《周禮.春官.大司樂》云:「王大食,三宥,齐令奏鍾饱读。」「大食」,鄭玄注云:「大食,满月、月半以樂宥食時也。」

〔08〕 「移風易俗」,此下二句見《孝經.廣要谈章》。

〔09〕 「揖讓而治世界者」,此下二句見《禮記.樂記》。

〔10〕 「琴瑟擊饱读」,此下二句見《詩.小雅.甫田篇》。

〔11〕 「夫樂施於金石」,《禮記.樂記》云:「至若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與此所引笔墨微異。

〔12〕 「皇帝是以宴樂群臣」。《御覽》卷五六七引崔豹《古今注》云:「漢樂有黃門荧惑,皇帝是以宴樂群臣。」但漢帝也用來宴樂貴賓。如范曄《後漢書.東夷傳》云:「順帝永和元年,其王來朝京師,帝作黃門荧惑、角抵戲以遣之。」

〔13〕 「坎坎饱读我,蹲蹲舞我」,此二句見《詩.小雅.伐木篇》。「坎坎」,狀饱读之聲。「蹲蹲」,舞貌。鄭玄箋云:「為我擊饱读坎坎然,為我興舞蹲蹲然。」

〔14〕 「其短簫鐃歌,軍樂也」,莊述祖《漢鐃歌句解》云:「短簫鐃歌之為軍樂,特其聲耳,其辭不必齐序戰陣之事。」《宋書.樂志四》載漢荧惑鐃歌十八曲,敘戰陣者僅戰城南一篇,其餘齐與戰陣無涉。莊述祖說可能是正確的。《御覽》卷五六七引崔豹《古今注》云:「短簫鐃歌,荧惑之常,亦以賜有功諸侯也。」

〔15〕 「風勸士也」,《宋書.樂志一》云:「……短簫鐃歌,蔡邕曰:『軍樂也,黃帝岐伯所作,以揚德建武,勸士諷敵也。』」《宋書》所引蔡邕語,即出蔡邕所撰《禮樂志》。

〔16〕 「王師大獻則令凱樂」,《周禮.春官.大司樂》云:「王師大獻則令奏愷樂。」「大獻」,謂戰勝獻捷於祖廟。

〔17〕 「軍大獻則令凱歌」,《周禮.春官.鎛師》云:「軍大獻則饱读其愷樂。」

〔18〕 「大予樂官」,謂大予令、丞,屬太常。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大予樂令一东谈主,六百石。」本注曰:「掌伎樂。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掌其陳序。丞一东谈主。」大予樂令下有員吏二十五东谈主,其二东谈主百石,二东谈主斗食,七东谈主佐,十东谈主學事,四东谈主守學事。樂东谈主八佾舞三百八十东谈主,見司馬彪書《百官志二》劉昭注所引漢官。

〔19〕 「以成樂志」,此條《通鑑》卷四四胡三省注亦引,字句極簡。此下聚珍本尚有「國家離亂,大■未安,黃門舊有荧惑,今宜罷去」一段笔墨。此段笔墨係輯自陳禹謨刻本《書鈔》卷一三○。據孔廣陶校注本《書鈔》卷一三○所引,知此段笔墨已經陳禹謨竄改,且此段笔墨出《和熹鄧皇后傳》,不當入《樂志》。參閱本書《和熹鄧皇后傳》注〔26〕。

●郊祀志 太尉趙憙上言曰:〔01〕「自古帝王,每世之隆,未嘗不封禪。陛下聖德飘溢,〔02〕順天行誅,撥亂中興,作民父母,修復宗廟,救萬姓命,黎庶賴福,海內清平。功成治定,群司禮官咸以為宜登封胜利,為民報德。百王所同,當仁不讓。宜登封岱宗,正三雍之禮,〔03〕以明靈契,望秩群神,以承天心也。」〔04〕(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上》劉昭注)

 中元元年正月,群臣復奏言:〔05〕「登封胜利,為民報德,百王所同。陛下輒拒絕不許,臣下不敢頌功述德業。〔06〕謹按河雒讖書,〔07〕赤漢九世,當巡封泰山,凡三十六事,傅奏左帷。陛下遂以仲月令辰,遵岱嶽之正禮,奉圖雒之明文,以和靈瑞,〔08〕以為兆民。」上曰:〔09〕「至泰山乃復議。國家德薄,災異仍至,〔10〕圖讖蓋如斯。」(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上》劉昭注)

 上東巡狩,〔11〕至泰山,有司復奏河雒圖記表章赤漢九世尤著明者,前後凡三十六事。與博士充等議,以為「殷統未絕,黎庶繼命,高宗久勞,猶為中興。武王因父,奉命之列,據三代郊天,〔12〕因孔子甚好意思其功,後世謂之聖王。漢統中絕,王莽盜位,一民莫非其臣,尺土靡不其有,宗廟不祀,十有八年。陛下無十室之資,奮振於匹夫,除殘去賊,興復祖先,〔13〕集就世界,海內治平,夷狄慕義,功德盛於高宗、武王。宜封禪為庶民道贺。請親定刻石紀號文,太常奏儀制」。詔曰:「許。昔小白欲封,夷吾難之;季氏欲旅,仲尼非焉。蓋齊諸侯,季氏医师,齐無事於泰山。今予末小子,巡祭封禪,德薄而任重,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於得承鴻業,帝堯善及子孫之餘賞,蓋應圖籙,當得是當。懼於過差,執德不弘,言谈不篤,為議者所誘進,後世知吾罪深矣。」〔14〕(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上》劉昭注

 北夷作寇,沉無煙火,〔15〕無雞鳴狗吠之聲。〔16〕(《文選》卷二○曹植五言詩〈送應氏〉李善注)

 封禪,其玉牒文秘,皇帝事也。〔17〕(《文選》卷五左想〈吳都賦〉李善注)

 明帝宗祀五帝於明堂,光武皇帝配之。〔18〕(聚珍本)

 詔曰:〔19〕「《經》稱『秩元祀,咸秩無文』。〔20〕祭法『功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以日月星辰,民所热爱也;山林川穀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傳》曰:『聖王先成民而戮力於神。』又曰:〔21〕『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22〕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孝文十二年令曰:『近年五穀不登,欲有以增諸神之祀。』《王制》曰:『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今恐山川百神應典祀者尚未盡秩,其議增修群祀宜享祀者,以祈豐年,甚而嘉福,以蕃兆民。《詩》不云乎:『懷柔百神,及河喬嶽。』〔23〕有年報功,不私幸望,豈嫌同辭,其義一焉。』〔24〕(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中》劉昭注)

 祠禮畢,命儒者論難。〔25〕(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中》劉昭注)

 孝成時,匡衡奏立北郊,復祠六宗。至建武都雒陽,制郊祀,六宗廢不血食,大臣上疏謂宜復舊。上從公議,由是遂祭六宗。〔26〕(姚本)

 永平三年八月丁卯,公卿奏議世祖廟登歌八佾舞名。東平王蒼議,以為漢制舊典,宗廟各奏其樂,不齐相襲,以明功德。秦為無谈,殘賊庶民,高皇帝奉命誅暴,元元各得其所,萬國咸熙,作武德之舞。〔27〕孝文皇帝切身節儉,除誹謗,〔28〕去肉刑,〔29〕澤施四海,孝景皇帝制昭德之舞。〔30〕孝武皇帝功德稠密,威震国外,開地置郡,傳之無窮,孝宣皇帝制盛德之舞。〔31〕光武皇帝奉掷中興,撥亂归正,武暢方外,震服百蠻,戎狄奉貢,宇內治平,登封胜利,修建三雍,肅穆典祀,功德巍巍,比隆前代。以兵平亂,武功汜博。歌是以詠德,舞是以象功,世祖廟樂名宜曰大武之舞。元命包曰:「緣寰宇之所雜樂為之文典。」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而詩东谈主稱其武功。琁機鈐曰:「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各與虞韶、禹夏、湯護、周武無異,〔32〕不宜以名舞。協圖徵曰:「大樂必易。」《詩傳》曰:「頌言成也,一章成篇,宜列德,故登歌清廟一章也。」《漢書》曰:「百官頌所登御者,一章十四句。」依書文始、五行、武德、昭德、盛德修之舞,〔33〕節損益前後之宜,六十四節為舞,曲副八佾之數。十月烝祭始御,用其文始、五行之舞还是。進武德舞歌詩曰:「於穆世廟,肅雍顯清,俊乂翼翼,秉文之成。越序天主,駿奔來寧,缔造三雍,封禪泰山,章明圖讖,放唐之文。〔34〕休矣惟德,〔35〕罔射協同,〔36〕本枝百世,永保厥功。」〔37〕詔書曰:「驃騎將軍議可。」〔38〕進武德之舞还是。〔39〕(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劉昭注)

 章帝初即位,賜東平憲王蒼書曰:「朕夙夜伏想,念先帝躬履九德,〔42〕對於八政勞謙自制終始之度,〔41〕比放三宗誠有其好意思。〔42〕今迫遺詔,誡不起寢廟,臣子悲結,僉以為雖於更衣,〔43〕猶宜有所宗之號,以克配功德。宗廟至重,朕幼無知,寤寐憂懼。先帝每有著述典議之事,未嘗不延問王,以定厥中。願王悉明處,乃敢安之。公卿議駁,今齐並送。及有不错持危扶顛,宜勿隱。想有所承,公無困哉!」太尉憙等奏:〔44〕「禮,祖有功,宗有德。孝明皇帝功德稠密,宜上尊號曰顯宗,四時祫食於世祖廟,如孝文皇帝在高廟之禮,奏武德、六始、五行之舞。」蒼上言:「昔者孝文廟樂曰昭德之舞,孝武廟樂曰盛德之舞,今齐祫食於高廟,昭德、盛德之舞不進,與高廟同樂。今孝明皇帝主活着祖廟,當同樂,盛德之樂無所施;如自强廟當作舞樂者,不當與世宗廟盛德之舞同名,〔45〕即不改作舞樂,當進武德之舞。臣愚戇猥琐,廟堂之論,誠非所當聞所宜言。陛下體純德之妙,奮至謙之意,猥歸好意思於載列之臣,故不敢隱蔽愚情,知道腹心。誠知愚鄙之言,不不错仰四門賓於之議。伏惟陛下以至德當成、康之隆,世界乂安刑措之時也。庶民盛歌元首之德,股肱貞良,庶事寧康。臣欽仰聖化,嘉羨盛德,危顛之備,非所宜稱。」上復報曰:「有司奏上尊號曰顯宗,〔46〕藏主更衣,不敢違詔。祫食世祖,廟樂齐如王議。以正月十八日始祠。仰見榱桷,俯視几筵,眇微小子,哀懼戰慄,無所攀附。愛而勞之,所望於王也。」〔47〕(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劉昭注)

 建初四年八月,上以公卿所奏明德皇后活着祖廟坐位駁議示東平憲王蒼,〔48〕蒼上言:「文、武、宣、元祫食高廟,齐以後配。先帝所制,典法設張。《大雅》曰:「昭哉來御,從其祖武。』〔49〕又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50〕明德皇后宜配孝明皇帝。」〔51〕(《御覽》卷五三一)

 永初六年,皇太后入宗廟,〔52〕於世祖廟與皇帝交獻焉,如光烈皇后故事。(《御覽》卷五三一)

 宗廟迭毀議奏,國家大體,班固錄《漢書》,乃置韋賢傳末。臣以問胡廣,廣以為實宜在郊祀志,去中鬼至人谈之語,取賢傳宗廟事置其中,既合孝明旨,又使祀事以類相從。〔53〕(司馬彪《續漢書》卷九〈祭祀志下〉劉昭注)

 孝明立世祖廟,以明再奉命祖有功之義,後嗣遵儉,不復改立,齐藏主其中。聖明所制,一王之法也。自執事之吏,下至學士,莫能知其是以兩廟之意,誠宜具錄要领。建武乙未、元和丙寅詔書,下宗廟儀及齋令,宜入郊祀志,永為典式。〔54〕(司馬彪《續漢書》卷九〈祭祀志下〉劉昭注)

〔01〕 「太尉趙憙上言曰」,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上》云:「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泰山。」趙憙上書即當在此時。此句上姚本、聚珍本有「建武三十年」一句,係據司馬彪書增補。

〔02〕 「陛下聖德飘溢」,《書鈔》卷六僅引「德澤飘溢」四字。

〔03〕 「正三雍之禮」,據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儒林傳》,光武帝中元元年,初建三雍。「三雍」,謂明堂辟雍、靈臺。

〔04〕 「以承天心也」,趙憙雖然上書勸光武帝行封禪禮,但未被採納。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上》云:群臣言宜封禪,「詔書曰:『即位三十年,庶民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何事汙七十二代之編錄!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縣遠遣吏上壽,盛稱虛好意思,必髡,兼令屯田。』從此群臣不敢復言。」

〔05〕 「中元元年正月,群臣復奏言」,原無「中元元年正月」一句和「復」字,《御覽》卷五三六引有,今據增補。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上》云:建武「三十二年正月,上齋,夜讀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失慎克用,何益於承。誠善用之,姦偽不萌』。感此文,乃詔松等復案索河雒讖文言九世封禪事者。松等列奏,乃許焉。」「松」即梁松。「群臣復奏言」當即在建武三十二年正月。據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是年二月即封泰山,禪梁父。四月改年為中元元年。此句上姚本有「建武三十二年」一句,聚珍本有「三十二年」一句,齐依司馬彪書增補。

〔06〕 「業」,《御覽》卷五三六引無此字。

〔07〕 「謹按」,此二字原無,姚本同,聚珍本有,《御覽》卷五三六引亦有此二字,今據增補。

〔08〕 「和」,姚本、聚珍本同,《御覽》卷五三六引作「祈」。

〔09〕 「上曰」,此下諸句《御覽》卷五三六引作「於是許焉。至泰山乃復議曰:『國家德薄,災異仍至,圖讖蓋如斯邪。』其下又引以下數句:「上東巡狩,至太山,有司復奏河圖讖記表章赤漢九世尤著明者,後凡三十六事。」因與下條笔墨重出,今刪去。

〔10〕 「仍」,頻繁。

〔11〕 「上東巡狩」,原無「東巡狩」三字,姚本同,聚珍本有,《御覽》卷五三六引亦有,今據增補。

〔12〕 「奉命之列,據三代郊天」,聚珍本注云:「二句疑有脫誤。」

〔13〕 「除殘去賊,興復祖先」,《文選》卷五六陸倕〈石闕銘〉李善注引云:「博士等議曰:『陛下除殘去賊,興復祖先。』」又卷五九王巾頭〈陀寺碑文〉李善注引云:「博士議曰:『除殘去賊,興復祖先。』」齐為節錄。

〔14〕 「後世知吾罪深矣」,《玉海》卷九八、卷二○○亦引此條,字句極略。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中元元年春正月,……丁卯,東巡狩。二月乙卯,幸魯,進幸太山。北海王興、齊王石朝於東嶽。辛卯,柴望岱宗,登封太山。甲午,禪於梁父。」據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上》所載:二十二日辛卯的大黎明,燎祭天於泰山下南边。則禪梁父之甲午為二十五日。光武帝封禪經過和施用典制,司馬彪書《祭祀志上》及劉昭注所引應劭《漢官馬第伯封禪儀》言之頗詳,可參閱。

〔15〕 「煙火」,《文選》卷二七王粲五言詩〈從軍行〉李善注引作「火煙」。

〔16〕 「無雞鳴狗吠之聲」,此句原無,《文選》卷三八傅亮〈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李善注引云:「北夷寇作,無雞鳴狗吠之聲。」今據增補。光武帝於中元元年二月行封禪禮,立碑刻石,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上》錄其碑文,內有「北夷作寇,沉無煙,無雞鳴狗吠之聲」諸語。聚珍本輯者未能細考,《郊祀志》未收此條,而列入「無篇可歸」的佚文篇內。

〔17〕 「皇帝事也」,此條《文選》卷三五張協〈七命〉李善注亦引,無此句,餘同。

〔18〕 「光武皇帝配之」,今據增補。光武帝於中元元年二月行封禪禮,立碑刻石,司馬彪《續漢書》於明堂,祀畢,登靈臺。」據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此事在永平二年正月辛未。據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中》云:「明帝即位,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於明堂,光武帝配。五帝坐位堂上,各處其方。黃帝在未,齐如南郊之位。光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牲各一犢,奏樂如南郊。卒事,遂登靈臺,以望云物。」可見此條所云「明帝宗祀五帝於明堂,光武皇帝配之」,時間亦在永平二年正月辛未,與《文選》所引當為一事,但笔墨有所不同,不知聚珍本此條笔墨從何書輯錄。《文選》所引已編入本書《明帝紀》。

〔19〕 「詔曰」,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中》云:「章帝即位,元和二年正月,詔曰:『山川百神,應祀者未盡。其議增修群祀宜享祀者。』」此詔與司馬彪書所載章帝元和二年詔當是并吞詔文,只不過《東觀漢記》所錄較詳,而司馬彪書多所刪節。

〔20〕 「《經》稱『秩元祀,咸秩無文』」,《尚書.洛誥篇》云:「周公曰:『王,肇稱殷禮,祀於新邑,咸秩無文。予齊百工,伻從王於周,予惟曰庶有事。』今王即命曰:『記功,宗以功作元祀。』」「經稱」云云即本此。曾運乾《尚書正讀》云:「元祀,大祀也。」又云:「咸秩者,有次第也。無文者,言無舊典可憑也。」而《尚書》孔安國傳釋「咸秩無文」云:「齐次秩不在禮文者而祀之。」就《東觀漢記》所引來看,當以孔安國所釋為是。

〔21〕 「又曰」,此下所引為《左傳》昭公元年子產之語。

〔22〕 「禜」,古代的一種禳災之祭。聚草木為束,設為祭處,以牲、圭璧等祭日月星辰山川之神,扼杀風雨雪霜水旱癘疫等災害。《周禮.春官.大祝》云:「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類,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

〔23〕 「懷柔百神,及河喬嶽」,語出《詩.周頌.時邁篇》。「嶽」,此指岱宗。

〔24〕 「其義一焉」,此條《玉海》卷一○二兩引,字句齐略。是時章帝將東巡狩,禮祀神祇,故有此詔。

〔25〕 「祠禮畢,命儒者論難」,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中》云:元和二年二月,章帝東巡,上泰山,柴祭寰宇群神照往事。「因行郡國,幸魯,祠東海恭王,及孔子、七十二弟子。」其下劉昭即引此條笔墨作注。此條又輯入《章帝紀》。

〔26〕 「由是遂祭六宗」,此條又見聚珍本,不知二本從何書輯錄。此所載祭六宗,乃安帝元初六年時事。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中》云:「安帝即位,元初六年,以尚書歐陽家說,謂六宗者在寰宇四方之中,為高下四方之宗。以太初中故事,謂六宗易六子之氣日、月、雷公、風伯、山、澤者為非是。三月庚辰,初更立六宗,祀於雒陽西北戌亥之地,禮比太社也。」劉昭注引《李氏家書》云:「司空李郃侍祠南郊,不見宗祠,奏曰:『按《尚書》「肆類於天主,禋於六宗。」六宗者,上不足天,下不足地,傍不足四方,在宇宙之中,助陰陽,化成萬物。漢初甘泉、汾陰寰宇亦禋六宗。孝成之時,匡衡奏立南北郊祀,復祠六宗。及王莽謂六宗,易六子也。建武都雒陽,制祀不谈祭六宗,由是廢不血食,今宜復舊度。』制曰:『下公卿議。』五官將行弘等三十一东谈主議可祭,大鴻臚龐雄等二十四东谈主議不當祭。上從郃議,由是遂祭六宗。」范曄《後漢書.安帝紀》元初六年載:「三月庚辰,始立六宗,祀於洛城西北。」所謂「六宗」,自古聚訟,竟無定說,或云天、地、春、夏、秋、冬,或云四時、寒暑、日、月、星、水旱,或云水、火、雷、風、山、澤,或云日、月、星、岱、海、河,或云星、辰、司中、司命、風伯、雨師,等等,司馬彪書《祭祀志中》劉昭注言之甚詳,可參閱。

〔27〕 「作武德之舞」,《漢書.禮樂志二》云:「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世界樂己行武以除亂也。」

〔28〕 「除誹謗」,《漢書.文帝紀》二年五月詔曰:「古之治世界,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是以通治谈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訞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缘何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而後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為誹謗。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29〕 「去肉刑」,《漢書.文帝紀》十三年載:「五月,除肉刑法。」《刑法志》云:文帝「即位十三年,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詔獄逮繫長安。淳于公無男,有五女,當行會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緩急非成心!』其青娥緹縈,自傷悲泣,乃隨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齐稱其廉平,今监犯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後欲改過悛改,其谈一火繇也。妾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悛改。』書奏皇帝,皇帝憐悲其意,遂下令曰:『……今法有肉刑三,而姦不啻,……今东谈主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转业為善,而谈一火繇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抑遏,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东谈主各以輕重,不一火逃,有年而免。具為令。』」

〔30〕 「孝景皇帝制昭德之舞」,《漢書.禮樂志二》云:「孝景采武德舞以為昭德,以尊太宗廟。」

〔31〕 「孝宣皇帝制盛德之舞」,《漢書.禮樂志二》云:「至孝宣,采昭德舞為盛德,以尊世宗廟。」

〔32〕 「虞韶、禹夏、湯護、周武」,《漢書.禮樂志二》云:「舜作招,禹作夏,湯作濩,武王作武。」《風俗通義.聲音篇》亦云:「舜作韶,禹作夏,湯作護,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世界也。護,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韶繼堯也。」

〔33〕 「依書文始、五行、武德、昭德、盛德修之舞」,「昭德、盛德修之舞」七字原作「昭真修之舞」五字,有訛脫,今據聚珍本校改。然文仍有誤,「修」字似為衍文。《漢書.禮樂志二》云:「高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

〔34〕 「放」,效也。

〔35〕 「休」,好意思也,善也。

〔36〕 「罔射」,《詩.周頌.清廟》云:「不顯不承,無射於东谈主斯。」「射」與「斁」音同字通。「罔射」即無厭。

〔37〕 「永保厥功」,《宋書.樂志一》云:「至明帝初,東平憲王蒼總定公卿之議曰:『宗廟宜各奏樂,不應相襲,是以明功德也。承文始、五行、武德為大武之舞。』又制舞歌一章,薦之光武之廟。」

〔38〕 「驃騎將軍議可」,驃騎將軍謂東平王蒼。明帝即位後,即拜蒼為驃騎將軍。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三年載:「冬十月,蒸祭光武廟,初奏文始、五行、武德之舞。」即依東平王蒼之議。

〔39〕 「進武德之舞还是」,「故」字聚珍本誤作「數」。此條《東漢會要》卷八全文引錄。《玉海》卷六一、卷一○七亦引,字句極為簡略。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劉昭注引蔡邕表志云:「孝明立世祖廟,以明再奉命祖有功之義,後嗣遵儉,不復改立,齐藏主其中。聖明所制,一王之法也。自執事之吏,下至學士,莫能知其是以兩廟之意,誠宜具錄要领。建武乙未、元和丙寅詔事,下宗廟儀及齋令,宜入郊祀志,永為典式。」

〔40〕 「九德」,《尚書.皋陶謨》云:「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东谈主有德,乃言曰,載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彰其有常吉哉!』」而《逸周書.常訓篇》以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為「九德」,《文政篇》以忠、慈、祿、賞、民之利、商工受資、祗民之死、無奪農、足民之財為「九德」,《寶典篇》以孝、悌、慈惠、忠恕、中正、恭遜、寬弘、溫直、兼武為「九德」。此所云「九德」,當取《尚書》說。

〔41〕 「八政」,《禮記.王制篇》云:「齊八政以防淫。」又云:「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逸周書.常訓篇》云:「八政和平。八政,夫妻、父子、昆仲、君臣。」此所云「八政」,當取《禮記》說。

〔42〕 「三宗」,謂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

〔43〕 「更衣」,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明帝卒,「遺詔無起寢廟,藏主於光烈皇后更衣別室」。李賢注云:「《禮》『藏主於廟』,既不起寢廟,故藏於后之易衣別室。更,易也。」又注云:「更衣者,非正處也。園中有寢,有便殿。寢者,陵上正殿。便殿,寢側之別殿,即更衣也。」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云:「明帝臨終遺詔,遵儉無起寢廟,藏主於世祖廟更衣。」

〔44〕 「憙」,趙憙。

〔45〕 「世宗廟」,姚本、聚珍本齐作「世祖廟」。中華書局標點校勘本司馬彪《續漢書》所據正本亦作「世祖廟」。聚珍本注云:「前文東平王蒼請名世祖廟舞為大武,詔仍進武德之舞,無盛德舞之名。此句疑有訛舛。」聚珍本輯者所疑甚是。上文云「孝武廟樂曰盛德之舞」,是「世祖廟」乃「世宗廟」之訛。世宗即孝武帝。作「世宗廟」,則高下文義瞭然。中華書局標點校勘本司馬彪書已正作「世宗廟」。

〔46〕 「有司奏上尊號曰顯宗」,范曄《後漢書.章帝紀》永平十八年云:「十二月癸巳,有司奏言:『孝明皇帝聖德淳茂,……功烈光於四海,仁風行於千載。而深執謙謙,自稱不德,無起寑廟,埽地而祭,除日祀之法,省送終之禮,遂藏主於光烈皇后更衣別室。世界聞之,莫不悽愴。陛下至孝烝烝,奉順聖德。臣愚以為更衣在中門以外,處所殊別,宜尊廟曰顯宗。……』制曰『可。』」據此,「有司奏上尊號曰顯宗」是在永平十八年十二月癸巳。下文云「以正月十八日始祠」,此「正月十八日」時屬建初元年。這樣看來,章帝報東平憲王蒼書的時間當在永平十八年十二月癸巳至次年正月十八日之間。

〔47〕 「所望於王也」,此條《玉海》卷九七兩引,字句齐極簡略。

〔48〕 「上以公卿所奏明德皇后活着祖廟坐位駁議示東平憲王蒼」,據范曄《後漢書.章帝紀》所載,建初四年「六月癸丑,皇太后馬氏崩。秋七月壬戌,葬明德皇后」。此所謂「公卿所奏明德皇后活着祖廟坐位駁議」,即明德皇后葬後公卿所議祔廟事。

〔49〕 「昭哉來御,從其祖武」,此二句聚珍本作「昭茲來許,繩其祖武。」《詩.大雅.下武篇》同。吳闓生《詩義會通》云:「茲猶哉也。昭哉、昭茲,呼而戒之之詞也。」「繩」,繼也。「武」,跡也。

〔50〕 「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此二句見《詩.大雅.假樂篇》。「愆」,過也。「率」,循也。

〔51〕 「明德皇后宜配孝明皇帝」,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劉昭注引謝沈書云:「上以公卿所奏明德皇后活着祖廟坐位駁議示蒼,上言:『文、武、宣、元祖祫食高廟,齐以配,先帝所制,典法設張。《大雅》曰:「昭哉來御,慎其祖武。」又曰:「不愆不忘,帥由舊章。」明德皇后宜配孝明皇帝於世祖廟,同席而供饌。』」所引「昭哉來御,慎其祖武」,當本三家詩。聚珍本注云:「劉昭注引謝沈書一段與此同,末有『與世祖廟同席而供饌』句,尤為完密。」

〔52〕 「永初六年,皇太后入宗廟」,「皇太后」謂和熹鄧皇后。此事范曄《後漢書.安帝紀》記於永初七年春正月庚戌,而李賢注云:「《東觀》、《續漢》、袁山松、謝沈書、《古今注》齐云『六年正月甲寅,謁宗廟』。」袁宏《後漢紀》卷一六亦云:永初「六年春正月甲寅,皇太后初親祭於宗廟」。范書《安帝紀》所載年月不着实。袁宏《後漢紀》卷一六亦云:永初「六年春正月甲寅,皇太后初親祭於宗廟」。范書《安帝紀》所載年月不着实。

〔53〕 「又使祀事以類相從」,據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劉昭注所引,此條出蔡邕表志,觀其內容,當是蔡邕〈郊祀志〉之文。

〔54〕 「永為典式」,據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劉昭注所引,此條出蔡邕表志。從內容來看,當屬蔡邕〈郊祀志〉。

●天文志[1] 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周髀數術具存,孝驗天狀,多所違失,故史官不必。唯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其法也。立八尺圓體之度,而具寰宇之象,以正黃谈,以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精微深妙,萬世不易之谈也。官有其器而無本書,前志亦闕而不論。臣求其舊文,連年不得。在東觀,以治律未竟,未及成書。案略求索,竊不自量,卒欲寢伏儀下,想惟精意,案度成數,扶以文義,潤以谈術,著成篇章。罪惡無狀,投畀有北,灰滅雨絕,世路無由。宣博問群臣,下及巖穴,知渾天之意者,使述其義,以裨天文志,撰建武以來星變彗孛占驗著明者續其後。[2]司馬彪《續漢書》卷一○〈天文志上〉劉昭注

「天文志」,據范曄《後漢書.蔡邕傳》李賢注,邕撰《東觀漢記》十意,其中有《天文意》,即《天文志》。此志全佚,未見他書徵引,今僅存其目。《初學記》卷一載:「蔡邕《天文志》言天體者三,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四庫全書》考證云:「按劉昭司馬書《天文志》注引蔡邕表志云:『言天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按徐堅《初學記》引此文竟題為蔡邕志。今按此乃表志之文,非即蔡志也。」

「撰建武以來星變彗孛占驗著明者續其後」,據司馬彪《續漢書.天文志上》劉昭注所引,此條笔墨出蔡邕表志。所謂表志,等于蔡邕徙處朔方時奏上的十志。從此條所述內容來看,當是蔡邕〈天文志〉中的笔墨。《初學記》卷一載「蔡邕〈天文志〉言天體者三,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書〈律曆志上〉顏師古注引晉灼說云:「蔡邕〈天文志〉『渾天名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所引齐略於此。本書注云「此志全佚,未見他書徵引」,不確。又引《四庫全書》考證之說,斷定表志不是蔡邕之志,顯然有誤,當以此為準。

●地舆志[1] 蕭何墓在長陵東司馬門谈北百步。[2]《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集解

 霍光墓在茂陵東司馬門谈南四里。[3]范曄《後漢書》卷二〈明帝紀〉李賢注

 王莽分鉅鹿為和成郡。[4]范曄《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李賢注

 蛇丘有芳陘山。[5]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三》劉昭注

 東緡,[6]縣名,屬山陽郡。[7]范曄《後漢書》卷一七〈馮異傳〉李賢注

 光武中興,都洛陽,又於南陽置南都。[8]《初學記》卷二四

 魯陽鄉在尋陽縣。[9]范曄《後漢書》卷三七〈丁鴻傳〉李賢注

 西海有勝山。[10]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三》劉昭注

 秦時改為太末,[11]有龍丘山在東,有九石特秀,色丹,遠望如蓮華。[12]萇之隱處有一巖穴如窗牖,[13]中有石牀,可寢處。[14]王先謙集解本,范曄《後漢書》卷七六〈循吏任延傳〉李賢注

 建安二十年,復置漢寧郡,分漢中之安陽、西城。[15]又分鍚、上庸為上庸郡,置都尉。[16]姚本

 安帝即位之年,分三縣來屬。[17]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五》劉昭注

 臨濟,王莽更名利居,安帝永初二年,改從今名。[18]《水經注》卷三

 永興元年,鄉三千六百八十二,[19]亭萬二千四百四十二。[20]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五》劉昭注

01.「地舆志」,據《史通.古今正史篇》,此志為侍中伏無忌、諫議医师黃景所撰。

02.「蕭何墓在長陵東司馬門谈北百步」,此條范曄《後漢書.明帝紀》和《和帝紀》李賢注亦引,笔墨全同。「長陵」即漢高祖陵墓,在今陝西咸陽市渭水北岸。「司馬門」為寢廟宮垣以外門。此句末聚珍本注云:「上陵屬京兆尹。」

03.「霍光墓在茂陵東司馬門谈南四里」,據今东谈主考古勘測,霍光墓在茂陵東朔地方一千米處。「茂陵」為漢武帝陵墓,在今陝西咸陽市渭水北岸,與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昭帝平陵合稱五陵。《文選》卷一班固〈西都賦〉云:「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劉良注云:「宣帝杜陵、文帝霸陵在南,高、惠、景、武、昭帝此五陵齐在北。」此句末聚珍本注云:「茂陵屬右扶風。」

04.「王莽分鉅鹿為和成郡」,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云:立异二年,「王莽和成卒正邳彤亦舉郡降」。其下李賢引此語作注。

05.「蛇丘有芳陘山」,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三》濟北國下云:「蛇丘,有遂鄉,有下讙亭,有鑄鄉城。」其下劉昭注云:「《東觀書》有芳陘山。」此條即據劉昭注,又參酌司馬彪書輯錄。

06.「東緡」,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三》山陽郡下屬縣有東緡,並云:「春秋時曰緡。」

07.「屬山陽郡」,范曄《後漢書.馮異傳》載:建武二年,封異陽夏侯。異卒,長子彰嗣。「十三年,更封彰東緡侯,食三縣。」其下李賢引此條笔墨作注。

08.「又於南陽置南都」,此條《記纂淵海》卷八亦引,笔墨全同。

09.「魯陽鄉在尋陽縣」,范曄《後漢書.丁鴻傳》云:「建初四年,徙封魯陽鄉侯。」其下李賢引此語作注。尋陽縣屬廬江郡。

10.「西海有勝山」,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三》琅邪國屬縣有西海,劉昭注云:「東觀書有勝山。」此條即據劉昭注,又參酌司馬彪書輯錄。

11.「秦時改為太末」,聚珍本注云:「太末縣屬會稽郡。此句之上當有闕文。考司馬彪《郡國志》劉昭注,太末,左傳謂姑蔑。」

12.「華」,與「花」字同。

13.「萇」,龍丘萇。范曄《後漢書.循吏.任延傳》云:「吳有龍丘萇者,隱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時,四輔三公連辟,不到。掾史白請召之。延曰:『龍丘先生躬德履義,有原憲、伯夷之節。都尉埽灑其門,猶懼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謁,修書記,致醫藥,吏使相望於谈。積一歲,萇乃乘輦詣府門,願得先死備錄。延辭讓再三,遂署議曹祭酒。萇尋病卒。」《御覽》卷五○二引謝沈《後漢書》亦略載其事。

14.「可寢處」,此條姚本未輯,為聚珍本所錄。據王先謙集解本《范曄後漢書》,此條笔墨出「東觀記」,而據中華書局標點校勘本《范曄後漢書》李賢注,此條笔墨出《東陽記》。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四》會稽郡太末下劉昭注云:「《東陽記》:『縣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遠望盡如蓮花。龍丘萇隱居於此,因以為名。其峰際復有巖穴,外如窗牖,中有石林。巖前有一桃樹,其實甚甘,非山中自有,莫知誰植。』」疑王先謙集解本范書李賢注所引「東觀記」乃「東陽記」之訛,此條當從本書中剔除。

15.「復置漢寧郡,分漢中之安陽、西城」,此亦見聚珍本。聚珍本注云:「司馬彪《郡國志》劉昭注西城下曰:『《巴漢志》云漢末以為西城郡。』不言屬漢寧。」按《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載:建安二十年,武帝平巴、漢,「復漢寧郡為漢中,分漢中之安陽、西城為西城郡,置太守」。由這一記載來看,漢寧郡之設在建安二十年昔日,建安二十年恢復漢寧郡為漢中郡。又安陽、西城二縣在建安二十年前屬漢寧郡,建安二十年,始歸西城郡。

16.「又分鍚、上庸為上庸郡」,此亦見聚珍本。此條不知姚本從何書輯錄。《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亦云建安二十年,分漢中之鍚、上庸二縣為上庸郡,置都尉。 17.「分三縣來屬」,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五》玄菟郡屬縣有高顯、候城、遼陽,原齐屬遼東郡。三縣下劉昭引此條笔墨作注。此條笔墨姚本、聚珍本據司馬彪書和劉昭注輯作「安帝即位之年,分高顯、候城、遼陽屬玄菟」。

18.「安帝永初二年,改從今名」,《水經注》卷三云:濟水「又東北過臨濟縣南,縣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漢記》:『安帝永初二年,改從今名。』」此條輯錄時參考了《水經注》內容,字句略有增改。此所引《漢記》,楊熊合撰《水經註疏》楊守敬引惠棟說認為即指《東觀漢記》。此條姚本、聚珍本均未輯錄。

19.「八十二」,《玉海》卷一七、卷一八引同,聚珍本作「八十一」。

20.「四十二」,聚珍本作「四十三」,《玉海》卷一七、卷一八亦引作「四十三」。

●朝會志[1] 朝會志」,《史通.古今正史篇》記《東觀漢記》撰修始末云:「熹平中,光祿医师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盧植著述《東觀》,接續紀傳之可成者,而邕別作《朝會》、《車服》二志。」可知《東觀漢記》有《朝會志》、為蔡邕所修。此志全佚,未見他書徵引,今僅存其目。

●車服志[1] 皇帝行有罼罕。[2]《文選》卷四六顏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李善注

 永平二年正月,公卿議春南北郊,[3]東平王蒼議曰:「孔子曰:[4]『行夏之時,[5]乘殷之路,[6]服周之冕。』[7]為漢製法。高皇帝始奉命創業,制長冠以入宗廟。光武奉掷中興,建明堂,立辟雍。[8]陛下以聖明奉遵,以禮服龍袞,祭五帝。[9]禮缺樂崩,久無祭寰宇冕服之制。按尊事神祇,絜齋盛服,敬之至也。日月星辰,山龍華藻,天王袞冕十有二旒,以則天數;旂有龍章日月,以備其文。今祭明堂宗廟,圓以法天,方以則地,服以華文,象其物宜,以降神明,肅雍備想,博其類也。寰宇之禮,冕冠裳衣,宜如明堂之制。」[10]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劉昭注

 武冠,俗謂之大冠。[11]《類聚》卷六七

 貴东谈主、相國綠綬,三采,綠紫白,純綠圭。[12]公、侯、將軍紫綬,二采,紫白,純紫圭。[13]公主封君同。[14]九卿、中二千石青綬,三采,青白紅,純青圭。[15]千石、六百石黑綬,二采,青紺,純青圭。[16]四百、三百、二百石黃綬,一采,純黃圭。[17]百石青紺綬,一采,宛轉繆織圭。[18]《御覽》卷六八二

 孝明帝作蠙珠之佩,以郊祀寰宇。[19]《書鈔》卷一二八

 賜段熲亦幘,故知孤高下通服之,齐烏也。廚东谈主綠,馭东谈主赤,輿輦东谈主黃,輅东谈主逐車色。[20]其承遠遊進賢者,施以掌導,謂之介幘。承武弁者,施以笄導,謂之平巾。《事物紀原》卷三

 國家舊章,而幽僻藏蔽,莫之得見。[21]司馬彪《續漢書》卷二九〈輿服志上〉劉昭注

 永平初,詔書下車服轨制,中宮皇太子親服重繒厚練,浣已復御,率下以儉化起機。諸侯王以下至於士庶,嫁娶被服,各有秩品。當傳萬世,揚光聖德。臣以為宜集舊事儀注本奏,以成志也。[22]司馬彪《續漢書》卷三○〈輿服志下〉劉昭注

 俗东谈主失其名,故名冕為平天冠,[23]五時副車曰五帝,鸞旗曰雞翹,[24]耕根曰三蓋,[25]旗齐非一。[26]《御覽》卷七七三

01.「車服志」,據《史通.古今正史篇》,此志為蔡邕所撰。

02.「皇帝行有罼罕」,此條海錄碎事卷一○亦引,笔墨全同。「罼」與「罕」齐為鳥網。此所謂「罼罕」,指載網之獵車。《文選》卷八楊雄〈羽獵賦〉云:「荷垂天之罼,張竟之罘。」又云:「罕車飛揚,武騎聿皇。」此「罼」與「罕」分言,實為同類之物。李善注云:「罕,罼罕也。」

03.「春」,姚本、聚珍本作「舉」,誤。《玉海》卷七八、卷八一、卷八二引齐作「春」,字尚不誤。卷六一引作「奏」,與「春」形近致誤。

04.「孔子曰」,見《論語.衛靈公篇》。顏淵問怎样解决國家,孔子以「行夏之時」云云相答。

05.「行夏之時」,楊伯峻《論語譯注.衛靈公篇注》云:「據古史記載,夏朝用的当然曆,以建寅之月(舊曆正月)為每年的第一月,春夏秋冬稳当当然現象。周朝則以建子之月(舊曆十一月)為每年的第一月,况且以冬至日為元日。這個雖然在觀測天象方面比較昔日進步,但實用起來卻不足夏曆粗浅於農業生產。等于在周朝,也有许多國家是仍舊用夏朝的曆法的。」

06.「乘殷之路」,「路」與「輅」通。殷輅即大輅,漢代祭天,尚乘大輅,東漢稱為桑根車。殷輅較周代車子樸質。孔子生當周代,主張「乘殷之路」,是暗示顾惜儉樸。《左傳》桓公二年云:「大輅、越席,昭其儉也。」

07.「服周之冕」,孔子主張禮服華好意思,《論語.泰伯篇》孔子细则禹「惡衣服而致好意思乎黻冕」,可證。周冕較前代華好意思,是以孔子主張「服周之冕」。

08.「建明堂,立辟雍」,據本書《光武帝紀》載,中元元年,起明堂,辟雍。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亦云中元元年,「初起明堂、靈臺、辟雍」。

09.「五帝」,據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李賢注引《五經通義》,指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矩、黑帝協光紀。

10.「宜如明堂之制」,此條《玉海》卷八三亦引,字句極略。據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所載:「秦以戰國即皇帝位,滅去禮學,郊祀之服齐以袀玄。漢承秦故。至世祖踐祚,都於土中,始修三雍,正兆七郊。」光武帝時,郊祀寰宇之禮尚為簡樸。至明帝,「初服旒冕,一稔文章,赤舄絇屨,以祠寰宇」。范曄《後漢書.明帝紀》李賢注引董巴《輿服志》亦云:「顯宗初服冕一稔以祀寰宇。一稔以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卿已下用華蟲七章,齐五色采。乘輿刺繡,公卿已下齐織成。陳留襄邑獻之。」又引徐廣《車服注》云:「漢明帝案古禮備其服章,皇帝郊廟衣皁上絳下,前三幅,後四幅,衣畫而裳繡。」明帝在郊祀寰宇時輿服禮制的改變,當即發自東平王蒼之議。

11.「武冠,俗謂之大冠」,此條《海錄碎事》卷五亦引,笔墨全同。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武冠,俗謂之大冠,環纓無蕤,以青系為緄,加雙鶡尾,豎操纵,為鶡冠云。五官、操纵虎賁、羽林、五中郎將、羽林操纵監齐冠鶡冠,紗縠單衣。」

12.「純綠圭」,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諸國貴东谈主、相國齐綠綬,三采,綠紫紺,淳綠圭,長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與此所載微異。《御覽》卷六八二引董巴《輿服志》云:「諸國貴东谈主、相國綠綬,三采,綠紫白,淳綠圭,長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綬三采之色與《東觀漢記》所載同。

13.「純紫圭」,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公、侯、將軍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丈七尺,百八十首。」《御覽》卷六八二引董巴《輿服志》亦云:「將軍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一丈七尺,百八十首。」

14.「公主封君同」,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公主封君服紫綬。」《御覽》卷六八二引董巴《輿服志》亦云公主封君綬制與將軍同。

15.「純青圭」,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三采,青白紅,淳青圭,長丈七尺,百二十首。」《御覽》卷六八二引董巴《輿服志》云:「九卿、中二千石,一云青緺綬。」

16.「純青圭」,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千石、六百石黑綬,三采,青赤紺,淳青圭,長丈六尺,八十首。」與此所載略有不同。《御覽》卷六八二引董巴《輿服志》所載與司馬彪書同。

17.「一采,純黃圭」,此二句原誤倒,今據高下文例乙正。《御覽》卷六八二引董巴《輿服志》云:「四百丞、尉,三百長相,二百石,齐黃綬,一采,淳黃圭,長丈五尺,六十首。」亦可證此二句當作「一采,純黃圭」。又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綬,一采,淳黃圭,長丈五尺,六十首。」

18.「宛轉繆織圭」,原脫「圭」字。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百石青紺綬,一采,宛轉繆織圭,長丈二尺。」《御覽》卷六八二引董巴《輿服志》云:「百石青紺綬,一采,宛轉繆織圭,長丈二尺。」今據二書增補。此條笔墨上尚引有「掠得羌侯君長紫綬十七、艾綬二十八、黃綬二枚,齐入簿」諸句,此為段熲事,已入本書《段熲傳》。

19.「以郊祀寰宇」,此條上書名引作「蔡邕車服志」。蔡邕《車服志》即《東觀漢記》中《車服志》。此條《御覽》卷六九二、《唐類函》卷一六八引同。

20.「駕五輅东谈主逐車色」,「駕五」二字疑為衍文,或文有訛脫。

21.「莫之得見」,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上》云:「乘輿大駕,公卿奉引,太僕御,大將軍參乘。屬車八十一乘,備千乘萬騎。西都行祠天郊,甘泉備之。官有其注,名曰甘泉鹵簿。」其下劉昭引此條蔡邕表志之文作注,從內容來看,當出蔡邕〈車服志〉。

22.「以成志也」,此條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劉昭注引為蔡邕表志之文。從所述內容來看,當出蔡邕〈車服志〉。

23.「名冕為平天冠」,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冕齐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裏,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係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采色為組纓。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医师五旒,黑玉為珠。齐有前無後,各以其綬采色為組纓,旁垂黈纊。郊寰宇,宗祀,明堂,則冠之。」劉昭引蔡邕說注云:「鄙东谈主不識,謂之平天冠。」

24.「鸞旗曰雞翹」,《文選》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蔡邕〈車服志〉云:「鸞旗,俗东谈主名曰雞翹。」

25.「耕根曰三蓋」,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上云:「耕車,……有三蓋,一曰芝車,置□耒耜之箙,上親耕所乘也。」《文選》張衡〈東京賦〉薛綜注云:「農輿三蓋,所謂耕根車也。」

26.「旗齐非一」,此條為《御覽》卷七七三引「蔡邕〈車服志〉」之文。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上》載乘輿、金根、安車、立車之制,其下劉昭注引蔡邕表志云:「以文義不著之故,俗东谈主多失其名。五時副車曰五帝車,鸞旗曰雞翹,耕根曰三蓋,其比非一也。」與《御覽》所引笔墨稍有不同。

*****************

卷七 傳二 宗室諸王孝皇 齊武王縯 北海靖王興 北海敬王睦 趙孝王良 劉弘 劉梁 城陽恭王祉 東海恭王彊 沛獻王輔 楚王英 濟南安王康 東平憲王蒼 阜陵質王延 廣陵想王荊 中山簡王焉 琅邪孝王京 彭城靖王恭 樂成靖王黨 樂成王萇 下邳惠王衍 梁節王暢 清河王慶 平原王勝 孝穆皇 孝崇皇

卷八 傳三 劉玄 朱鮪 申屠志 王郎 蘇茂 龐萌 王閎 彭寵 盧芳

東觀漢記卷九 傳四 中興元勋一 李通 鄧晨 來歙 鄧禹 鄧訓 鄧鴻 鄧陟 鄧悝 鄧弘 鄧閶 鄧豹 鄧遵 寇恂 馮異 馮彰 岑彭 岑起 賈復 賈宗 馮駿 張豐 秦豐 鄧奉

東觀漢記卷十 傳五 中興元勋二 吳漢 蓋延 陳俊 陳浮 臧宮 耿況 耿弇 耿國 耿秉 耿恭 銚期 王霸 祭遵 祭肜 祭參 郭況 鄧讓 孫咸 蔣翊 楊正 耿嵩 張重 姜詩

東觀漢記卷十一 傳六 中興元勋三 任光 任隗 李忠 李純 邳彤 劉植 劉歆 劉嘉 耿純 朱祜 景丹 王梁 馬成 劉隆 傅俊 堅鐔 馬武

東觀漢記卷十二 傳七 外戚 竇融 竇固 竇憲 竇章 馬援 馬廖 馬防 馬光 馬客卿 馬嚴 馬融 馬棱 朱勃 樊重 樊宏 樊鯈 樊梵 樊準 陰睦 陰識 陰興 陰傅

東觀漢記卷十三 傳八 卓茂 魯恭 魯丕 魏霸 劉寬 伏湛 伏盛 伏恭 伏晨 侯霸 韓歆 宋弘 馮勤 郭賀 趙憙 牟融 韋彪 韋豹 桓虞 趙勤 王阜 宋楊

東觀漢記卷十四 傳九 宣秉 宣彪 張湛 王丹 陳遵 王良 杜林 郭丹 吳良 承宮 鄭均 趙溫 桓譚 馮衍 馮豹 田邑 申屠剛 鮑永 鮑昱 郅惲 蘇竟 郭伋 杜詩 孔奮 張堪 廉范 王堂

東觀漢記卷十五 傳十 朱浮 馮魴 馮石 虞延 鄭弘 梁統 梁竦 梁商 梁冀 梁不疑 張純 曹褒 鄭興 鄭眾 范升 陳元 賈逵 司馬均 汝郁 張霸 張楷 桓榮 桓郁 桓焉 桓典 桓鸞 桓礹 丁綝 丁鴻 楊喬 毛義 薛苞 劉平 趙孝 魏譚 倪萌 王琳 淳于恭 江革 劉般 劉愷 蔡順 趙咨

東觀漢記卷十六 傳十一 班彪 班固 班超 班始 第五倫 玄賀 鍾離意 宋均 朱暉 樂恢 何敞 鄧彪 張況 張歆 張禹 徐防 張敏 胡廣 袁安 張酺 韓稜 周榮 郭躬 趙興 陳寵 陳忠 尹勤 梁諷 何熙 應順 應奉 應劭 李恂 龐參 祝良 陳龜 巢堪 鄭璩 張表

東觀漢記卷十七 傳十二 崔篆 崔駰 崔瑗 崔寔 申屠蟠 閔貢 荀恁 馮良 楊震 楊秉 楊賜 張綱 陳球 杜安 杜根 李云 蔡邕 左雄 周舉 黃香 黃瓊 黃琬 李固 陳寔 吳祐 任尚 張耽 朱遂 張奐 段熲 陳蕃 王允 李膺 郭泰 荀曇 劉祐 宗資 符融 韓卓 孔融 皇甫嵩 袁紹 呂布 丘騰 韓昭 趙序 韋毅 周珌 郭汜

東觀漢記卷十八 傳十三 彙傳 衛颯 茨充 任延 王景 秦彭 王渙 董宣 樊曄 李章 周紆 陽球 鄭眾 蔡倫 孫程 苗光 郭願 曹節 劉昆 劉軼 窪丹 觟陽鴻 楊政 歐陽歙 戴憑 牟長 尹敏 高詡 魏應 薛漢 召馴 周澤 孫堪 甄宇 張玄 李育 杜篤 高彪 李業 劉茂 所輔 溫序 索盧放 李善 周嘉 李充 范丹 劉翊 郭鳳 郭玉 逢萌 周黨 王霸 嚴光 井丹 梁鴻 高鳳 鮑宣妻 龐淯母

**********************

東觀漢記卷十九 傳十四 蔣疊 丁邯 須誦 周行 劉訓 梁福 范康 宗慶 喜夷 卜福 翟歆 魏成 畢尋 段普 刑崇 陰猛 張意 沈豐 蕭彪 陳囂

●蔣疊 蔣疊,[1]字伯重,為太僕,久在臺閣,文雅通達,明故事,在九卿位,[2]數言低廉,奏議可觀。《書鈔》卷五四

 【校勘記】 1.「蔣疊」,不見范曄《後漢書》,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2.「位」,此字原脫,姚本、聚珍本有,結一廬舊藏本、百衲本、陳禹謨刻本《書鈔》亦齐有「位」字,《唐類函》卷四七引同,今據增補。

●丁邯 丁邯高節,[1]方正不撓,舉孝廉為卿。[2]《書鈔》卷七九

 【校勘記】 1.「丁邯」,不見范曄《後漢書》。聚珍本注云:「司馬書劉昭注引趙岐《三輔決錄注》云:「邯字叔春,京兆陽陵东谈主。」」

2.「為卿」,姚本、聚珍本無此二字。

●須誦 須誦為郡主簿,[1]獲罪詣獄,引械自椓口,口出齒,獲免。《書鈔》卷七三

 【校勘記】 1.「須誦」,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為郡主簿」,此四字與下句「獲罪」二字原無,姚本、聚珍本有,陳禹謨刻本《書鈔》引同,今據增補。

●周行 周行為涇令,[1]下車嚴峻,貴戚跼蹐,[2]京師肅清。《書鈔》卷七八

 【校勘記】 1.「周行」,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為涇令」,涇縣屬丹陽郡,「為涇令」與下文「京師肅清」毫無關涉,其下當有闕文。

2.「跼蹐」,原誤作「跼跡」,姚本、聚珍本作「跼蹐」,陳禹謨刻本《書鈔》同,今據改正。「跼蹐」,恐懼貌。

●劉訓[1] 訓字平叔,[2]拜車府令,[3]其夏東州郡國相驚,[4]有賊轉至京師,吏民驚,齐奔城郭上。[5]訓即夜詣省,欲令將禁兵據門以禦之。[6]《書鈔》卷五五

 【校勘記】 1.「劉訓」,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2.「字平叔」,此三字姚本、聚珍本無,陳禹謨刻本《書鈔》、《唐類函》卷四七引同。

3.「車府令」,《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太僕,秦官,掌輿馬,有兩丞。屬官有大廄、未央、家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車府、路軨、騎馬、駿馬四令丞。」《續漢書.百官志》云:「車府令一东谈主,六百石。主乘輿諸車。丞一东谈主。」

4.「其夏」,此二字姚本、聚珍本作「時」,陳禹謨刻本《書鈔》、《唐類函》卷四七引同。「州」,此字原誤刻為「周」,姚本、聚珍本作「州」,《書鈔》其他刻本、手本齐不誤,今據改正。

5.「上」,姚本、聚珍本無此字,《唐類函》卷四七引同,而陳禹謨刻本《書鈔》有此字。

6.「禁」,姚本、聚珍本作「近」,陳禹謨刻本《書鈔》、《唐類函》卷四七引同。

●梁福[1] 司部災蝗,[2]臺召三府驅之。司空掾梁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審使臣驅蝗何之?災蝗當以德消,不聞驅逐。」時號福為直掾。《類聚》卷一○○

 【校勘記】 1.「梁福」,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2.「司部」,即司隸校尉部。

●范康 范康為司隸校尉,[1]務大綱,性節儉,常臥布被。[2]聚珍本

 【校勘記】 1.「范康」,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2.「常臥布被」,此條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

●宗慶 宗慶,[1]字叔平,為長沙太守,民養子者三千餘东谈主,男女齐以「宗」為名。《御覽》卷二六○

 【校勘記】 1.「宗慶」,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喜夷 喜夷為壽陽令,[1]蝗入輒死。《書鈔》卷三五

 【校勘記】 1.「喜夷」,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卜福 卜福為廷尉,[1]執謙求退,上以為太中医师。《書鈔》卷五三

 【校勘記】 1.「卜福」,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翟歆 翟歆,[1]字敬子,父於,以功封臨沮侯。歆當嗣爵,以母大哥國遠,上書辭讓,詔許,乃賜關內侯。《御覽》卷二○一

 【校勘記】 1.「翟歆」,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魏成 魏成曾孫純坐訐訕,[1]國除。《御覽》卷二○一

 【校勘記】 1.「魏成」,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孫」,此字原脫,聚珍本有,今據增補。

●畢尋 利取侯畢尋玄孫守姦东谈主妻,[1]國除。《御覽》卷二○一

 【校勘記】 1.「畢尋」,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段普 首鄉侯段普曾孫勝坐殺婢,[1]國除。《御覽》卷二○一

 【校勘記】 1.「段普」,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邢崇 夕陽侯邢崇孫之為賊所盜,[1]一火印綬,國除。《御覽》卷二○一

 【校勘記】 1.「邢崇」,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陰猛 1.陰猛好學溫良,[1]稱於儒林,以郎遷為太祝令。[2]《御覽》卷二二九

2.陰猛以博通古今為太史令。[3]《御覽》卷二三五

 【校勘記】 1.「陰猛」,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2.「以郎遷為太祝令」,聚珍本無「以郎遷」三字。此條《玉海》卷一二三引作「陰猛好學溫良,以郎遷太祝令」。

3.「為」,聚珍本作「遷」。

●張意 張意拜驃騎將軍,[1]討東甌,備水戰之具,一戰大破,所向無前。《御覽》卷二三八

 【校勘記】 張意」,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沈豐 沈豐,[1]字聖達,為零陵太守,為政慎刑重殺,罪法辭訟,初不歷獄,嫌疑不決,一斷於口,鞭杖不舉,市無刑戮。僚友有過,初不暴揚,有奇謀異略,輒為談述,曰:「太守所不足也。」到官一年,甘雨降,芝草生。《御覽》卷二六○

 【校勘記】 沈豐」,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蕭彪 蕭彪,[1]字伯文,京兆杜陵东谈主,累官巴郡太守,长辈,乞供養。父有賓客,輒立屏風後,應受干事。父嗜餅,每自買進之。《御覽》卷四一二

 【校勘記】 「蕭彪」,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陳囂 陳囂,[1]字君期,明《韓詩》,時語曰:「關東說詩陳君期。」《御覽》卷六一五

 【校勘記】 「陳囂」,范曄《後漢書》未載,不知為何時东谈主。

****************************

東觀漢記卷二十 傳十五 四裔

匈奴南單于 莋都夷 西羌 西域

●匈奴南單于 匈奴南單于列傳。[1]范曄《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李賢注

 單于比,匈奴頭曼十八代孫。[2]范曄《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李賢注

 十二月癸丑,匈奴始分為南北單于。[3]范曄《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李賢注

 建武二十五年,南單于遣左賢王擊北單于,[4]北單于震怖,卻地千餘里。十三年中工官作櫓車成,可駕數牛,嘗送塞上。議者見車巧,相謂曰:「讖言漢九世當卻夷沉,寧謂此邪?」[5]聖东谈主之文,[6]與天券契。及胡隤懷,[7]數月而卑。[8]《書鈔》卷一三九

 建武二十六年,南單于遣使獻駱駝二頭,文馬十匹。[9]《初學記》卷二○

 建武中,南單于來朝,賜御食及橙、橘、龍眼、荔支。[10]《御覽》卷九七一

 賜鹿蠡王玉具劍,[11]羽蓋車一駟,中郎將持節衛護焉。[12]范曄《後漢書》卷四〈和帝紀〉李賢注

 南單于上書獻橐駝。單于歲祭三龍祠,走馬鬥橐駝,以為樂事。[13]《御覽》卷九○一

 帝遣單于,[14]饗賜作樂百戲,上幸離宮臨觀。[15]《類聚》卷六二

1.「匈奴南單于列傳」,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篇題下李賢注云:「前書直言匈奴傳,不言南北,今稱「南」者,明其為北生義也。以南單于向化尤深,故舉其順者以冠之。《東觀記》稱匈奴南單于列傳,范曄因去其「單于」二字。」此條即據李賢注輯錄。《史通.古今正史篇》敘《東觀漢記》撰修經過云:「伏無忌與諫議医师黃景作〈諸王〉、〈王子〉、〈元勋〉、〈恩澤侯表〉,〈南單于〉、〈西羌傳〉。」

2.「單于比,匈奴頭曼十八代孫」,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李賢注云:「頭曼即冒頓單于父,自頭曼單于至比,父子相承十代,以單于相傳乃十八代也。」

3.「十二月癸丑,匈奴始分為南北單于」,此條笔墨《玉海》卷一五二亦引,字句全同。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云:建武「二十二年,單于輿死,子左賢王烏達鞮侯立為單于。復死,弟左賢王蒲奴立為單于。比不得立,既懷憤恨。……比密遣漢东谈主郭衡奉匈奴地圖,二十三年,詣西河太守求內附。……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东谈主共議立比為呼韓邪單于,以其大父嘗依漢得安,故欲襲其號。於是款五原塞,願永為蕃蔽,扞禦北虜。帝用五官中郎將耿國議,乃許之。其冬,比自强為呼韓邪單于」。於是始有南北單于之分。其下李賢引此條笔墨作注。

4.「建武二十五年,南單于遣左賢王擊北單于」,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十五年云:「南單于遣使詣闕貢獻,奉蕃稱臣。又遣其左賢王擊破北匈奴,卻地千餘里。」

5.「寧謂此邪」,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云:建武二十五年春,南單于比「遣弟左賢王莫將兵萬餘东谈主擊北單于弟薁鞬左賢王,生獲之。又破北單于帳下,並得其眾合萬餘东谈主,馬七千匹、牛羊萬頭。北單于震怖,卻地沉。初,帝造戰車,可駕數牛,上作樓櫓,置於塞上,以拒匈奴。時东谈主見者或相謂曰:「讖言漢九世當卻北狄地沉,豈謂此邪?」」可與此相證。

6.「聖东谈主之文」,此下四句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無。

7.「懷」,字誤,疑當作「壞」。

8.「數月而卑」,此條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

9.「文馬十匹」,此條《萬花谷後集》卷一八亦引,字句全同。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云:建武二十六年,南單于比「遣使上書,獻駱駝二頭,文馬十匹」。「文馬」,謂馬體毛色有文彩者。

10.「南單于來朝,賜御食及橙、橘、龍眼、荔支」,此條《類聚》卷八七,《御覽》卷九六六、卷九七一,《事類賦》卷二七,《記纂淵海》卷九二,《合璧事類》卷四0亦引,字句稍略。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建武二十六年載:「單于歲盡輒遣奉奏,送侍子入朝,中郎將從事一东谈主將領詣闕。漢遣謁者送前侍子還單于庭,交會谈路。元正朝賀,拜祠陵廟畢,漢乃遣單于使,令謁者將送,賜綵繒千匹,錦四端,金十斤,太官御食醬及橙、橘、龍眼、荔支。」未言南單于來朝,此文有誤。

11.「賜鹿蠡王玉具劍」,原無「鹿蠡王」三字,《書鈔》卷一九引云:「賜鹿蠡王羽車一駟。」今據增補。聚珍本作「谷蠡王」。

12.「中郎將持節衛護焉」,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四年載:「春正月,北匈奴右谷蠡王於除鞬自强為單于,款塞求和。遣大將軍左校尉耿夔授璽綬。」其下李賢引此文作注。

13.「以為樂事」,此條姚本全未輯錄,聚珍本僅輯有首句。《初學記》卷二九、《六帖》卷九七、《合璧事類別集》卷七六亦引此條笔墨,字句稍略。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云:「匈奴俗,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使。南單于既內附,兼祠漢帝,因會諸部,議國事,走馬及駱駝為樂。」

14.「遣」,原誤作「遺」,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

15「上幸離宮臨觀」,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云:「呼蘭若屍逐就單于兜樓儲先在京師,漢安二年立之。皇帝臨軒,大鴻臚持節拜授璽綬,引上殿。賜青蓋駕駟、饱读車、安車、駙馬騎、玉具刀劍、实物,給綵布二千匹。賜單于閼氏以下金錦錯雜具,����車馬二乘。遣行中郎將持節護送單于歸南庭。詔太常、大鴻臚與諸國侍子於廣陽城門外祖會,饗賜作樂,角抵百戲。順帝幸胡桃宮臨觀之。」

●莋都夷[1] 朱酺,[2]明帝時為益州刺史,移書屬郡,喻以聖德,白狼王等百餘國重譯來庭,歌詩三章,酺獻之。[3]《御覽》卷五七○

 遠夷樂德歌詩曰:堤官隗搆,大漢是治。魏冒踰糟。與天合意。罔驛劉脾,吏譯平端,旁莫支留。不從我來。徵衣隨旅,聞風向化,知唐桑艾。所見奇異。邪毗■■,多賜繒布,推潭僕遠。甜蜜酒食。拓拒蘇便,昌樂肉飛。局後仍離。屈申悉備。僂讓龍洞,蠻夷貧薄。莫支度由。無所報嗣。陽雒僧鱗,願主長壽。莫稚角存。子孫昌熾。遠夷慕德歌詩曰:僂讓皮尼,蠻夷所處。且交陵悟。日入之部。繩動隨旅,慕義向化。路旦揀雒。歸日出主。聖德渡諾,聖德深恩。魏菌度洗。與东谈主结实。綜邪流藩,冬多霜雪。莋邪尋螺。夏多和雨。藐潯瀘灕,寒溫時適。菌補邪推。部东谈主多有。辟危歸險,涉危歷險。莫受萬柳。不遠萬里。術疊附德,去俗歸德。仍路孳摸。心歸慈母。遠夷懷德歌詩曰:荒服之儀,荒服以外。犁籍憐憐。地皮墝埆。阻蘇邪犁,食肉衣皮。莫碭麤沐。不見鹽穀。罔驛傳微,吏譯傳風。是漢夜拒。大漢安樂。蹤優路仁,攜負歸仁。雷折險龍。觸冒險陜。倫狼藏幢,峻岭岐峻。扶路側祿。緣崖磻石。息落服淫,木薄發家。理歷髭雒。百宿到洛。捕茞菌毗,父子同賜。懷稿匹漏。懷抱匹帛。傳室呼敕,傳告種东谈主。陵陽臣僕。長願臣僕。[4]范曄《後漢書》卷八六〈西南夷莋都夷傳〉

1.「莋都夷」,范曄《後漢書》卷八六有傳。

2.「朱酺」,范曄《後漢書.西南夷莋都夷傳》作「朱輔」。李賢注云:「《東觀記》『輔』作『酺』,梁國寧陵东谈主也。」

3.「酺獻之」,聚珍本有《朱酺傳》,輯錄有此條笔墨。按范曄《後漢書.西南夷莋都夷傳》云:「永平中,益州刺史梁國朱輔,好建功名,粗豪有大要。在州數歲,宣示漢德,威懷遠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唐菆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稱為臣僕。輔上疏曰:『臣聞《詩》云:「彼徂者岐,有夷之行。」《傳》曰:「岐谈雖僻,而东谈主不遠。」詩东谈主誦詠,以為符驗。今白狼王唐菆等慕化歸義,作詩三章。路經邛來大山零高阪,峭危峻險,百倍岐谈。繈負老幼,若歸慈母。遠夷之語,辭意難正。草木異種,鳥獸殊類。有犍為郡掾田恭與之習狎,頗曉其言,臣輒令訊其風俗,譯其辭語。今遣從事史李陵與恭護送詣闕,並上其樂詩。昔在聖帝,舞四夷之樂。今之所上,庶備其一。』帝嘉之,事下史官,錄其歌焉。」則此條笔墨當入《西南夷莋都夷傳》。

4.「長願臣僕」,此條《玉海》卷一五二亦引,字句微異。范曄《後漢書.西南夷莋都夷傳》載,永平中,益州刺史朱輔上莋都夷所作詩三章,范書載有全文。李賢於詩三章前注云:「《東觀記》載其歌,並載夷东谈主本語,並重譯訓詁為華言,今范史所載者是也。今錄《東觀》夷言,以為此注也。」可見《東觀漢記》亦錄有詩三章。這裏所輯即據范書。范書所載詩三章,先記華言,下注夷語。從李賢注看來,《東觀漢記》似乎先記夷語,再重譯為華言。聚珍本即如斯輯錄,今從之。

●西羌[1] 西羌祖爰劍為秦所奴隸,而一火藏巖穴中,見焚,有影象如虎,為蔽火,得不死。諸羌以為神,推以為豪。[2]《御覽》卷三八八

 護羌竇林奉使,[3]羌顛岸降,詣林,林欲以為功效,奏言大豪。後顛岸兄顛吾復詣林,林言其第一豪。問事狀,林對前後兩屈。林以誣罔詣獄。上不忍誅,免官。後涼州刺史奏林贓罪,復收繫羽林監,遂死獄中。[4]《文選》卷二○潘岳〈四言詩關中〉李善注

 羌什長鞏便。[5]《文選》卷五七潘岳〈馬汧督誄〉李善注

 金城、隴西卑湳、勒姐種羌反,出塞外。[6]《文選》卷二○潘岳〈四言詩關中〉李善注

1.「西羌」,范曄《後漢書卷八七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五。據《史通.古今正史篇》所載。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医师黃景撰《東觀漢記.西羌傳》。

2.「推以為豪」,范曄《後漢書.西羌傳》云:「羌無弋爰劍者,秦厲公時為秦所拘執,以為奴隸。不知爰劍何戎之別也。後得一火歸,而秦东谈主追之急,藏於巖穴中得免。羌东谈主云爰劍初藏穴中,秦东谈主焚之,有景色如虎,為其蔽火,得以不死。……諸羌見爰劍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為豪。」

3.「護羌竇林奉使」,「護羌」二字下脫「校尉」二字。竇林曾為護羌校尉,詳下注。

4.「遂死獄中」,范曄《後漢書.西羌傳》云:「永平元年,復遣中郎將竇固、捕虜將軍馬武等擊滇吾於西邯,大破之。……以謁者竇林領護羌校尉,居狄谈。林為諸羌所信,而滇岸遂詣林降。林為下吏所欺,謬奏上滇岸以為大豪,承製封為歸義侯,加號漢无数尉。来岁,滇吾復降,林復奏其第一豪,與俱詣闕獻見。帝怪一種兩豪,疑其非實,以事詰林。林辭窘,乃偽對曰:『滇岸即滇吾,隴西語不正耳。』帝窮驗知之,怒而免林官。會涼州刺史又奏林臧罪,遂下獄死。」《明帝紀》永平二年載:「十二月,護羌校尉竇林下獄死。」

5.「羌什長鞏便」,聚珍本注云:「此高下文闕。」

6.「金城、隴西卑湳、勒姐種羌反,出塞外」,范曄《後漢書.西羌傳》云:「肅宗建初元年,安夷縣吏略妻卑湳種羌婦,吏為其夫所殺,安夷長宗延追之出塞,種东谈主恐見誅,遂共殺延,而與勒姐及吾良二種相結為寇。隴西太守孫純遣從事李睦及金城兵會和羅谷,與卑湳等戰,斬首虜數百东谈主。復拜故度遼將軍吳棠領護羌校尉,居安夷。二年夏,迷吾遂與諸眾聚兵,欲叛出塞。金城太守郝崇追之,戰於荔谷,崇兵大敗,崇輕騎得脫,死者二千餘东谈主。」

●西域[1] 永元十三年,[2]安息王獻條支大雀。[3]此雀卵大如甕。[4]《類聚》卷九二

1.「西域」,范曄《後漢書》卷八八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五。

2.「永元十三年」,姚本、聚珍本作「永元二年」,《御覽》卷九二二引作「永祚元年」,齐有訛誤。范曄《後漢書.西域傳》載安息國云:「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和帝紀》永元十三年載:「冬十一月,安息國遣使獻師子及條支大雀。」

3.「條支大雀」,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李賢注引郭義《恭廣志》云:「大雀頸及身膺蹄都似橐駝,舉頭高八九尺,張翅丈餘,食大麥,其卵如甕,即今之駝鳥也。」

4.「此雀卵大如甕」,此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今據增補。不知二本從何書輯錄。姚本此句下尚有「又永和九年,永昌獻象牙、熊子」二句,亦不知輯自何書。順帝永和只须六年,此云「九年」,誤。

**********************

東觀漢記卷二十一 載記

王常 劉盆子 樊崇 呂母 隗囂 王元 公孫述 延岑 田戎

●載記[1] ●王常[2] 其先鄠东谈主,常父博,成、哀問轉客潁川舞陽,因家焉。范曄《後漢書》卷一五〈王常傳〉李賢注

 以常行南陽太守事,[3]誅不從命,封拜有功。范曄《後漢書》卷一五〈王常傳〉李賢注

 上於大會中指王常謂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是日遷常為漢忠將軍。[4]《初學記》卷一七

 率騎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賊苗虛。[5]范曄《後漢書》卷一五〈王常傳〉李賢注

 王常為橫野大將軍,[6]位次與諸將絕席。[7]《書鈔》卷一三三

 山桑侯王常孫廣坐楚事,國除。[8]《御覽》卷二○一

1.「載記」,《史通.題目篇》云:「東觀以平林、下江諸东谈主列為載記。」

2.「王常」,字顏卿,潁川舞陽东谈主,范曄《後漢書》卷一五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二。據范書《王常傳》載:「王莽末,一火命江夏。久之,與王鳳、王匡等起兵云杜綠林中,聚眾數萬东谈主,以常為偏裨,攻傍縣。後與成丹、張卬別入南郡藍口,號下江兵。」王常屬下江,在《東觀漢記》中當載在載記。

3.「以常行南陽太守事」,此句原無,范曄《後漢書.王常傳》云:「立异西都長安,以常行南陽太守事,令專命誅賞。」今據增補。

4.「是日遷常為漢忠將軍」,「忠」字原誤作「中」,聚珍本作「忠」,《類聚》卷二0引同,今據改。此條《御覽》卷二四○、卷四一八亦引,笔墨大同小異。

5.「率騎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賊苗虛」,范曄《後漢書.王常傳》云:建武五年,「率騎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賊」。李賢注云:「《東觀記》曰沛郡賊苗虛也。」本條即據此輯錄。

6.「王常為橫野大將軍」,此為建武七年纪,見范曄《後漢書.王常傳》。

7.「絕席」,獨坐一席,以示地位尊顯。御史医师、尚書令、司隸校尉齐專席。此條《類聚》卷六九、《御覽》卷七○九亦引。

8.「國除」,事在永平十四年。

●劉盆子[1] 赤眉欲立宗室,以木札書符曰「上將軍」,與兩空札置笥中,大集會三老、從事,令劉盆子等三东谈主居中央,一东谈主奉符,以年次探之。盆子最幼,探得將軍,三老等齐稱臣。[2]聚珍本

 劉盆子年十五,被髮徒跣,卒見眾拜,[3]恐懼啼泣。[4]從劉俠卿居,為盆子制朱絳單衣、半頭赤幘、直綦履。[5]盆子朝夕朝,俠卿禮之。數祠城陽景王,使盆子乘軍中鮮車大火馬,[6]至祠所,盆子時欲出從牧兒,俠卿怒止之。軍入左馮翊,至長安舍,盆子乘白蓋小車,有尚書一东谈主,亦小車絳袍一稔相隨,軍中齐笑。諸牧兒共呼車曰:「盆子在中。」時欲驅出,前車不愿避也。《書鈔》卷一三九

 使盆子乘車入長安,時掖庭中宮女猶有數百千东谈主,自强异敗後,幽閉殿內,拔庭中蘆菔根,[7]捕池魚而食之。[8]聚珍本

 立异死後,赤眉轉從南山下,號稱百萬眾。盆子乘王者車,駕三馬,從數百騎,罷歌吹者廩食,[9]棄其數車谈中,侍從者稍落。[10]《書鈔》卷一三九

 劉盆子兄式侯旦請上曰:[11]「盆子將百萬眾降,陛下缘何待之?」上曰:「待君以不死耳。」《書鈔》卷逐一九

 劉盆子將丞相以下二十餘萬东谈主詣宜陽降,[12]奉高皇帝璽綬,[13]詔以屬城門校尉,賊齐輸鎧甲兵弩矢矰,積城西門,[14]適與熊耳山等。[15]《書鈔》卷逐一九

1.「劉盆子」,太山式东谈主,城陽景王章之後,范曄《後漢書》卷逐一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二、袁山松《後漢書》。

2.「三老等齐稱臣」,此條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云:樊崇等「欲立帝,求軍中景王後者,得七十餘东谈主,唯盆子與茂及前西安侯劉孝最為近屬。崇等議曰:『聞古皇帝將兵稱上將軍。』乃書札為符曰『上將軍』,又以兩空札置笥中,遂於鄭北設壇場,祠城陽景王。諸三老、從事齐大會陛下,列盆子等三东谈主居中立,以年次探札。盆子最幼,後探得符,諸將乃齐稱臣拜」。與此大同小異。

3.「劉盆子年十五,被髮徒跣,卒見眾拜」,原無上二句,「卒見眾拜」作「盆子見眾拜」,今據聚珍本和《御覽》卷三七三所引增改。此三句《御覽》卷四八八引作「劉盆子字於,季十五,被髮徒跣,卒見眾拜」,字有訛誤。「卒」,與「猝」字同。

4.「懼」,《御覽》卷三七三、卷四八八引作「怖」。

5.「為盆子」,聚珍本作「俠卿為」。

6.「使盆子乘軍中鮮車大火馬」,此句至「前車不愿避也」一段笔墨聚珍本無。

7.「拔」,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御覽》卷四八六引袁山松《後漢書》齐作「掘」。

8.「捕池魚而食之」,此條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字句與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微異。

9.「罷歌吹者廩食」,「吹」字下原有「之」字,係衍文,今去刪。

10.「侍從者稍落」,此條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云:「建武二年,……赤眉貪財物,復出大掠。城中糧食盡,遂收載珍寶,因大縱火燒宮室,引兵而西。過祠南郊,車甲兵馬最為猛盛,眾號百萬。盆子乘王車,駕三馬,從數百騎,乃自南山轉掠城邑。」可與此相參證。

11.「劉盆子兄式侯旦請上曰」,此句姚本、聚珍本作「赤眉遇光武軍,驚震不知所為,乃遣劉恭求和曰」,係據陳禹謨刻本《書鈔》輯錄,與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笔墨全同。「式侯」,劉恭,劉盆子兄,隨樊崇等降立异時,封為式侯。見范書《劉盆子傳》。

12.「劉盆子將丞相以下二十餘萬东谈主詣宜陽降」,原無「二十餘萬东谈主詣宜陽」八字,《初學記》卷二二引云:「劉盆子與丞相已下二十餘萬东谈主詣宜陽降。」《御覽》卷三五五引云:「劉盆子與丞相二十萬东谈主詣宜陽降。」今據增補。此句姚本作「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二十餘萬东谈主肉袒降」,聚珍本同,惟刪「劉」字。

13.「奉高皇帝璽綬」,「帝」字下姚本、聚珍本有「傳國」二字,陳禹謨刻本《書鈔》卷逐一九引同。

14.「賊齐輸鎧甲兵弩矢矰,積城西門」,此二句姚本、聚珍本作「賊齐輸鎧仗,積兵甲宜陽城西」,陳禹謨刻本《書鈔》卷逐一九引同,惟「仗」作「甲」。

15.「適」,姚本、聚珍本無此字,陳禹謨刻本《書鈔《卷逐一九引同。《初學記》卷二二,《御覽》卷三三九、卷三五五齐引作「高」。《御覽》卷四二、《事類賦》卷七引作「積」。「等」,《初學記》卷二二,《御覽》卷四二、卷三三九、卷三五五引同。姚本、聚珍本作「齊」,陳禹謨刻本《書鈔》卷逐一九引亦作「齊」。

●樊崇 樊崇,[1]字細君。范曄《後漢書》卷逐一〈劉盆子傳〉李賢注

 王莽天鳳五年,[2]樊崇起兵於莒。[3]《御覽》卷三六五

 崇同郡東莞东谈主逄安,字少子,東海臨沂东谈主徐宣,字驕稚,謝祿,字子奇,及楊音各起兵,合數萬东谈主,復引從崇。[4]范曄《後漢書》卷逐一〈劉盆子傳〉李賢注

 樊崇欲與王莽戰,恐其眾與莽兵亂,乃齐朱其眉,以相識別,由是號曰赤眉。《文選》卷一○潘岳〈西征賦〉李善注

 赤眉入从容、北地。至陽城,逢大雪,士多凍死。[5]《書鈔》卷一五二

 光武作飛虻箭以攻赤眉。[6]《文選》卷一六潘岳〈閑居賦〉李善注

 赤眉平後,庶民飢餓,东谈主相食,黃金一斤易豆五升。[7]《御覽》卷八四一

1.「樊崇」,琅邪东谈主,其事見范曄《後漢書》卷逐一〈劉盆子傳〉。

2.「王莽天鳳五年」,此句聚珍本未輯錄。

3.「樊崇起兵於莒」,此句下尚有「恐其眾與莽兵亂,乃齐朱其眉,由是號曰赤眉」三句,因與下複出,今刪去。

4.「復引從崇」,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云:「崇同郡东谈主逄安,東海东谈主徐宣、謝祿、楊音各起兵,合數萬东谈主,復引從崇。」李賢注云:「《東觀記》曰逄,音龐。徐宣字驕稚,謝祿字子奇,齐東海臨沂东谈主。」此條即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词句輯錄。《通鑑》卷三九胡三省引「《東觀記》曰逄,音龐」二句作注。王應麟《急就篇》補注引「《東觀記》:徐宣字驕稚」二句作注。《四庫全書》考證云:「考前《漢書.王莽傳》,赤眉力子都、樊崇等起於琅邪,本書不載子都名,當是闕佚。」

5.「士多凍死」,「士」字下聚珍本有「卒」字,陳禹謨刻本《書鈔》同。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云:赤眉「自南山轉掠城邑,與立异將軍嚴春戰於郿,破春,殺之,遂入从容、北地。至陽城、番須中,逢大雪,坑谷齐滿,士多凍死」。與此為并吞事。

6.「光武作飛虻箭以攻赤眉」,此條《玉海》卷一五○亦引,僅無「以」字。「飛虻」,箭名。《文選》卷一六潘岳〈閑居賦〉李善注引《方言》云:「凡箭三鎌,謂之羊頭。三鎌六尺,謂之飛虻。」

7.「升」,聚珍本作「斗」。袁宏《後漢紀》卷四建武三年云:「豪傑接续屯聚,多者萬东谈主,少者數千东谈主,轉相攻擊,庶民飢餓,黃金一斤五斗穀。」則「升」字當作「斗」。

●呂母 海曲有呂母者,[1]子為縣吏,[2]犯小罪,宰論殺之。呂母怨宰,密聚客,規以報仇。母家素豐,貲產數百萬,乃益釀醇酒,買刀劍衣服。少年來沽者,齐貰與之,視其乏者,輒假衣裘,[3]不問若干。少年欲相與償之,呂母泣曰:「縣宰枉殺吾子,欲為報怨耳,諸君寧肯哀之乎!」少年許諾,采集得數十百东谈主,[4]因與呂母入海,自稱將軍,遂破海曲,執縣宰殺之,以祭其子冢也。[5]《御覽》卷四八一

 賓客徐次子等自號「搤虎」。[6]范曄《後漢書》卷逐一〈劉盆子傳〉李賢注

1.「呂母」,其事見范曄《後漢書》卷逐一〈劉盆子傳〉。

2.「子為縣吏」,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李賢注引《續漢書》云:「呂子母名育,為游徼,积恶。」

3.「裘」,姚本、聚珍本作「裝」,《類聚》卷三三引同。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作「裳」。

4.「數十百东谈主」,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同。姚本、聚珍本作「數百东谈主」,《類聚》卷三三引亦作「數百东谈主」。

5.「以祭其子冢也」,此條姚本、聚珍本係據《類聚》卷三三所引輯錄,字句較此簡略。

6.「賓客徐次子等自號『搤虎』」,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云:呂母欲為子報仇,「少年壯其意,又素受恩,齐許諾。其中好汉自號猛虎,遂采集得數十百东谈主」。其下李賢引此句作注。李賢注又云:「搤,音於責反,力可搤虎,言其勇也。今為『猛』字,『搤』與『猛』相類也。」

●隗囂 隗囂,[1]字季孟,天水东谈主也。[2]《御覽》卷四八○

 隗囂既立,[3]便聘平陵方望為軍師。[4]望至,說囂曰:「足下欲承天順民,輔漢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陽,[5]王莽尚據長安,雖欲以漢為名,其實無所奉命,將缘何見信於眾?宜急立高廟,稱臣奉祠,所謂『神谈設教』,[6]求援民神者也。且禮有損益,質文無常。削地開兆,茅茨土階,甚而其肅敬。[7]雖未備物,神明其舍諸。」囂從其言。《御覽》卷四六一

 以王莽篡逆,[8]復漢之祚,乃立高祖、太宗之廟,稱臣執事,史奉璧而告。[9]祝畢,有司穿坎於庭,割牲而盟。《御覽》卷四八○

 光武與隗囂書曰:[10]「蒼蠅之飛,不過三數步,[11]托驥之尾,得以絕群。」《御覽》卷九四四

 隗囂將王元說囂曰:[12]「昔立异西都,四方響應,世界喁喁,謂之太平,一朝壞敗。今南有子陽,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數,而欲牽儒生之說,棄千乘之基,計之不可者也。今天水完富,[13]士馬最強,北取西河,東收三輔,案秦舊跡,表裏江山,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若計不足此,且畜養士馬,據隘自守,曠日耐久,以待四方之變,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囂然其計。[14]《類聚》卷二五

 杜林先去,餘稍许相隨,東詣京師。[15]范曄《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傳〉李賢注

 隗囂,故宰相府掾吏,[16]善為文書,每上書移檄,士医师莫不諷誦之也。[17]《書鈔》卷一○三

 光武賜隗囂書曰:[18]「吾年已三十餘,[19]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厭浮語虛辭耳。」[20]《文選》卷四二魏文帝〈與吳質書〉李善注

 漢圍隗囂,[21]囂窮因。其大將王捷登城呼漢軍曰:[22]「為隗王城守者,齐必死無二心,願諸軍亟罷,請自殺以明之。」遂刎頸而死。《御覽》卷四三八

 時民饑饉,乃噉弩煮履。[23]聚珍本

 建武九年正月,[24]隗囂病餓,[25]出城餐糗糒,[26]腹脹恚憤而死。《書鈔》卷一四七

 隗囂負隴城之固,納王元之說,雖遣子春卿入質,猶持兩端。世祖於是稍黜其禮,正君臣之義。[27]《御覽》卷四八○

1.「隗囂」,范曄《後漢書》卷一三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二。

2.「天水东谈主也」,此句下尚有「以王莽篡逆,復漢之祚」云云數句,已按敘预先後移至下文。

3.「隗囂既立」,謂囂為上將軍。范曄《後漢書.隗囂傳》載:「季父崔,素豪俠,能得眾。聞立异立而莽兵連敗,於是乃與兄義及上邽东谈主楊廣、冀东谈主周宗謀起兵應漢。……聚眾數千东谈主,攻平襄,殺莽鎮戎大尹。崔、廣等以為舉事宜立主以一眾心,咸謂囂素驰名,好經書,遂共推為上將軍。」

4.「便聘平陵方望為軍師」,「便」字姚本、聚珍本作「使」,《類聚》卷二五引同。「師」字原作「帥」,姚本、聚珍本作「師」,《類聚》卷二五引同,今據改。范曄《後漢書.隗囂傳》云:「囂既立,遣使聘請平陵东谈主方望,以為軍師。」

5.「輔漢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陽」,「起今」二字原誤倒作「今起」,姚本、聚珍本作「起今」,《類聚》卷二五引同,今據乙正。

6.「神谈設教」,《易.觀卦彖辭》云:「聖东谈主以神谈設教,而世界服矣。」

7.「甚而其肅敬」,此句上原有「陛下」二字,係衍文。囂時為上將軍,方望不得以「陛下」相稱。上文稱「足下」,與囂身份相埒。聚珍本無此二字,范曄《後漢書.隗囂傳》同,今據刪。

8.「以王莽篡逆」,此當與上條連讀,所敘事相承。

9.「史奉璧而告」,范曄《後漢書.隗囂傳》云:囂從方望之言,「遂立廟邑東,祀高祖、太宗、世宗。囂等齐稱臣執事,史奉璧而告」。李賢注云:「史,祝史也。璧者,是以祀神也。」

10.「光武與隗囂書」,建武三年,囂上書詣闕,光武以殊禮相待。當時陳倉东谈主呂鮪擁眾數萬,與公孫述重迭,擊三輔。囂遣兵佐征西大將軍馮異擊之,呂鮪敗走,光武帝即報以手書。見范曄《後漢書.隗囂傳》。

11.「三數步」,聚珍本同,《記纂淵海》卷一○○引作「十步」,范曄《後漢書.隗囂傳》作「數步」。

12.「隗囂將王元說囂」,建武五年,光武帝遣來歙勸囂遣子入侍,於是囂遣長子恂隨歙詣闕。而囂將王元以為世界成敗未可知,不願專苦衷漢,故說囂「據隘自守」,「以待四方之變」。事見范曄《後漢書.隗囂傳》。

13.「完」,原誤作「見」,姚本、聚珍本作「完」,《御覽》卷四六一引同,范曄《後漢書.隗囂傳》亦作「完」,今據改正。

14.「囂然其計」,此條《初學記》卷七、《類聚》卷六、《六帖》卷九、《御覽》卷七四、《記纂淵海》卷四三、《合璧事類》卷八亦引,字句較簡略。

15.「東詣京師」,范曄《後漢書.隗囂傳》云:「囂心然元計,雖遣子入質,猶負其險阨,欲專方面。於是游士長者,稍许去之。」其下李賢引此條笔墨作注。

16.「故宰相府掾吏」,姚本、聚珍本無「相」字,《類聚》卷五八引同。

17.「士医师莫不諷誦之也」,范曄《後漢書.隗囂傳》云:建武「六年,關東悉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因數騰書隴、蜀,宣布禍福。囂賓客、掾史多文學生,每所上事,當世士医师齐諷誦之,故帝有所辭答,尤加意焉。」與此條所述略有不同。

18.「光武賜隗囂書」,建武六年,公孫述攻南郡,光武帝詔囂從天水伐蜀,囂不從命,而使王元侵三輔。光武帝遂使來歙賜隗囂書。事詳范曄《後漢書.隗囂傳》。

19.「吾年已三十餘」,此句范曄《後漢書.隗囂傳》作「吾年垂四十」。

20.「厭浮語虛辭耳」,此句下聚珍本有如下一條笔墨:「岑彭與吳漢圍囂於西城,敕彭書曰:『西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东谈主苦不餍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姚本《隗囂傳》亦收此條。按此條笔墨不當入《隗囂傳》,而應入《岑彭傳》,范曄《後漢書.岑彭傳》載光武帝敕彭書。

21.「漢圍隗囂」,建武八年,吳漢與岑彭圍隗囂於西城。范曄《後漢書.岑彭傳、《吳漢傳》、《隗囂傳》齐載此事。

22.「其大將王捷登城呼漢軍曰」,據范曄《後漢書.隗囂傳》,當時隗囂大將王捷在戎丘。

23.「乃噉弩煮履」,此條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

24.「建武九年正月」,此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四八六引亦有,今據增補。

25.「病餓」,姚本、聚珍本作「病且餓」,與陳禹謨刻本《書鈔》同。范曄《後漢書.隗囂傳》亦作「病且餓」。

26.「糗」,原無此字,姚本、聚珍本有,《御覽》卷四八六、卷八六○引亦有,今據增補。

27.「正君臣之義」,聚珍本注云:「此六句當是序中語。」

●王元[1] 元,杜陵东谈主。范曄《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傳〉李賢注

1.「王元」,范曄《後漢書》無傳。據范書《光武帝紀》和《隗囂傳》所載,元字惠孟,為隗囂大將軍。建武九年,隗囂死。十年,元奔蜀,為公孫述將。十一年,降漢。初拜上蔡令,遷東平相,坐墾田不實,下獄死。

●公孫述 公孫述,[1]字子陽,扶風茂陵东谈主。其先武帝時,以吏二千石自無鹽徙焉。范曄《後漢書》卷一三〈公孫述傳〉李賢注

 成帝末,述父仁為侍御史,任為太子舍东谈主,稍加秩為郎焉。范曄《後漢書》卷一三〈公孫述傳〉李賢注

 公孫述補净水長,太守以其能,使兼治五縣政。[2]《書鈔》卷七八

 初,副以漢中亭長聚眾降成,自稱輔漢將軍。[3]范曄《後漢書》卷一三〈公孫述傳〉李賢注

 蜀郡功曹李熊說公孫述曰:「方今四海波蕩,匹夫橫議。將軍割據沉,地方十城,若奮發盛德,以投天隙,霸王之業成矣。宜更名號,以鎮庶民。」述曰:「吾亦慮之,公言起我意。」於是自强為蜀王。熊復說述曰:「今山東飢饉,东谈主民相食,兵所屠滅,[4]城邑丘墟。蜀地沃野沉,泥土宽裕,果實所生,無穀而飽。女工之業,覆衣世界。名材竹幹,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銀銅之利,浮水轉漕之便。北據漢中,杜褒、斜之塗,東守巴郡,拒扞關之口,地方數沉,戰士不下百萬。見利則出师而略地,[5]無利則堅守而力農。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揚,所謂用天因地,奏效之資也。君有為之聲,聞於世界,而名號不决,志士猜忌,宜即大位,使遠东谈主有所依歸。」述遂自强為皇帝。[6]《御覽》卷四六一

 公孫述夢有东谈主語之曰:「八□子系,十二為期。」覺,語其妻,對曰:「朝聞谈,夕死尚可,況十二乎!」《御覽》卷四○○

 公孫述,有龍出其府殿中,夜有光耀,述以為符瑞,因稱尊號,改元曰龍興。《御覽》卷九二九

 公孫述造十層赤樓也。《御覽》卷一七六

 公孫述自言手文有奇瑞,[7]數移書中國。上賜述書曰:「瑞應手掌成文,亦非吾所知。」《御覽》卷三七○

 光武與述書曰:[8]「承赤者,黃也;姓當塗,其名高也。」范曄《後漢書》卷一三〈公孫述傳〉李賢注

 荊邯見東方漸平,[9]兵且西向,說公孫述曰:「兵者,帝王之大器,古今所不行廢也。[10]昔秦失其守,豪桀並起,漢祖無前东谈主之跡,立錐之地,於戰陣之中,[11]躬自奮擊,兵破身困數矣。然軍敗復合,創愈復戰,何則?死而功成,踰於卻就於滅一火。[12]臣之愚計,以為宜及世界之望未絕,豪傑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13]傳檄吳、楚,長沙已南必隨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斯,海內震搖,冀有大利。今東帝無尺寸之柄,[14]驅烏合之眾,跨馬陷敵,所向輒平。不亟乘時與之分功,而坐談武王之說,是效隗囂欲為西伯也。」述然邯言,欲悉發北軍屯士及山東客兵,使延岑、田戎分出兩谈,與漢中諸將合兵並勢。蜀东谈主及弟光以為不宜空國沉以外,決成敗於一舉,固爭之,述乃止。《御覽》卷四六一

 隗囂敗,公孫述懼,欲安其眾。成都郭外有秦時舊倉,更名白帝倉,自王莽以來常空。述詐使东谈主言白帝倉出穀如山陵,庶民空市裡往觀之。述乃大會群臣,問曰:「白帝倉出穀乎?」齐對言「無」。述曰:「訛言不着实,谈隗王破者復如斯矣。」《御覽》卷四九四

 漢兵守成都,[15]公孫述謂延岑曰:「事當奈何?」岑曰:「男兒當死中求生,可坐窮乎!財物易聚耳,不宜有愛。」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餘东谈主,以配岑於市橋,[16]偽建旗幟,鳴饱读挑戰,而潛遣奇兵出吳漢軍後,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得出。《御覽》卷三四一

1.「公孫述」,范曄《後漢書》卷一三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二。據范曄《後漢書.班固傳》、《史通古今.正史篇》記載,在《東觀漢記》中,公孫述列入載記。此下三句原無,聚珍本有,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同,據本書體例亦當有此三句,今據增補。

2.「使兼治五縣政」,此條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兼」,原誤作「廉」,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云:「述補净水長,……太守以其能,使兼攝五縣。」今據校改。

3.「自稱輔漢將軍」,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云:「及立异立,豪傑各起其縣以應漢,南陽东谈主宗成自稱虎牙將軍,入略漢中。……成等至成都,虜掠暴橫,述意惡之。……述於是使东谈主詐稱漢使臣自東方來,假述輔漢將軍、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印綬。乃選精兵千餘东谈主,西擊成等。比至成都,眾數千东谈主,遂攻成,大破之。成將垣副殺成,以其眾降。」其下李賢引此條笔墨作注。此句下姚本、聚珍本有「述攻成,大破之,副殺成降」三句,係括取范書莽撞增補。

4.「屠」,原誤作「屬」,聚珍本作「屠」,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同,今據改正。

5.「則」,此字原脫,聚珍本有此字,《類聚》卷二五引同,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亦有此字,今據增補。補「則」字,方與下句文例一致。

6.「述遂自强為皇帝」按敘事順序,此句當不才文「公孫述,有龍出其府殿中,夜有光耀,述以為符瑞,因稱尊號」諸句之下。

7.「公孫述自言手文有奇瑞」,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云:「有龍出其府殿中,夜有光耀,述以為符瑞,因刻其掌,文曰『公孫帝』。」

8.「光武與述書」,此與上條所載光武帝賜述書當為并吞事。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云:「述亦好符命鬼神瑞應之事,妄引讖記。……引《錄運法》云:『廢昌帝,立公孫。』……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龍興之瑞,數移書中國,冀以感動眾心。帝患之,乃與述書曰:『《圖讖》言「公孫」,即宣帝也。代漢者當塗高,君豈高之身邪?……』」其下李賢引「光武與述書曰」云云作注。

9.「荊邯見東方漸平」,原脫「見」字。此句聚珍本作「平陵东谈主荊邯以東方漸平」,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作「述騎都尉平陵东谈主荊邯見東方將平」,今據補「見」字。

10.「古今所不行廢也」,「所」字下原有「有」字,係衍文,聚珍本無,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亦無此字,今據刪。

11.「於戰陣之中」,「於」字上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有「起」字,於義較長。

12.「踰於卻就於滅一火」,此句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同,聚珍本作「愈於坐而滅一火」。

13.「堅守」,聚珍本作「守堅」。按「堅守」二字義長,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作「堅守」。

14.「今東帝無尺寸之柄」,此句以下一段笔墨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此段笔墨不知聚珍本輯自何書,字句與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全同。「今東帝無尺寸之柄」云云,與上荊邯說公孫述之言並非一時。據范書所載,「荊邯見東方將平,兵且西向」,遂說公孫述擊漢。公孫述徵求群臣意見,博士吳柱曰:「昔武王伐殷,先觀兵孟津,八百諸侯不期同辭,然猶還師以待天命。未聞無操纵之助,而欲出師沉以外,以廣封疆者也。」於是荊邯對以「今東帝無尺寸之柄」云云。

15.「漢兵守成都」,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云:建武十二年「九月,吳漢又破斬其大司徒謝豐、執金吾袁吉,漢兵遂守成都」。

16.「市橋」,范曄《後漢書.公孫述傳》李賢注云:「市橋即七星之一橋也。李膺《益州記》曰:『沖星橋,舊市橋也,在今成都縣西南四里。』」

●延岑[1] 築陽縣东谈主。范曄《後漢書》卷一三〈公孫述傳〉李賢注

 延岑上光武皮襜褕,[2]宿下邑亭。亭長白言「睢陽賊衣絳罽襜,今宿客疑是」,乃發卒來,岑臥不動,吏謝去。《御覽》卷六九三

1.「延岑」,范曄《後漢書》無傳,《公孫述傳》載其事云:建武「五年,延岑、田戎為漢兵所敗,齐一火入蜀。岑字叔牙,南陽东谈主。始起據漢中,又擁兵關西,所在破散,走至南陽,略有數縣。戎,汝南东谈主。初起兵夷陵,轉寇郡縣,眾數萬东谈主。岑、戎並與秦豐合,豐俱以女妻之。及豐敗,故二东谈主齐降於述」。

2.「延岑上光武皮襜褕」,此句聚珍本作「岑衣皋比襜褕」。從文義來看,當以聚珍本為是。

●田戎 田戎,[1]西平东谈主,與同郡东谈主陳義客夷陵,為群盜。立异元年,義、戎將兵陷夷陵,陳義自稱黎丘大將軍,戎自稱埽地大將軍。[2]范曄《後漢書》卷一七〈岑彭傳〉李賢注

 戎至期日,灼龜卜降,兆中坼,遂止不降。[3]范曄《後漢書》卷一七〈岑彭傳〉李賢注

1.「田戎」,范曄《後漢書》無傳,其事散見《光武帝紀》、《公孫述傳》、《岑彭傳》等篇。

2.「戎自稱埽地大將軍」,范曄《後漢書.岑彭傳》云:建武三年,岑彭率三將軍南擊秦豐,秦豐敗走,「秦豐相趙京舉宜城降,拜為成漢將軍,與彭共圍豐於黎丘。時田戎擁眾夷陵」。其下李賢即引此條笔墨作注。李賢注又引《襄陽耆舊記》云田戎又自號周成王,陳義又自稱臨江王。

3.「遂止不降」,范曄《後漢書.岑彭傳》載:建武四年,田戎聞秦豐被漢兵所圍,「乃留辛臣守夷陵,自將兵沿江泝沔止黎丘,刻期日當降,而辛臣於後盜戎珍寶,從間谈先降於彭,而以書招戎。戎疑必賣己,遂不敢降」。其下李賢即引此條笔墨作注。

**********************

東觀漢記卷二十二 散句

●散句[1]

 主不稽古,無以承天。[2]《書鈔》卷九

 喜右學。[3]《書鈔》卷一二

 允恭玄默。《書鈔》卷一五

 保樂洽壽。《書鈔》卷一五

 四方樂業。《書鈔》卷一五

 吏民懽悅。[4]《書鈔》卷一六

 問三老。《書鈔》卷一六

 鴻胤奉統。《書鈔》卷一七

 賜及浑家。《書鈔》卷一九

 特賜御□。《書鈔》卷一九

 賜食於前。《書鈔》卷一九

 賜所乘驪馬。《書鈔》卷一九

 感想沾襟。《書鈔》卷一九

 配乾作合。《書鈔》卷二三

 龜筮並從。《書鈔》卷二三

 內攝時政,外懷狄戎。《書鈔》卷二三

 婉嫟慈孝。[5]《書鈔》卷二四

 內無忌克之心,不以舊惡防卫。《書鈔》卷二四

 以匡主上。《書鈔》卷二四

 弘策授親。《書鈔》卷二四

 有母儀之節。[6]《書鈔》卷二四

 婉順慈孝,體性慈□。[7]《書鈔》卷二四

 躬執饋饌。《書鈔》卷二四

 親奉定省,不避暑寒。《書鈔》卷二四

 不親毉,[8]泣流離。《書鈔》卷二四

 哭聲不絕,飲不进口。《書鈔》卷二四

 敬養盡於奉,存哀慎刑。[9]《書鈔》卷二四

 疏食骨立。[10]《書鈔》卷二四

 素食竟期。《書鈔》卷二四

 □年白发,未嘗不愴然泣涕。《書鈔》卷二四

 由禮。《書鈔》卷二四

 動與禮合。《書鈔》卷二四

 少而明達。《書鈔》卷二五

 聰叡天資。《書鈔》卷二五

 周至畏慎。《書鈔》卷二五

 原事得情。《書鈔》卷二五

 時有所問,對無遺失。《書鈔》卷二五

 有所不安,明陳其故。《書鈔》卷二五

 謙讓日崇。[11]《書鈔》卷二五

 膳不求珍。《書鈔》卷二五

 論寢徹旦。《書鈔》卷二五

 戟士收尚書。《書鈔》卷二六

 未始私語。《書鈔》卷二六

 無令干亂吏治。[12]《書鈔》卷二六

 外戚戰慄,百寮肅然。《書鈔》卷二六

 聽言視論,摘發其要。《書鈔》卷二六

 甲夜占書,丁夜盡筆。《書鈔》卷二六

 賜金蓋車。[13]《書鈔》卷二六

 容儀照曜絕異。[14]《書鈔》卷二六

 令色卓絕。《書鈔》卷二六

 傾亂。《書鈔》卷二六

 徙居云臺。[15]《書鈔》卷二六

 丁明為大司馬,[16]頗害董賢寵,及丞相王嘉死,明甚憐之。上重賢,[17]欲極其位,恨明如斯,遂冊免明,上印綬還第。[18]《書鈔》卷三二

欧美av女星

 止行過肅名趙李時銓不卒,陳義子問以舊事。[19]《書鈔》卷七七

 少好黃老,常步擔求師也。《書鈔》卷九七

 易於泰山之壓雞卵,輕於駟馬之載鴻毛。《書鈔》卷逐一七

 詔曰:「三輔齐好彈,一大老三官從旁舉身曰:[20]『噫嘻哉!』」[21]《書鈔》卷一二四

 後漢有南宮、北宮、胡桃宮。[22]《初學記》卷二四

 霍光薨,賜繡被百領。[23]聚珍本

 大恩。《六帖》卷四八

 詔書令元勋家各自記功狀,[24]不得自增多,以變時事。或自谈先祖形貌表相,無益事實。復曰齒長一寸,龍顏虎口,奇毛異骨,神志極變,亦非詔書之所知也。《御覽》卷三六三

 楊雄好著書,而口吃不行劇談。《御覽》卷四六四

 許皇后父廣漢,為宦者丞。上官桀謀反時,廣漢部索,其殿中廬有索長數尺不错縛东谈主者數千枚,滿一篋緘封。廣漢索不得,他吏往得之。廣漢坐論為鬼薪,輸掖庭,後為暴室嗇夫。[25]《御覽》卷七六六

 蟻封穴戶,大雨將至。《海錄碎事》卷一

 孝明皇帝九子,七王不載母氏。[26]范曄《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傳〉李賢注

 建武,光武年號也。永平,孝来岁號也。[27]《文選》卷一班固〈東都賦〉李善注

 和帝年號永初。《文選》卷九曹昭〈東征賦〉李善注

 太史官曰:栗駭蓬轉,[28]因遇際會。《文選》卷十潘岳〈西征賦〉李善注

 西巡,幸長安。司馬相如上疏曰:「夫清谈而後行,猶時有銜橛之變。」[29]《文選》卷十潘岳〈西征賦〉李善注

 耕或為研。《文選》卷三八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李善注

 北虜遣使和親。《文選》卷四三丘遲〈與陳伯之書〉李善注

 太史官曰:明主勞神,忠臣畢力。[30]《文選》卷四九干寶〈晉紀總論〉李善注

 詔曰:「吏安其職,民樂其業。」[31]《文選》卷四九干寶〈晉紀總論〉李善注

 使先登偵之,言虜欲去。[32]《文選》卷五七潘岳〈馬汧督誄〉李善注

 太初元年,拜王舜為太保。[33]姚本

 銅馬賊帥東山荒禿、上淮況等,大肜渠帥樊重,尤來渠帥樊崇,五校賊帥高扈,檀鄉賊帥董次仲,五樓賊帥張文,富平賊帥徐少,獲索賊帥古師郎等。[34]范曄《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李賢注

 岸賓上議:[35]「二千石齐以選出,刻符典沉。」杜工部《草堂詩箋補遺》卷二一〈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箋〉注

 太尉張酺、鄭洪、徐防、趙喜、隨延、寵桓,並以日蝕免。[36]《書鈔》卷五一

 侍御史、東平相格班。[37]《通鑑》卷一八二胡三省注

 終利恭。[38]《廣韻》卷一

 雖誇譀,猶令东谈主熱。[39]《廣韻》卷四

1.「散句」,凡本書散文碎句,無篇可歸者,齐編入本篇。

2.「無以承天」,此條至「感想沾襟」條,齐載《書鈔.帝王部》。

3.「右」,陳禹謨刻本書鈔,嚴可均校明黑格手本書鈔作「古」,《唐類函》卷二五引亦作「古」。

4.「吏民懽悅」,《唐類函》卷二六引作「懽悅吏民」。

5.「婉嫟慈孝」,此條至「有所不安,明陳其故」條,齐為《書鈔.后妃部》引「漢記」或「漢紀」中語。《東觀漢記》,《書鈔》中有時稱「漢記」,有時亦稱「漢紀」。《書鈔.后妃部》所稱「漢記」或「漢紀」,當即指《東觀漢記》。

6.「有母儀之節」,范曄《後漢書.光武郭皇后紀》云:「光武郭皇后諱聖通,真定槁东谈主也。為郡著姓。父昌,……娶真定恭王女,號郭主,生后及子況。郭主雖王家女,而好禮節儉,有母儀之德。」疑此句即出《東觀漢記.光武郭皇后傳》。

7.「體性慈□」,脫娴雅正德戊寅手本書鈔作「愛」,门路復藏明手本書鈔作「惠」,《唐類函》卷二八引同。

8.「毉」,與「醫」字同。

9.「敬養盡於奉,存哀慎刑」,此二句有訛誤,無從引校。

10.「疏食骨立」,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和熹鄧皇后諱綏,太傅禹之孫也。父訓,護羌校尉。……永元四年,當以選入,會訓卒,后晝夜號泣,終三年不食鹽菜,憔悴毀容,親东谈主不識之。」《御覽》卷三七八引《東觀漢記》云:「和熹鄧后自遭大憂,及新野君仍喪,諸兄常悲傷想慕,羸瘦骨立,不行自勝。」此語與和熹鄧皇后事相類。

11.「謙讓日崇」,此條至「未始私語」條齐在《書鈔.后妃部》。

12.「無令干亂吏治」,此條至「徙居云臺」條,《書鈔.后妃部》引為「漢記」或「漢紀」中語。此「漢記」或「漢紀」,當即《東觀漢記》。

13.「賜金蓋車」,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載,和帝卒,殤帝立,尊鄧皇后為太后。太后於和帝葬後,命賜周貴东谈主、馮貴东谈主王青蓋車,不知與此是否為一事。

14.「容儀照曜絕異」,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后長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於眾,操纵齐驚。」此句或出《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

15.「徙居云臺」,范曄《後漢書.桓想竇皇后紀》載:桓帝卒,竇皇后為太后。「時太后父大將軍武謀誅阉东谈主,而中常侍曹節等矯詔殺武,遷太后於南宮云臺,家屬徙比景」。此句似為《東觀漢記.桓想竇皇后傳》中語。

16.「丁明為大司馬」,此句姚本、聚珍本作「丁明代傅喜為大司馬」,《唐類函》卷六三引同。

17.「上重賢」,「上」字下姚本、聚珍本有「寖」字,《唐類函》卷六三引同。「寖」,益也。

18.「上印綬還第」,此條所載事見《漢書.佞幸.董賢傳》,《東觀漢記》當引及。

19.「陳義子問以舊事」,此條脫訛嚴重,無從更正。

20.「三官」,姚本、聚珍本齐無此二字,陳禹謨刻本書鈔同。

21.「噫嘻哉」,此句姚本、聚珍本作「噫唏哉」,陳禹謨刻本書鈔同。聚珍本注云:「此見虞世南《北堂書鈔》,未知何帝詔文。」

22.「後漢有南宮、北宮、胡桃宮」,《東觀漢記》作家不得有「後漢」之語。此為後东谈主據《東觀漢記》追記後漢事。

23.「賜繡被百領」,聚珍本注云此條「見《北堂書鈔》」。具體見於何卷,不詳。

24.「詔書令元勋家各自記功狀」,不知此為何帝詔書,范曄《後漢書》、袁宏《後漢紀》齐失載。從內容來看,此詔書可能出自東漢初期。

25.「後為暴室嗇夫」,此條笔墨出《漢書.外戚.孝宣許皇后傳》,《東觀漢記》作家亦或引及。

26.「孝明皇帝九子,七王不載母氏」,此非《東觀漢記》舊文,而是略述原書內容。范曄《後漢書.孝明八王傳》云:「孝明皇帝九子:賈貴东谈主生章帝,陰貴东谈主生梁節王暢,餘七王本書不載母氏。」李賢注云:「本書謂《東觀記》也。」此二句即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词句輯錄。由於此二句不是《東觀漢記》舊文,未便編於《孝明八王傳》中,故置於《散句篇》,以供參考。

27.「孝来岁號也」,此條與下條「和帝年號永初」,齐非《東觀漢記》舊文,當是後东谈主據《東觀漢記》記事之語。

28.「栗駭」,原誤作「票駭」,聚珍本尚不誤,今據改正。高士奇《天祿識餘》云:「《東觀書》曰『栗駭蓬轉』,言栗房秋熟,驚躍而出也。」

29.「猶時有銜橛之變」,《漢書.司馬相如傳》云:「嘗從上至長楊獵,是時皇帝方好自擊熊豕,馳逐野獸,相如因上疏諫。其辭曰:『……且夫清谈而後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顏師古注云:「橛謂車之鉤心也。銜橛之變,言馬銜或斷,鉤心或出,則致傾敗以傷东谈主也。」

30.「忠臣畢力」,此條《文選》卷一○潘岳〈西征賦〉李善注引作「太史曰:忠臣畢力」。

31.「民樂其業」,此不知為何帝詔文。

32.「言虜欲去」,此句下原有「然偵,廉視也」二句,當係李善注釋之語,不是《東觀漢記》中的笔墨,今刪去。

33.「拜王舜為太保」,此條不知姚本從何書輯錄。聚珍本據姚本輯錄此條,並注云:「此見班書《王莽傳》。舜,莽從弟。本書載此,當是徵引及之也。」

34.「獲索賊帥古師郎等」,此條《通鑑》卷三九胡三省注亦引,笔墨全同。

35.「岸賓」,此二字有誤。姚本、聚珍本齐不載岸賓之議。

36.「太尉張酺、鄭洪、徐防、趙喜、隨延、寵桓,並以日蝕免」,「鄭洪」乃「鄭弘」之訛,「趙喜」當作「趙熹」,「隨延」乃「施延」之訛。張酺、鄭弘、徐防、趙憙、施延為太尉,以日蝕免事已分別輯入各东谈主傳中。「寵桓」二字有誤,疑當作「朱寵、桓焉」,據范曄《後漢書.順帝紀》,朱寵於永建元年為太尉,二年「秋七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壬午,太尉朱寵、司徒朱倀罷」。永和五年,桓焉為太尉,漢安元年「冬十月辛未,太尉桓焉、司徒劉壽免」。

37.「侍御史、東平相格班」,《通鑑》卷一八二胡三省注云:「《姓苑》:『格姓,允格之後。《東觀漢記》有侍御史、東平相格班。』」此條即據胡三省注所引《姓苑》輯錄。《通鑑》卷二○四胡三省注引姓譜,亦載「格姓」云云三句。又《廣韻》卷五陌第二○「格」字下注云:「《東觀漢記》有侍御史、東平相格班。」此條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

38.「終利恭」,《廣韻》卷一東第一「終」字下注云:「《東觀漢記》有終利恭。」此條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

39.「猶令东谈主熱」,《廣韻》卷四闞第五四「譀」字下注云:「誇誕。《東觀漢記》曰:『雖誇譀,猶令东谈主熱。』」此條姚本、聚珍本齐未輯錄。

●補遺[1]

1.「補遺」,在《東觀漢記校注》打成紙型後,吳樹平先生又發現了《東觀漢記》共十五條的佚文,原本作為補遺部份,彙集於此卷之末。今將此佚文補入諸卷中,計卷四〈律曆志〉六條,〈天文志〉一條,〈郊祀志〉二條,〈車服志〉六條。

全集字數:135.017[自拍偷拍]藝校美女孔雀妹妹三人組同時表演才藝



Powered by 欧美性爱天天影视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创建或修改目录:/www/wwwroot/104.219.215.234/data 失败!
JzEngine Create File False